除了蒲桃之外,儿时十分常见的水果花拈与山敛现在也消失不见了。不同的是,花拈与山敛它们消失的只是名字,肉身依旧存在,而且和过去一样受欢迎。
花拈,是旧时珠三角地区对番石榴的称呼。实际上应是番捻,花拈是因读音接近而被讹传的结果。
无论番捻还是番石榴,它们开头的“番”字,已经透露了这种水果的来源。没错,它来自番邦,原产地是美洲。直到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番石榴才被带回欧洲,再经不同的渠道进入中国。由于渠道不同,它在中国有很多个名字,近代才由番石榴一统天下。
番石榴长得像石榴吗?确实有点相似。不过,在广东人眼中,它长得更像竹节果,所以才称它为番捻。
竹节果是广东特有的植物,又名倒捻子。唐人刘恂所撰的记录岭南风土人情的著作《岭表录异》也提到这种水果。曰:
“倒捻子,窠丛生,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子如软柿,上有四叶如食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谓倒捻子。”
后来,为了与另一种今天称作山竹的倒捻子区别开来,此倒捻子便被冠以岭南二字,即岭南倒捻子,俗称竹节果。
老中医看到果蒂想入非非,妄称番石榴止泻。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至于山敛,它现在的通用名是杨桃。包罗万有的《本草纲目》当然也包含这种水果,李时珍曰:
“五敛子出岭南及闽中,闽人呼为阳桃。”
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其著作《广东新语》中有更详细的描写:
“杨桃,一曰洋桃。花红色,一蒂数子,七八月间熟,色如蜡。一名三敛子,亦曰山敛。敛,棱也……有五棱者,名五棱……”
由此可知,以前的杨桃既有三棱又有五棱,不像今天的基本上全是五棱,横切面呈星星形状(英国人就叫它“star fruit”)。
有趣的是,广东一些地区(包括鄙人故乡)过去也使用杨桃这个名字,不过却是专指甜的山敛。而酸的山敛依然是山敛。说实话,光凭肉眼的话,我是分辨不出来的。
顺便一提,杨桃含有一种神经毒素,肾功能不好的人不宜食用。这可不是老中医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