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夺取政权,他当时面对的经济困难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地夸大。是的,他要面对接近30%的失业率,以及几乎瘫痪的经济。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或者说间接导致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一场席卷世界(至少席卷欧美)的大萧条。
大萧条的源头在美国,源于1929年10月24日,史称“黑色星期四”的恐怖日子。那一天拉开华尔街股市大崩盘的序幕。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直跌到1932年7月8日才见底,市值一共蒸发了89%之多。恐怕只有近年的铑金属过山车才可与之相比(铑从2008年的每盎司10000美元跌到2016年400多美元)。当然,若论规模和影响力,两者就根本无法相比了。
大崩盘导致美国十年大萧条(奥地利学派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美国政府为救市而推行的一系列糟糕的政策才是造成大萧条的元凶),实际上不止十年,美国经济恢复大崩盘前的元气,已经是“二战”之后的事情了。大萧条使有产者破产,无产者赤贫,自杀率明显攀升,整个国家哀鸿遍野。当时有个笑话,说美国人都是仰面走路的,好及时躲开跳楼的人。
大萧条很快蔓延到欧洲。为了保护国内贸易,欧洲各国都和美国一样,用关税筑起高墙,闭关自守。世界突然之间变成无数个孤岛。有此历史背景,今天谴责英法对纳粹采取绥靖政策,是不公平的。因为作为一个民选的领袖,他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的生活水平,少管别人。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恶魔。德国显然也无法在大萧条中独善其身,经济无可避免地遭受打击。然而,更致命的打击来自内部——共产主义。由共产党控制的工会趁机组织无数次罢工、游行、抗议甚至是暴力破坏事件,导致生产几乎陷入瘫痪。希特勒乘着这股歪风邪气,一路攀上权力的巅峰。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希特勒一上台就取缔共产党和工会。
正如开头所说,希特勒上台后面对不少困难,但是困难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之前,魏玛共和国缔造了1923~1929年的六年黄金期,国内生产总值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不但使德国经济走出战败的困境,还打造出一个令世界震慑的工业强国。这个大飞跃,完全可以归功于一个人,一个天才经济学家——亚尔马·沙赫特(Hjalmar Schacht)。
沙赫特当时担任魏玛共和国的货币局长和央行行长。当然,除了沙赫特的智慧,科学和地缘也起关键作用。逃脱沙俄铁蹄的东欧各国,农作物连年丰收,让德国人予取予携,使德国人在本土可以专注于工业发展。而德国科学家也不负众望,不断推陈出新的发明创造使工业技术一日千里。
希特勒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经济,以满足其野心。他知道,全德国只有一个人才能够做到。希特勒找到沙赫特,成功游说他加入纳粹党,担任经济部长和央行行长的职务。
沙赫特欣喜地看到,他当年打下的基础依然稳固。很快,“新计划”推出,它与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出台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是异曲同工的。他们都中止金本位制,增加货币供应……呃,经济学层面的东西我们就不在这里作深入的探讨了。总之,新计划和新政都很“成功”,前者又比后者成功,因为独裁国家的效率比民主国家要高。此外,纳粹通过迫害犹太人充公大量财产,也有助于加快经济复苏的步伐(其实罗斯福也同样使用卑劣的手段,1933年他宣布国民拥有黄金为非法,任何拒绝在25天内将黄金上交的人将被判处10年监禁。这条恶法,直到1975年才被废除)。
纳粹政府迫害犹太人的行径,沙赫特是反对的。沙赫特日渐察觉,自己上了一条贼船。最终,他在1939年辞去所有职务。那个时候,德国已经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希特勒已经不再需要沙赫特了。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闪电战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打响。希特勒的狼子野心早在《我的奋斗》中已昭然。说他不想令国家破产而不得不发动战争的人,不但歪曲事实,而且有美化恶魔之嫌。所幸的是,几经辛苦,正义终究战胜邪恶。希特勒在败局已定之后饮弹自尽。
沙赫特的命运又如何呢?在纽伦堡审判中,经过一番辩解,沙赫特被宣判无罪。其后他创立了一家银行,同时出于经济学家的责任,自愿担任第三世界国家的顾问,为她们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因而深受亚非拉人民的爱戴。他一直活到93岁高龄,1970年才在慕尼黑逝世。
希特勒与沙赫特,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