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

肥皂

  

你洗澡时会使用沐浴海绵吗?当你将适量(适量?)的沐浴露倒到沐浴海绵上的时候,可曾想过,在当今这个崇尚多功能合一的时代,为什么沐浴海绵和沐浴露没有合而为一呢?其实在中国古代,两者曾经合一。

你吃过猪横脷吗?在粤菜的老火靓汤之中就有一款鸡骨草煲猪横脷,味道不错呢。猪横脷,即是猪的胰脏,它横卧在猪的两个肾之间,形状像一根又长又厚的舌头,所以叫横脷(脷,是舌头之意)。

猪横脷除了可以煲汤,还有两个更为普及的用途。其一是润肤,将猪胰浸在酒中,冬天涂抹手面,可防皴裂。其二是清洁,将猪油和柴灰混在猪胰里,就成了开头我们所说的沐浴海绵与沐浴露的二合一产品,它可以重复使用,十分环保。这个东西,古人叫胰子。

当然,让一根猪横脷舔遍全身,那种感觉……呃,没有足够的勇气是难以做到的。我们还是将清洁剂和清洁用具分开吧。在中国古代,除了胰子,还有其它清洁剂,而且纯天然、全植物、无添加,例如皂荚、茶籽、无患子等。

皂荚,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清洁剂。然而在长江以南,皂荚就不那么常用了。宋人庄季裕在其《鸡肋篇》中记曰,“浙中少皁荚,澡面涣衣,皆用肥珠子……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皁荚,故一名肥皁。”读过古文的朋友一定能够轻易看出,文中的“皁”是通假字,通“皂”。肥珠子,即无患子。它就是“肥皂”这个词的根源。

不过,肥皂不是中国人最先制造出来的。早在5000年前,巴比伦人就把肥皂的秘方记录在泥板上。秘方就是碱、水和肉桂油混合,然后晒干。碱,可以是生石灰,也可以是焚烧草木得到的灰烬。很长一段时间,欧洲人和阿拉伯人都是用类似这样的方法制造肥皂的。直到18世纪后期,法国人掌握电解食盐制取烧碱的方法。从此,肥皂可以在现代工厂里大规模生产了。

因为碱是肥皂主要的材料,所以日本人将之称为石碱,广东人则称为番枧。番枧的“枧”字,是“碱”的别字。

液体肥皂诞生于上个世纪初。一开始不太受欢迎,因为你无法用它去堵住小孩的嘴巴。后来随着人性化、个性化等概念的出现,肥皂亦被分拆成五花八门的产品,例如沐浴露、洗手液、洗发水等等。显然,瓶装液体比固体肥皂更容易标签。尽管如此,还是有人粗心大意地将沐浴露误当成洗发水倒到头发上……不,不要尖叫,它们本来是一家的嘛,误用一次两次不会令你秃头的。当然,如果不是沐浴露,而是洁阴洗液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