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6日

三部曲

  

不少人将“三部曲”写成“三步曲”。不但又红又专的人民网犯这种低级错误,连总是标榜“一国两制”的香港特区政府也不甘后人。或者会有人为他们辩护:“现在坊间不是流行玩谐音吗?诸如‘欲女’、‘性趣’、‘战痘’、‘撒币’之类,‘香特府’说不定是跟随潮流,才将‘部’玩成‘步’的。这可是亲民、接地气的体现……”

我们自然知道,谐音、谐转是修辞手法,同时也没有忘记,它们是俚俗的修辞手法。绝对不可儿戏的政府公告沾染市井习气,那就不知道是“亲民”还是“侵民”、“接地气”还是“劫地气”了。好吧,我们愿意用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它,但愿他们是因为语文水平低下(借用李锐的话,“只有小学程度”)而写错字。

《辞海》对“三部曲”的注文是:

源于古希腊,指情节联贯的三部悲剧,如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斯》,又称“三联剧”……后泛指三部分内容相对独立成篇而又互相联贯的文学作品。

我们可以进一步补充。三部曲的希腊文是“trilogia”,英文是“trilogy”,日文译作“三部作”。显然,“三部作”比“三部曲”更为精准,因为它本来就不是“曲”。 

在古希腊的酒神节剧场,按照传统,每日的剧目通常是先上演三部悲剧,再上演一部讽刺剧。四部戏剧分别由不同的剧作家负责。后来,一些名气特别大的悲剧作家如埃斯库罗斯拥有包揽三部悲剧的权利,主题相同但又各自独立的三部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很不幸,那个时期的三部曲只有一部幸存下来,那就是《俄瑞斯忒斯》。尽管今天我们也把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以俄狄浦斯的命运为线索的三部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隆诺斯》、《安提戈涅》)称作《底比斯三部曲》,可是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三部曲,因为三部悲剧分别是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而且没有一起上演过。

正如《辞海》所解释的那样,由于有“泛指”,三部曲的定义后来不再“传统”,一些非戏剧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归入此类。举一些著名的例子,如:

但丁的诗篇《神曲》——《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

亚历山大·大仲马的小说《达达尼昂罗曼史》——《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布拉热洛纳子爵》

村上春树的小说《羊三部曲》——《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

甚至不限于文学作品,音乐、电影甚至电子游戏都有三部曲问世。关于电影和游戏,相信每个正在阅读本文的朋友都比鄙人更熟悉,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