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8日

李煜与刘禅

  

公元978813日,亦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一代词人、南唐后主李煜惨遭宋太宗赵匡义以牵机药毒杀,终年四十一岁。

与服用毒参后平静地死去的苏格拉底不同,李煜死状极其可怖,全身抽搐,蜷曲一团,痛苦不堪,呻吟不绝。

南唐为宋太祖赵匡胤所灭。亡国之君李煜押至汴京,获得宽宥,封违命侯,实际上是软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强梁之下,你不得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只在杯盏与笔墨之间偷取半日闲情,一晌贪欢。纵观三千年历史,中国文人墨客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险恶的程度稍逊而已。

赵匡义在976年继位,跟李煜可谓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为何要出此重手、下此猛毒,欲除之而后快?史上论者皆谓:祸从词起。据说在《虞美人》一词中,李煜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之情触怒了皇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历史上有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对比——蜀汉后主刘禅。

蜀汉被曹魏灭亡之后,亡国之君刘禅东迁洛阳(曹魏的都城),封安乐县公。某日,握有实权的司马昭设宴款待,故意命乐手演奏蜀地乐曲。席上的蜀汉旧臣无不听得老泪纵横,而刘禅则是喜笑自若。司马昭问其是否思蜀,答曰:“此间乐,不思蜀也。”后人以“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略带贬义地表示乐而忘返之意。

正因为乐不思蜀,刘禅得以善终,活到六十四岁,死于床榻。相反,李煜却因思唐而招致杀身之祸。虽然在政治上,两人都是昏君,但是在文艺上,则有天壤之别。我们宁愿刘禅死十万次,加十万个赵匡义陪葬,也不愿意看到李煜英年早逝。然而,这就是中国历史。它总令人气短。

问题是,李煜真的因为作《虞美人》而死?路人皆知,沦为囚徒的李煜,手中无权无势,身边无一兵一卒,纵有复国之心,也无奋起之力。他的一些词句,就像历史上所有迁客骚人一样,不过是抒发一下去国怀乡的感情,并不见得有违反情理之处。况且在此之前,李煜也有过类似的词句。例如: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菩萨蛮)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

 

为何上述词句能够被容忍,唯独《虞美人》不可?窃以为,也许关键不在《虞美人》,而在小周后。

南唐皇后小周后不但样貌出众,才艺亦超绝,琴棋书画样样精通。978年元宵,赵匡义初次见到小周后,后宫三千佳丽顷刻之间黯然失色。当夜,她便被召入宫侍寝。所谓侍寝,说白了就是用权力施行强奸。从此以后,小周后频频被召唤,每次回去,都与李煜相拥而泣。此情此景,教人心碎。

赵匡义的智商虽然比刘禅的高不了多少,但是凭借阅女无数的经验,他看出,这个江南女子并非心甘情愿。她完全不像其他妃嫔那样,为皇帝宠幸而眉飞色舞,反而一直眉头紧锁,不是沉默不语,就是虚与委蛇。皇帝逐渐明白,归根结底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占有她的整颗心。想到这里,龙颜大怒:岂有此理,堂堂大宋皇帝难道比不上一个阶下之囚?这时候,有个太监送上李煜的最新作品,此乃《虞美人》也。拿起一看,犹如五雷轰顶。此等才情,恐怕十辈子都追赶不上……认输?不,杀了他!一团凶焰生成。杀死这个男人,她的心,就会转投于朕。

于是,以与“莫须有”相差无几的罪名,李煜惨遭毒杀。那么,赵匡义的如意算盘有没有打响?唉,李煜殁后,小周后悲痛欲绝,一病不起,很快也随之而去,芳龄二十余八。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如果这个赵匡义有一星半点艺术感受力,且尚存一分一毫人情味的话,他在雕栏玉砌之中独对春花秋月之时,应该能够体会李煜的愁和恨。此愁和此恨,连绵不绝,“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钱选,《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