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4日

突破

  

李克强总理就疫苗事件作出批示:此次疫苗事件突破人的道德底线,必须给全国人民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2018.7.22,中国政府网)

 

如此突破底线的恶行,是愚昧无知还是出卖良知!(2022.7.22,央视网)

 

一旦底线突破,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向全党明确提出要坚持底线思维。2023.8.22,人民网)

 

 

“突破”,是近代才出现的词语。“突”,本来就含有“破”的意思,对于惜墨如金且热衷制造歧义的古代汉人,是容不下丝毫累赘的。要表示突破之意,古人通常只用一个“突”字。

例如,《左传》有曰:“郑子产、子展帅车七百乘伐陈、宵突陈城,遂入之。”所谓宵突陈城,是说战至夜晚终于突破城墙,攻入陈城。

又如,《三国志·魏张辽传》曰:“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突围,就是突破包围,脱身而出,并形成固定词组,直到今天仍然使用。

“突破”二字,在20世纪之后常常出现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之中。《现代汉语词典》的“突破”词条是这样释义的:

1、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如,突破封锁、突破防线、突破敌人阵地。

2、打破(困难、限制等)。如,突破难关、突破定额、研究又有新的突破。

“突破”通常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多作褒义使用。具体地说,是只容许“革命”的一方突破“反革命”的敌方,而绝不容许相反的事情发生。

例如,被标榜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同志,在其奇幻小说式自传《把一切献给党》中有一句:“一九四三年夏天,在江南坚持战斗的六师兵工厂一部分同志,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来到了淮南。”

又如,著名“散文家”杨朔同志在《迎春词》中有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用法。看,多么坚定的隐喻:“不突破风雪重围,春天是永远不会诞生的。”

然而,在今日中国所处的什么“新时代”,人民的汉语水平好像也进入“新时代”,字词的使用好像也有了新的“突破”。所谓“突破底线”,也突破了“突破”这个词约定俗成不与“底线”配搭的底线。不明真相的群众乃至不法之徒、反革命分子都能够享受“突破”的快感。这种快感,恐怕只有在“一带一路”上“大撒币”,以及在外交场合张开战狼大口含×喷人,才能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