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日

黄页

  

八开本、数百乃至上千页,据说电话簿是不少人毕生翻过的最大也是最重的印刷品(有些人会称之为“书”)。

我第一次认识这种物品,大约是小学四年级的事情。那时候,住宅新装了电话,邮局印制的电话簿也随之而来。不过,似乎没有人对它发生兴趣,它逐渐沦落为电话机的底座。

某日,小小的脑袋里忽然萌生一个念头:电话簿里有没有跟我同名同姓的?结果,找到一个。那家伙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用遐想,他多数是男性,有一定年纪,说不定还是个满嘴金牙的暴发户呢。总之,绝不可能是美女。“藤井树”的浪漫故事只能发生在电影里。然而不管是男是女,我都会感到相当失望。小孩子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人,尽管我的出生姓名十分普通,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一点不奇怪。

有趣的是,长大以后我却以“桔子”这个更加普通的笔名挑战世界。这说明什么?嘿,只能说明我变成熟了。成熟是既了解自己,又了解世界,也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然后,却假装什么都不了解。“桔子”当然是独一无二的,却偏偏假装是平凡的桔子。此举简直可以与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看齐。

电话簿在英语国家又名“黄页”。那是因为传统上,电话簿通常分为三部分——政府、商业和私人,分别印在蓝页、黄页和白页上。其中黄页往往是内容最丰富,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故而成为电话簿的代名词。

在没有互联网、信息流通并不顺畅的时代,一个人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寻找机遇,最便捷的方法是翻阅黄页。话说在九十年代,我第一次到澳门旅行的时候,也是通过酒店的黄页找出感兴趣的书店和唱片店的地址的。黄页确实很有效用。

与效用相比,黄页的标志更为我欣赏。这个“行走的手指”——左手的食指和中指作行走状——由一个完全没有名气的插画家和商业设计师亨利·亚历山大在1962年创造。外观简洁,寓意清晰。它告诉你,不需要迈开双腿走遍全城,只需要动用手指翻动书页,就可以达到目的。

时过境迁。作为印刷品的黄页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文献”了。黄页与时俱进,变成了网页。所幸的是,在发明“眼神感应屏”之前,“行走的手指”可以继续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