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

金佛

  

1955525日,曼谷戴密寺的搬迁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最后阶段,有一个最大的难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寺内高三米、重五吨半的释迦牟尼像。没有人知道这尊由灰泥塑造的佛像的精准年龄,我们姑且相信泰国那些不太严谨的历史学家:它可能有700年历史。换言之,稍有不慎,这份历史文化遗产就会化作泥巴和瓦片。工作人员严阵以待,货车、吊臂、绳索,一切准备就绪。

“起!”随着一声号令,在上百双眼睛的关注下,佛像被徐徐吊起。不料,绳索断了。顷刻之间,天崩地裂。在场所有人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当人们从惊恐中回过神之后,发现佛像的形体犹存,并且在弥漫的尘埃中,发出隐约的金光,仿佛浴火重生。原来这一摔,令佛像表面的灰泥粉碎的粉碎、剥落的剥落,露出本来的面目——这不是一尊泥像,而是金像。于是,一段被尘封二百年的历史,终于重见天日。

大约在二百年前(1765年),缅甸贡榜王朝悍然入侵暹罗(暹罗是泰国的旧称)。当时统治暹罗的大城王朝虽然奋力反抗,仍然不敌凶恶的气焰,节节败退,最后只能固守都城阿瑜陀耶。首都寺院的僧侣非常担心,城墙一旦被攻破,巨型黄金佛像便会成为敌人的战利品,运回缅甸。这可是暹罗的心脏,是暹罗人虔诚的象征,当年为了制造这尊佛像,集合了举国的财力。绝对不能落入敌人手里!其中一名僧侣想出一个办法:在佛像表面涂抹一层粉饰灰泥,使它看上去像一个泥像,说不定能够蒙混过关。

阿瑜陀耶最终沦陷,大城王朝灭亡。随后,是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城内绝大多数居民都死于屠刀之下。逃过一死的,则被掳回缅甸,沦为奴隶。不幸中之大幸是,如僧侣们所愿,敌人对灰土不感兴趣,黄金佛像逃过一劫。只是,那些知道真相的人,再也无法开口说话了。

俗语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次意外发现,寺院从此得到“金佛寺”的昵称。我是在九十年代中期通过《心灵鸡汤》知道这个浪漫的故事的。讲述这个故事的编纂者杰克·坎菲尔德以此激励读者:每个人的心灵都是由黄金铸造的,只是被一些外在的因素所蒙蔽,才黯淡无光。每个人的心灵都是由黄金铸造的吗?我未敢苟同,但是当年因为外在的因素而深陷自卑情绪之中不能自拔的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点点感动。

多年之后,我到泰国旅行,却与金佛缘悭一面。很不巧,正值金佛寺大殿例行修护中,谢绝参观。“没关系,”导游说,“金佛的灵光仍在照耀信徒。”确实,信徒和游客络绎不绝,照样烧香膜拜。只是我,有一点点失落。

 



2023年11月28日

如果特朗普要修宪

 (本文发表于2018年3月)

 

如果美国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要修宪,删除对总统任期作出规限的宪法条文,美国人会有什么反应?

众所周知,每个美国总统的任期最多是两届共八年,因为《美国宪法第22修正案》有如下规定:

无论何人,当选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无论何人,在他人当选总统任期内担任总统职务或代理总统超過两年,不得当选担任总统职务超過一次。

也许不是很多人知道,这个宪法条文并非由来已久,它是在1947年被参众两院通过,1951年才正式生效的。在此之前,理论上每个总统都可以连任到死,只要每次大选都能够顺利胜出的话。

不过,美国人虽然都是大老粗,却毕竟来自英国这个产生《大宪章》和议会民主的国度。即使没有写入宪法,绝大多数总统都会选择在两届任期届满之后急流勇退,而不是恋栈权位,包括地位无比崇高的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华盛顿在1789年当选第一任美国总统,一直做到1797年任期届满。以他的声望和年龄(65岁),再连任一届完全是胜券在握的。可是,他却选择退休,给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其后,除了第十八任总统尤利西斯·S·格兰特之外,其他总统都向华盛顿看齐。格兰特试图谋求第三届任期也没有好结果,他在反对声浪中连党内初选都未能通过,成为传媒嘲讽的对象。不过,魔鬼也会在上帝打盹儿的时候蛊惑人心,权力欲有时候也会战胜荣誉和传统。轮到富兰克林·D·罗斯福登场了。

罗斯福在1933年搬入白宫之后,他的屁股就没有再离开过总统的座椅。他一共呆了12年,并且死在第四届任期上。他之所以每次大选都胜出,可能是广大中下阶层受益于他颁布的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齐肩的所谓“新政”,并且相信他在“二战”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吧。然而他的野心、他的私欲、他的专横(其任期的最后几年尤为变本加厉),却令有识之士极为痛心和忧虑。有人甚至称他为美国历史上唯一的独裁者,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

有见及此,在罗斯福死后仅仅两年,《美国宪法第22修正案》便在参众两院获得通过。它显然是给罗斯福一记响亮的耳光,也警告后世妄图效法罗斯福的人。从此以后,即使罗纳德·里根做得再好,贝拉克·奥巴马长得再黑,他们也只能成为8年“世界最有权力的人”。

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特朗普要修宪呢?我相信,特朗普的智商不会那么低。首先,修宪未必能够在参众两院通过;其次,即使国会通过了,今日的选民也不会再把选票投给独裁者。而且,Twitter Facebook 是不会把“称帝”、“开倒车”和“罗斯福”等词语屏蔽的。

 

 

2023年11月27日

夏时制

  

“时间就是金钱”,本杰明·富兰克林这句格言可谓尽人皆知了。这个美国政治家、科学家除了放风筝和在《独立宣言》上签名之外,还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留下这一份遗产——拜金之风从此刮起。

富兰克林并非随口说说,他还提供许多可行性极高的指南,包括现在欧美国家普遍实行的夏时制。

在一篇发表于1784年的文章中,富兰克林强烈建议说:我们应该在夏天早睡早起,以便充分利用日照。这样做不但有益健康,还可以节省不少购买蜡烛的钱。

没错!的确很有道理!懒惰的确比勤劳耗费金钱!可是,从另一个角度(即懒人的角度),懒惰带来的快乐却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因此,当有人主张将富兰克林的建议定为制度的时候,引起极大争议。经过一个世纪的辩论,勤劳才战胜懒惰,夏时制陆续在欧美各国实行。而德国和奥匈帝国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国。

中国人如果有一定的年龄和记忆力,一定不会忘记那几个乱象丛生的夏天。1986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突然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夏时制的通知》,决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实行夏时制(当时又叫夏令时)。具体做法是,每年从4月中旬到9月中旬,全国的时钟都要拨快一个小时。

别小看这一个小时,多少人因此错过了飞机、火车,错过了电影、会议,上班迟到、上学迟到、约会迟到更不在话下……约会迟到一小时?是可忍,孰不可忍?在没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年代,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而更令人气绝的是,夏时制造成中国人生辰八字的混乱,本来的帝王之命被拨成死于非命,你说气不气?

奇怪的是,你不觉得奇怪吗?今日的中国人可以灵活地使用两套历法——由意大利教皇格里高利颁布的公历和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最终修订的中国农历——却不能理顺夏令时?这不是能够用“中国人素质低,不适合什么什么”来作答吧。算了,他们最怕认真。总之,中国的夏时制在19919月,在人民的欢呼声和鞭炮声中,永久退场。

 

 


2023年11月26日

刺猬索尼克

  

曾几何时,刺猬索尼克(日:ソニックヘッジホッグ;英:Sonic the Hedgehog)在中国竟然被译成“超音鼠”。

好吧,乍看之下,“超音鼠”或许真的有那么一点点像一只卡通化的大老鼠,如果加上一对大耳朵的话,说不定可以冒充米奇老鼠在上海迪士尼乐园收取摄影费。可是,他的名字之中明明就有“hedgehog”这个词,相当于自豪地告诉观众和读者:“我是刺猬”。这就好比,人家叫老子,你不应该称他孔子;人家叫孔子,你不应该称他猴子、鸡子、熊孩子。除非译者像知名宦官赵高那样心怀鬼胎,否则,绝不应该指着刺猬称老鼠。

俗语说得好,“敬酒不吃吃罚酒”。不知道是不是世嘉公司提出过严正要求,现在的中文译名已经把客观性错误改正过来,译作“刺猬索尼克”。这跟“多啦A梦”的情况如出一辙,作者工作室对什么“叮当”、“小叮当”、“机器猫”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感到不满,要求必须尊重原著。

刺猬索尼克在九十年代开始取代阿历克斯小子(Alex Kidd),成为世嘉的吉祥物。这家电子游戏公司一直想创造一个具有非凡吸引力的吉祥物,以便与竞争对手任天堂的吉祥物马里奥兄弟一较高下。遗憾的是,八十年代的阿历克斯小子一败涂地。

至于聪明伶俐、功夫了得的阿历克斯小子为什么会输给呆头呆脑、留一撮不合时宜的胡子的马里奥,我也不知道。总之,这次惨败令世嘉对人类彻底失望,从此拥抱动物。1990年,刺猬索尼克诞生。这只号称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刺猬(应该没有异议吧)不负所托,达到世嘉想要的效果。迄今为止,刺猬索尼克系列游戏一共售出超过1.4亿件,跻身全球最畅销电子游戏之列(虽然与马里奥系列还有一段距离)。

由于电脑游戏和手机游戏兴起,世嘉的业绩在踏入21世纪后大幅滑落,到今天已经完全失去当年的风采。然而刺猬索尼克的人气并没有受到影响,他的动漫系列仍在不断吸引新一代读者。

虽然我不是动漫迷,更不是游戏迷,但是我喜欢翻阅刺猬索尼克的漫画。它带来愉悦的同时,也带来一点感触——令人怀念起那个世嘉与任天堂争霸的年代,那个必须用AV线连接游戏机与电视机的年代。那个时候,恼人的手机声响还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很远。

 



2023年11月23日

藏书票

  

有些人购买新书之后,会在扉页上写下自己的姓名,以宣示“主权”。唉,每次逛二手书店的时候,这些别人留下的印记都令我相当纠结。我不否认,每个签名都散发出王羲之、赵孟頫的自信。只是,我更希望这种自信永远留在物主的抽屉里(最好还加上一把有六个数位的密码锁)。

古代中国的藏书家则流行用藏书印。藏书印通常找名家代劳,刻工自然胜过一般人的笔法。不过,因为书法不是艺术,藏书印也就谈不上任何艺术价值了。它充其量只有历史价值。至于今天那些附庸风雅之徒所用的仿古藏书印,则既无历史价值又无收藏价值,甚至比不上新华书店那个俗气十足的购书时间戳。

那么,有没有既美观大方,又能体现拥有权的方法呢?有的,那就是藏书票。

世界上第一张藏书票诞生于15世纪中叶的德国,是古腾堡印刷术带来的另一份礼物。

虽然印刷术为书籍提供了普及化的条件,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一本书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因此,拥有藏书,不但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品味的标尺……姑且让我打一个很不恰当的比方吧,就像今天的人以拥有最新款的电子产品为傲一样。今天的低头族会小心翼翼地为“iPhone”贴保护膜、装保护套,当时的爱书人、藏书家也会为一本书贴上一张藏书票。

藏书票其实一幅小型的版画,是爱书人、藏书家专门订造的,除了印有身份标记之外,还有精心设计的图案。当一个绅士从书店买回一本心爱的书,首先会在扉页上贴上属于自己的藏书票,然后裁开书页,用最恭敬的姿势和态度翻阅。

一本书读完,它可能被尘封数载,甚至到物主离世,也未得重读。这样又过了一两个世纪,它可能经过数度转手,逃过多场天灾与人祸,辗转落到你的手上。翻开首页,你会发觉,那张藏书票,披上岁月的昏黄,承载历史的沧桑,却仍然坚守岗位,就像石黑一雄小说《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史蒂芬斯,在夕照与街灯的交错之中,向你细说书中的荣辱与兴衰。

遗憾的是,进入20世纪之后,藏书票已经失去意义。原因显而易见,其一,书籍不再珍贵;其二,人们不喜欢读书。更可悲的是,投机者将藏书票当作生财的工具,大肆炒作……终于,长日已尽,我们正身处无边的黑夜。

 

 


2023年11月22日

莫得罪吃货

  

“食指大动”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见到好吃的东西后馋涎欲滴的样子。不过,它原本的意义却在见到好吃的东西之前,而不是之后。这说来有点玄乎,却白纸黑字写在史书上。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05年中国春秋时代的郑国。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一日,郑国的公子宋对公子归生说:“我的食指每次不由自主地跳动,我都能吃到奇特的东西。今天它又跳起来了,我们看看是否灵验吧。”其后入朝,得知楚庄王送来一只鼋,郑灵公准备用它大宴文武百官,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鼋,即绿团鱼,俗称癞头鼋,属鳖科,现为一级保护动物。古时,这种爬行动物主要分布在南蛮之地,中原地区是绝对没有的。可想而知,当一个吃货听到如此珍馐后会有什么生理反应。所有馋虫都被勾出来了。

可是,郑灵公听闻食指的精准预言之后,不知道是决心破除迷信,还是即兴开个玩笑,竟然命人把热腾腾、香喷喷的鼋羹分给朝中所有官员,却独独不给公子宋。说不定,他还用眼神作出挑衅:食指大动又如何?也不表示就能吃到美食呀,哈哈哈。

强烈的生理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加上当众受到侮辱,公子宋恼羞成怒,上前把食指伸进鼋鼎,蘸一点汤放入口中,旋即拂袖而去。后来有“染指”一词,指分取非分的利益,也指插手或参与分外的事情,便是源自这里。

如果是个玩笑,那么这次是玩出火了。郑灵公见整鼎鼋羹都被玷污,头顶冒出的怒火比公子宋的更旺。除了毕生搜集的詈辞倾巢而出,手臂能及的一切器皿也许都追随公子宋的臀部飞去。以至公子宋回家后深恐有杀身之祸,遂先下手为强,拉拢公子归生一起发动“政变”,终以弑君结束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历史故事。

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从这桩吃货杀人事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教训?嗯,宁得罪小人,莫得罪吃货。

 


齐白石 画

2023年11月20日

欺诈者的地狱

  

根据以荷马(Homer)为首的古代诗人们的说法,奥德修斯是希腊神话中最聪明的、近乎神一样的英雄人物。特洛伊之所以沦陷,正是因为他献出木马计。不过,在围攻特洛伊的希腊联军当中,有一个人的智力绝不在奥德修斯之下,他叫帕拉墨得斯。

当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号令英雄们为希腊人的荣誉而战的时候,奥德修斯并不想履行诺言。他装疯卖傻,一边将盐播洒到土地上,一边唱着低俗的歌曲。帕拉墨得斯看穿这个把戏,这个优卑亚的英雄、相传的骰子游戏的发明者,将奥德修斯的小儿子放到犁的前方。奥德修斯慌忙勒住拉犁的马,保住了儿子的性命,但是保不住谎言,只好跟随大军出征。

尽管特洛伊的兵力只有希腊联军的十分之一,但是它拥有最坚固的城墙,希腊联军久攻不下,士气越发低落。在这样的情况下,帕拉墨得斯建议阿伽门农暂时撤军,他日再战。听到这句话,奥德修斯奸邪一笑,计上心头。

原来,这个奥德修斯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他暗中收买帕拉墨得斯的仆人,让他把一袋黄金和一封伪造的“通敌”信件藏到主人的帐篷。接下来,便是最卑鄙、最无耻的陷害。“如果他不是收受了敌人的贿赂的话,怎么会顽固地坚持撤军呢?”一搜,果然搜出“证据”。昏庸无能的阿伽门农信以为真,不容帕拉墨得斯自辩,判处死刑,并且用非常残忍的方式——用石头砸死,由奥德修斯执行。他自然砸得又准又狠。

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却没有得到应得的报应,这在希腊神话中并不罕见。奥德修斯的结局非常美满。他不但从特洛伊抢掠了大量财宝,还在归途享受到不少美女的款待,而且回到家中,还有一个忠贞的妻子相迎。其名声,不知何故,竟然得到广泛颂扬,从来没有非议。啊,有正义感的你,一定扼腕问天:天理何在?

天理,在另一个世界彰显。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在《神曲》的《地狱篇》之中,将人们喜爱的奥德修斯打入地狱几乎最底一层——第八层欺诈者之狱的第八环(但丁的地狱共有九层)。在那里,奥德修斯永远被熊熊烈火包裹着,不断发出痛苦的呻吟。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不由得拍手称快。但丁就是如此与众不同。

 




2023年11月18日

水瓶的诱惑

  

2013年,Perrier 为庆祝创立150周年特别推出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主题系列纪念瓶子。顾客、拥趸、收藏家反应空前热烈,使这个一度被传闻(被指含有不健康物质)缠绕,业务有所萎缩的法国天然有气矿泉水品牌重新站立起来。此举也可以说是“不忘初心”的体现,大约在一百年前,Perrier 便是依靠一个设计独特的瓶子而鹊起的。

Perrier 的非官方中文译名(至今尚未有官方中文译名)是“巴黎水”。必须指出,“巴黎水”是极大的误导,因为 Perrier 矿泉位于法国南部加尔省的一个叫韦尔热兹的小镇,而非巴黎。

韦尔热兹的有气矿泉在古罗马人统治期间已经被发现,不过直到1863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才大张旗鼓地进行开发。所谓的开发,就是将矿泉“打造”成有完整配套设施的大型疗养区。在20世纪之前,人们认为饮用和泡浸矿泉水有益健康,可以预防和治疗包括肺结核在内的多种致命疾病。欧洲各地的矿泉区因此成为旅游胜地。

不料,这个矿泉区的发展却远远未实现想象的宏图。在遭遇一连串一言难尽的灾难之后,当地医生路易·佩里埃(Louis Perrier)以低廉的价格购得萧条的矿泉,然后又转卖给英国人约翰·哈姆斯沃斯爵士(St John Harmsworth)。

哈姆斯沃斯是个商业奇才,他立即关闭了那个无法赚钱的疗养区,转而建造工厂生产瓶装矿泉水。销售对象,是英国人。你不难猜到他为什么用上一手业主佩里埃医生的姓氏(Perrier)作为矿泉水品牌。一个法国名字,对英国中产阶级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然,英国人不缺饮料,要想脱颖而出,光靠好水、好名还是不够的。哈姆斯沃斯觉得,包装至关重要,必须有一个让人一看见就想拥有的瓶子。

形状,哈姆斯沃斯从印度体操棒上获得灵感。瓶子状的印度体操棒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十分流行的一种健身工具,还一度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而颜色,他则采用大自然的颜色,绿色。

绿色的印度体操棒状玻璃瓶,象征天然和健康。这个设计还迎合了当时的艺术潮流,充满装饰艺术和新艺术的元素。结果相当成功,不但英国人,几乎全世界有品味的人,都为 Perrier 而疯狂,尽管价格并不便宜。

哈姆斯沃斯不是艺术家,却有如此神来之笔,创造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看来,金钱的诱惑力和人类赚钱的欲望,确实有如魔鬼的力量。我仿佛看见沃霍尔咧嘴而笑。

 

 


2023年11月16日

风滚草之谜

  

在社交场合,总有一些自以为有“幽默”感的人热衷讲笑话。而这些热衷讲笑话的人所热衷讲的笑话,十之八九是非常糟糕的笑话,也就是那种糟糕到令人连虚伪的、应酬式的笑声都发不出来的笑话。极度尴尬的沉默由此而生。对于这种情况,卡通片会用一滴超大的汗珠、几条明显的黑线、一个形成中的省略号或者一团滚动的风滚草加风声作夸张式的表达。尤其是风滚草,实在惟妙惟肖。

其实,最早将风滚草作为符号使用的影视类型是西部电影。在以下两个场面你会见到它。

1、当主角来到一个陌生的小镇,发现镇上空无一人。又或者,原本镇上人来人往,但是陌生枪手一出现,他们便一溜烟钻进屋内,关门闭户。这个时候,通常有一团风滚草在主角面前滚过。

2、主角跟最强恶棍决斗,两人对峙,蓄势待发,空气仿佛已经凝固。这个时候,一团风滚草在他们两人中间滚过……窃以为,这是非常高明的构思,它可以同时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一是令紧张的气氛稍稍有所缓和,填补了所谓的“dead air”;二是起反衬的作用,使观众的神经更加紧绷。

风滚草常见于半干旱的草原和沙漠。它们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些植物在严酷的环境中为求生存而形成的状态和现象。它们随风滚动,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才定居下来(如此看来,不为根所约束的风滚草,比某些人类更有智慧)。

而美国中西部地区常见的风滚草是剌沙蓬,又名俄罗斯蓟。它原产于俄罗斯,大约在1870年混在亚麻种子里抵达美国的南达科他州,再向四周滚开,滚成西部可与仙人掌并立的标志性植物。

我看过的西部电影不算少,从约翰·韦恩到加利·古柏再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西部枪手捧起一团风滚草研究一番,也从来没有见过有人将风滚草当足球一脚踢飞。看见这个圆滚滚、松垮垮的球体,难道一点冲动也没有吗?

“卷毛,”我仿佛听到伊斯特伍德饰演的无名客对我说,“请我喝一瓶波旁威士忌的话,我会告诉你缘由。”

不过,我在喝酒方面特别吝啬,所以这个谜至今还未解开。

 

 


2023年11月15日

普洛忒西拉俄斯,不要当英雄

  

从特洛伊战争诞生的诸多英雄之中,普洛忒西拉俄斯(Protesilaus)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他没有任何特别的英雄事迹。他是第一个战死的希腊人,仅此而已。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主动选择成为第一个战死的人,这也许有几分英雄气概吧。

出征前,希腊人接收到的神谕竟然是,第一个登上特洛伊土地的希腊人将是第一个战死的人。故此,当千艘希腊战船抵达特洛伊海岸的时候,人人都呆立在甲板上。突然,普洛忒西拉俄斯振臂一呼,打破僵局,据说先砍死了四名守军,才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所杀。

普洛忒西拉俄斯牺牲之前没有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遗言,实在令人遗憾。如果他能够像三千年后大清国义士谭嗣同那样,先慷慨陈词,再写一首绝命诗,那么受后人崇拜的程度将倍增。谭嗣同是这样说的,“他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接着便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然而,沉默地死去的普洛忒西拉俄斯却不但受到同袍的崇敬,还得到敌人的尊重,而谭嗣同等“七君子”只能饱尝京城臣民的脏话和烂菜头。

请原谅这种轻率的对比。言归正传。普洛忒西拉俄斯的故事还没有完结。在他的故土,新婚妻子拉俄达弥亚(Laodamia)不堪悲痛,苦苦哀求诸神让她与丈夫再见一面。诸神被感动,准许普洛忒西拉俄斯从冥界返回,但是时限只有三个小时。这三小时是如何度过的?有多缠绵,又有多悱恻?我们稍稍想象一下都会心痛不已。就在离别那一刻,妻子突然执起短刀,刺进心脏……他们一起走向哈得斯的领地。

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作家许癸努斯(Hyginus),在其著作《传说集》给这个故事增加了新的变体。话说那三小时过后,拉俄达弥亚并没有立即自杀,而是委托工匠铸造一座丈夫的铜像,与之日夜相对,如胶似膝。她的父亲发现后,不忍女儿沉陷如斯,便筑起火堆,把铜像烧毁。不幸的是,拉俄达弥亚也跟着跳进烈火之中……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对此却有非常不同的见解,对爱情至上论者来说,一定觉得他是泼冷水、煞风景。华兹华斯在叙事长诗《拉俄达弥亚》中,通过普洛忒西拉俄斯之口,谴责拉俄达弥亚要他返回凡间,最后无情地拂袖而去,让悲痛欲绝的妻子跌倒在冰冷的大理石地板上。湖泊诗人、浪漫主义者华兹华斯为什么这样残忍?思忖过后,其实不难理解。华兹华斯崇尚自然,而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所以诗人认为,拉俄达弥亚应该接受至爱的人死去的事实,将爱深层在心底,坚强地活下去。

无论哪个结局,都令人十分悲痛。

此刻,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一首七十年代的反战歌曲:

 

Billy don't be a hero, don't be a fool with your life

Billy don't be a hero, come back and make me your wife

 

 

George William Joy, Laodamia

2023年11月13日

瑞士军刀

  

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出版于1851年的长篇小说《白鲸》,不仅仅是捕鲸业的百科全书,你还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奇怪的物件。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到一种谢菲尔德多功能小刀,它除了是刀子之外,还包含螺丝刀、开酒器、镊子、锥子、钢笔、尺子、指甲剪等工具……

说到这里,你,一个见多识广的现代人,可能已经反应过来了。“这,不就是瑞士军刀吗?”没错!正是瑞士军刀。可是在当时,瑞士军刀这个名称还没有出现,我们姑且把它称作瑞士军刀的前身吧。

随着坩埚钢工艺的完善,英国的谢菲尔德逐渐成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钢制的谢菲尔德餐具闻名遐迩,谢菲尔德短刀也为各地勇武男士所喜爱。不过,梅尔维尔介绍的多功能小刀却似乎得不到太多人青睐,因为除了《白鲸》之外,我们找不到其它文字记录。

那它会不会是梅尔维尔虚构的产物?不,除了梅尔维尔之外,瑞士军方也看中这种小刀的便携性和多功能性,在1891年委托本国商人卡尔·艾尔森纳(Karl Elsener)长期供货,作为其中一种装备分派给每个士兵。我不相信军队的大老粗会看《白鲸》。

而这位艾尔森纳接着成立维氏(Victorinox)工厂,专门为瑞士军队生产多功能小刀。故此,维氏的多功能小刀又称作瑞士军刀。由于有军方支持,加上瑞士人的精细,其他地区的多功能小刀逐渐被优质的瑞士军刀打败。

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瑞士军方在1893年之后将订单一分为二,另一半分给另一个刀具生产商威格(Wenger)。这导致了其后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两个品牌为瑞士军刀之名展开激烈的斗争。从两者的广告词,我们可以听到磨刀霍霍的声响:威格的广告词是“正版瑞士军刀”(Genuine Swiss Army Knife);维氏的是“原版瑞士军刀”(Original Swiss Army Knife)。不知道你的瑞士军刀属于“正版”还是“原版”呢?

不过,事情在2005年得到“圆满”解决。“9/11恐袭”之后,美国机场对瑞士军刀实行限制,依赖美国市场的威格顿时陷入严重危机。维氏看准机会,在2005年成功收购威格。被收购后,威格瑞士军刀自然不可以再生产。维氏终于一统天下。

鄙人曾经有一把威格瑞士军刀,可惜2010年在广州白云机场登机时被崇洋媚外按照美国标准办事的中国安检人员没收,真令人无奈。

 



2023年11月12日

拼图

  

1933年劳莱与哈台的电影短片《我与我的老友》(Me and My Pal)讲述,奥利弗·哈台准备与石油大王的女儿结婚,却在婚礼前,受不住老友史丹·劳莱的引诱,玩起拼图来。结果,玩到欲罢不能,连婚礼都不去了。不但如此,这个拼图还像磁铁一样,把四周的管家、司机、警察和邮差,都吸引过来。影片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30年代美国人对拼图的狂热。

1930年代,美国陷入史无前例的大萧条。人们的消费力大减,非生活必需品几乎失去市场,唯有拼图、棋牌等价格低廉的娱乐用具异军突起,扮演抚慰人心的角色。棋牌通常规定参加人数,拼图则不限。它不但适合一家大小、三五知己通力合作、共享欢乐,还适合孤独的人,在无肉无酒、灯火零落的夜晚,走进一个绚烂又神秘的世界。

拼图的发明者是英国人约翰·斯皮尔斯伯里,他是宫廷地理学家托马斯·杰弗里斯的学徒兼助手。大约在1766年,为了让国王乔治三世两个年幼的儿子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斯皮尔斯伯里寓教于乐,将一幅木制世界地图切割成若干块。于是,世界上第一个拼图便诞生了。这个游戏不但深受小孩子们喜爱,连乔治三世也大为赞赏。

近年有研究显示,常玩拼图游戏有助于开发和锻炼大脑,令人更加聪明,同时可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脑退化问题。不过,这项研究的说服力似乎不是十分足够,因为最早玩拼图的两个人类,乔治三世和儿子乔治四世,都是令人失望的反证。

用德高望重的威灵顿公爵的话,乔治四世是“我一生中遇到过的最差劣、最自私、最无信义、最无良知的人……”(平心而论,乔治四世也不是那么差劣,与远东的皇帝相比的话。至少,他没有将威灵顿凌迟,也没有诛他九族)啊,我想还应该加上一个“最肥胖”。至于乔治四世的父亲乔治三世,晚年精神失常,最后十年不得不由痴肥的儿子摄政。

尽管如此,我相信拼图与痴肥、黐线没有必然关系(痴肥只与黐线有必然关系),拼图也未必令人变聪明和预防脑退化。所以,喜欢玩拼图的人不妨继续玩,不喜欢玩的也不必特意去玩。这个结论是不是很客观、很理性、很正确?

 

 


2023年11月10日

摩墨斯之死

  

在论及伏尔泰的时候,亚历山大·普希金称他为“摩墨斯和密涅瓦的儿子”。密涅瓦是罗马神话的智慧女神,相当于希腊神话的雅典娜。而摩墨斯(Momus)则是讽刺、挑刺、嘲弄、负面批评的化身和守护神。

普希金的评价相当高,也中肯。伏尔泰的哲学思想深邃而严肃,与此同时,他撰写的讽刺小说和评论文章又用戏谑的方式攻击对手。只是,他的攻击对象包括同是启蒙运动先驱的让—雅克·卢梭,这就令人非常遗憾了,虽然的确有摩墨斯的作风。

摩墨斯对他的神祇朋友(很不幸,也是他的亲戚)同样极之刻薄。相传他对宙斯、阿波罗、雅典娜、赫尔墨斯等最高级别的神也不留情面地评头品足。只有在阿佛洛狄忒面前,他才遭遇毕生唯一的挫折。无论怎么努力,他都不能挑出一个毛病来,最后恨极而死……

既然摩墨斯死了,那就让我,一个艺术批评家,来暂时充当批评之神吧。首先,我要严正指出,上述神话故事暴露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摩墨斯不是神吗?按理,神是不会死的。摩墨斯怎么恨极而死?

人们普遍有误解,认为批评都是负面的,都是破坏性的。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我的任务就完成了。然而,批评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超越。

伊索有一个寓言,讲述摩墨斯因为挑剔诸神的作品,被恼羞成怒的宙斯赶出奥林匹斯山。综合起来推理:挑剔爱与美之神失败的摩墨斯,会不会在羞愧难当之下选择自我放逐,离开奥林匹斯山,流落凡间呢?对一个神来说,离开天界不就相当于死了吗?

让我们继续发挥。流落凡间的摩墨斯,当然不会甘于寂寞。他把经验和技能传授给人类,于是,世界上有了各式各样的批评家和讽刺作家,也诞生一个叫佐伊尔(Zoilus)的人。

佐伊尔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色雷斯,他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学批评家。他以批评为生,具体地说,是以批评荷马为生。他声称在荷马史诗中挑出很多致命的错误,包括语法、修辞、常识、历史等等方面,足以将这部“被高估”的文学作品摧毁一万次。然而,这个批评家不会想到,他用毕生精力挑出的错误,也跟随自己的肉身和名声掩埋在历史的尘土里。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津津有味地谈论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及其传奇,却根本不知道佐伊尔是谁。

摩墨斯和佐伊尔的错误在于没有超越批评对象,所以他们挑战美的极致的结果,是“死”得很惨。批评不是博弈,不是要把批评对象击倒在地。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甚至不会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批评对象之上,而是仅仅把它当作素材或者质料或者工具,最终目的是创造自己的艺术作品。所以我常说,批评是最高的二次创作。本文就是一个例子。

 

 


2023年11月9日

蓝牙

  

几年前,我因为行车纪录良好而获得保险公司奖励蓝牙手机耳机一个。这是迄今为止我拥有的唯一的蓝牙产品。蓝牙手机耳机有什么用?据说在驾车的时候可以轻松地接听电话。可是,我很少打电话,也很少驾车(这就是行车纪录良好的主要原因),所以,这个耳机我只使用过一次(严格地说不是使用,而是测试)。之后,它一直静静地躺在抽屉的一个角落。

蓝牙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标准,是瑞典电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在1994年发明的。至于蓝牙技术怎样使传统有线设备摆脱线材的限制和羁绊,由于本文不是科普文章,本人也不是兜售电子产品的“微商”,在此就不作介绍了。我相信,每一个现代人都可能比我知道得要多。本文要介绍的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可能不知道的蓝牙,他才是真正的蓝牙。

蓝牙,原是10世纪维京人首领哈拉尔一世(Harald Bluetooth)的外号。之所以有这个奇怪外号,据说是因为他的牙齿全是蓝色……除非中了某种不知名的毒,否则,蓝色的牙齿是不可能的。哈拉尔一世的蓝牙,最合理的解释,其实是一口黑色的蛀牙。

在卫生条件极糟糕的古代世界,出现黑牙实在再平常不过了。外号叫“黑牙”的人,就像叫“胖子”、“黑鬼”、“矮瓜”、“秃驴”一样平常。只不过,因为哈拉尔一世是国王,他有权将平常变得不平常,将“黑牙”改为“蓝牙”。蓝牙,名字好听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在敌人的潜意识中植入“此人并非凡人”的模糊观念,进攻号角尚未吹响,已经用心理战先下一城。

事实证明,这个蓝牙战绩彪炳。他南征北战,东讨西伐,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丹麦的人。随后,他以暴力的方式抢掠德国和瑞典,又以和平的方式与挪威合并——爱立信之所以借用“蓝牙”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使用蓝牙连结两个设备,就像丹麦与挪威在哈拉尔一世的统治下合并,高效而和谐。

除此之外,哈拉尔一世还将基督教引入丹麦,令北欧海盗逐渐放弃野蛮的风俗习惯,向文明迈进。我认为,这才是他最大的功绩。与之相比,打了多少胜仗、国土面积有多大,全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今天享用蓝牙技术的第三世界住民,如果也能够像哈拉尔一世一样,将蓝牙背后的西方先进文明引入落后的本土,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可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垃圾信条,依然在祸害人间。

 

 


2023年11月7日

林肯的鬼魂

  

白宫闹鬼不是新闻,鬼魂从一个半世纪之前开始一直闹腾至今。如果有幸获得美国总统邀请,访问其官邸并留宿一宵,那么你极有可能被安排到鬼魂出没的高发区——位于第二层东南角的林肯睡房。在那里,你极有可能会与这套睡房的前主人亚伯拉罕·林肯不期而遇。

在传统观念上,一个人寿终正寝,他的灵魂无疑会上天堂或者下地狱;然而,不幸死于非命或者含恨而死的话,则会冤魂不散。

林肯在1865年遇刺身亡,其时总统任期还余四年之久,内战后的残局还亟需他去收拾,因此他的鬼魂继续在白宫履行未竟之业,正好符合人们的“预期”。

确实有不少白宫工作人员、访客以及总统夫人都声称见过林肯的鬼魂。至于那些总统先生,虽然没有“撞鬼”的记录,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人出于对林肯的敬意而入住林肯睡房和起居室。这是什么意思?这也算了,他们竟然还将它改作客房,用来招待(坑害?)不知情的外国友人。温斯顿·丘吉尔便是其中一位中计的外国友人,他与林肯的相遇也是诸多闹鬼事件中最著名的一件。

据这位英国首相述说,“二战”时期,他到美国访问,住进林肯睡房。如同往常一样,丘吉尔喜欢在深夜时光一边泡热水澡一边享受雪茄和威士忌。当他一丝不挂从卫生间走出来的时候,看见林肯坐在火炉旁边的椅子上,正一脸严肃地盯着他。丘吉尔先是愣了一下,接着镇定地对鬼魂说:“总统先生,你令我处于相当不利的情势。”林肯的鬼魂显然很欣赏丘吉尔的幽默,向他绽放一个亲切的笑容,然后消失不见。

无神论者也许会质疑,这难道不是丘吉尔喝醉之后产生的幻觉?我不敢苟同。丘吉尔喝醉之后仍然能够作出改变世界的决策,可知他的理性是不会被过量的酒精冲走的。不知道丘吉尔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讲述这个故事,我猜测,可能是在一个晚宴上,他以开玩笑的语气说出。

这个故事多数是丘吉尔虚构的。我的猜测是,他虚构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带出“总统先生”的那句话。而那句话的对象与其说是林肯的鬼魂,不如说是冲着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而去的。

跟“一战”一样,美国在“二战”爆发后也采取观望态度,即使欧洲大陆沦陷,大不列颠列岛遭纳粹德军日夜狂轰滥炸,英国和法国的官员多次飞赴美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美国政府依然不为所动。于是,丘吉尔借林肯的鬼魂,既是自嘲,也幽了美国一默。美国的自私与冷漠确实令英国处于相当不利的情势。如果林肯总统健在,他是不会容许自由遭到极权的践踏的。

 

 


2023年11月5日

泰迪熊

  

内容提要:本文揭露一只卡通化小熊与一个政治人物的特殊关系……

 

啊,请勿误会,小熊维尼并不是主角,本文也不牵涉任何独裁者。主角是泰迪熊,而跟泰迪熊有特殊关系的政治人物,是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故事发生在1902年,话说老罗斯福到密西西比州参加一场打猎竞赛。同场竞技的美国人由于没有沾染远东某民族的拍马屁病菌,没有礼让总统。于是,尴尬的场面出现了,几乎所有参赛者都满载而归,唯独罗斯福似乎准星有偏差,百发不中,成绩依然为0。这时候,一名助手逮住一个“破蛋”的机会——一头受伤的美洲黑熊,把它绑在树干,然后呼喊总统过来射击。可是,罗斯福拒绝开枪,认为这样做违反体育道德。

这件事传出去后,传为美谈。普利策奖得主、著名漫画家克利福特·贝里曼把它画成单格漫画,刊登在《华盛顿邮报》上。而这幅漫画又被莫里斯·米奇托姆读报时看到。这个美籍俄裔商人灵光一闪,闪出无限商机。他以漫画中的小熊为样本,生产小熊布偶,并取名为“泰迪的小熊”,后来变成“泰迪熊”。为什么是泰迪?因为泰迪是西奥多的昵称,意思是西奥多·罗斯福的小熊。

泰迪熊一上市便大受欢迎,还远销至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一个名叫克里斯托弗·罗宾的英国小孩就拥有一只。他给自己的泰迪熊起了个可爱的名字,“维尼”。维尼后来启发了小孩的父亲,作家A·A·米恩。1926年,第一本《小熊维尼》故事书出版。六十年代,迪士尼购得版权,将之动画化。从此,小熊维尼便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卡通角色,其名气甚至超过任何一个政治人物。

泰迪熊不但造就一部儿童文学经典,还闯入乐坛,问鼎流行榜。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摇滚歌曲 (Let Me Be Your) Teddy Bear(让我成为你的泰迪熊)就在1957年成为美国单曲榜7周冠军。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大概是因为歌词道出了男士们的心声吧。上帝啊,就让我变成一只泰迪熊吧!就让心爱的女孩把我日夜抱在怀中吧!这首歌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成年女性也和小孩一样喜欢泰迪熊。

当然,成年男性也可以喜欢泰迪熊,比如,憨豆先生,还有我。看过《憨豆先生》(电视剧、电影、动画、图书,我都看过)的朋友就会知道,他最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是一只泰迪熊。我一直觉得憨豆先生是现代版的堂吉诃德,尽管在枯燥乏味的现实世界的冲撞下狼狈不堪,但是他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不妥协。这不是有堂吉诃德的英雄主义和悲剧色彩吗?只是,堂吉诃德有一名叫桑丘·潘沙的忠实随从,而憨豆先生只有一只泰迪熊。

憨豆先生有一只泰迪熊,而我也有一只憨豆先生的泰迪熊。它是二十年多前我从澳门买回来的。也就是说,它陪伴我超过二十年。每一次从惊骇的噩梦脱身;每一次为无痕的春梦叹息,它都会在床头的一角静静地陪伴着我。得此伴侣,夫复何求?

 

 




2023年11月4日

牛轧糖

  

吃过牛轧糖的人不少。可是,读对“牛轧糖”中“轧”字的人,却很少。

汉语“轧”是多音字,通常有三个音。以普通话方言(没错,普通话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为例,最常见的读音是“yà”,表示碾、滚压的意思,如“碾轧”、“轧道车”。还可以引申为排挤,如“倾轧”。这个音,又可以作拟声词使用,形容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轧轧轧,轧轧轧……

此外,压钢坯的时候就要读成“zhá”,如“轧钢”、“轧机”。

至于“轧”的第三个读音,则比较少使用,读“gá”。大概只有在台湾和福建部分地区,人们说“人轧人”(挤)、“轧朋友”(结交)等的时候,才使用这个读音。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这颗牛轧糖。其中“轧”字,如前文所述,多数被错读为“yà”和“zhá”。正确的读音其实是“gá”。如果知道牛轧糖是外来语,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是“gá”,而不是前二者。

牛轧糖的原文“Nougat”,系法文(英文也相同)。这种混合蜂蜜(也可用其他糖取代)、杏仁(也可用其他坚果取代)和蛋白的糖果,发源地可能在15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三个国家的交界处。据说它是当地婚礼上必备的食品,含有爱情的缠绵、温柔和甜蜜等好的寓意。

大约到了20世纪,nougat 传入台湾,被音译为“牛轧糖”。虽然在读音上“努”比“牛”准确,但是对台湾牛轧糖来说,“牛”却是更合适的字眼。因为台湾人对这种糖果进行改造,在糖、坚果、蛋白的基础上加入了牛奶。此牛轧糖,可谓名副其实。这个“牛”字也是一个隐性的提示:奶制品过敏者,请勿贪嘴。

我对奶制品过敏,也对糖果缺乏兴趣,所以从来没有吃过牛轧糖。我甚至从来没有把牛轧糖这个名词说过出口。在广东,牛轧糖有粤语的音译,叫“鸟结糖”(“结”的粤语发音是“git8”)。与牛轧糖不同的是,鸟结糖跟鸟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2023年11月2日

盖茨比的报童帽

  

1940年冬天,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在贫病之中去世,终年44岁。临终前,他慨叹不已,觉得自己是一名失败的作家,那些呕心沥血完成的作品,将不会再有人翻阅,将永远被历史遗忘。在所有作品中,他最满意也是最看重的,也许是1925年出版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曾几何时,《了不起的盖茨比》带来财富和荣誉。可惜,它犹如一道闪电,来得突然,去得也急遽。在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没有什么事物能够持久。

然而,历史用最卑鄙的方式证明菲茨杰拉德是错的。就在这位作家郁郁而终不到两年,人们再度爱上这部小说,不,应该说是以超过百倍的热度疯狂地爱上这部小说。甚至乎爱屋及乌,连主人公杰伊·盖茨比所戴的报童帽,也成为一时之风尚。不管年长年幼,不管阶级高低,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自信满满的盖茨比。于是,报童帽从此又被称为盖茨比帽。文学又一次改变世界、文学又一次改变人类的日常生活,只是这个有力的例证,令人有点伤感。

报童帽是平帽的一种。Flat cap,我姑且译为平帽吧。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英汉大词典》将其注解为“低顶圆帽”。这个注解不够全面,应该同时指出,这种帽子还有一个小小的帽舌,而帽舌与帽顶几乎处于一个平面。

大约从16世纪开始,平帽已经是英国比较常见的服饰。不过,这种服饰一贯喜欢“歧视”。一开始,平帽是劳工阶层的标志。到19世纪末,它好不容易打破阶级壁垒,却又设置了年龄的篱笆,即是,只有青少年才适合。报童帽就在这个时期发展出来。

报童帽,newsboy cap,是一个变种,它比一般平帽更圆、更饱满,而且顶端通常有一个小纽扣。顾名思义,这种帽子是报童的招牌。至于身为大富豪,年龄又远超过“boy”的盖茨比为什么要把报童帽戴在头上,这就得问问菲茨杰拉德了。

我也喜欢平帽,理由,除了有因盖茨比而起的文学情怀之外,摇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两支硬摇滚和重金属摇滚乐队的主唱都是平帽的爱好者——AC/DC 的布莱恩·约翰逊(Brian Johnson)和蝎子(Scorpions)的克劳斯·迈恩(Klaus Meine)。后者还特别喜欢反戴。我有两顶平帽,不过我不反戴,我喜欢把旁观世界的眼睛,藏在帽檐下的阴影里。

 

 

The Great Gatsby (1974 film)

Brian Johnson
Klaus Meine

2023年11月1日

OK

  

据评估,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英文词语是……OK!也就是说,它已经超越了作为一种语言的界限,成为世界通用的沟通方式。有段佳话发生在2018年。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听不懂半句英语的外国访客在美国总统别墅品尝一件非常精致的蛋糕的时候,用一声“OK”回应对叙利亚的空袭。可见OK的普及程度有多高。

OK表示赞成、同意、许可的意思,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只是,对于诞生的具体位置和具体情况,则众口纷纭,莫衷一是。一如以往,鄙人只选取其中最合理的和最有趣的说法,与诸位分享。

最合理的说法,莫过于“《波士顿晨报》起源论”。话说在1839年,《波士顿晨报》文字游戏栏目的编辑,可能想标新立异,也可能是因为篇幅所限,把“全对”的英文“Oll Korrect”(“all correct”的异体字)简写为“OK”。这个简写逐渐得到同业友好的支持,而经常批改作业的教师也没有理由不支持。

最有趣的说法是,包括《美国总统百科》(国家地理杂志出版)在内的一些权威读物也把这个功劳归到第八任总统马丁·范布伦的头上。范布伦出生于纽约州金德胡克镇,在外有“老金德胡克”(Old Kinderhook)的昵称,简称“OK”。1840年,总统的支持者在纽约成立“OK俱乐部”,为其连任制造浩大声势,制造“投给OK,一切都会好”的横幅和“OK”=“all right”的概念。逐渐地,“OK”便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遗憾的是,或者,讽刺的是(看你站在哪一边),OK(指范布伦)就不太OK(指“all right”)了,他在1841年总统大选中输给威廉·亨利·哈里森,连任失败。

此外,OK手势也是相当经典,我相信你一定会比划。如果不会,请跟随着以下指示去做:

1、  伸出其中一只手;

2、  将拇指和食指圈成一个“O”;

3、  其余手指伸直。

这个手势据说也是范布伦发明的,用来表示他自己。又有一种说法,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士兵用这个手势向瞭望台的长官示意,表示“零伤亡”。

不管怎样,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打出OK手势是OK的。可是(请注意!),在中东、巴西和小部分欧洲地区,这个手势就是猥亵、侮辱之意,跟脏话一样恶劣。不明白?来,让我们接着做第4个动作:

4、  用另一只手的食指,穿过OK手势的“O”。

你现在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