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年,司汤达(Stendhal)出版《爱情随笔》(原名应为《论爱情》)。这是一部以文学随笔形式写成的哲学论著,旨在“不动情感地研究爱情的作用”。不过作者还是透露了自己的爱情经历以及隐秘的忏悔。“我担心,我所记下来的一件件事情,只是一连串的叹息。”
这一连串的叹息的根源,是一个叫梅蒂埃达·登博夫斯基的女子。“爱情是人的心理中最炽热的火焰。”司汤达最终被炽热的火焰烧伤,爱得痴迷,爱得绝望。
但是司汤达依然赞美爱情,赞美幸福。“爱情是文明的奇迹。”“爱情一朵开在悬崖绝壁上的馨香花朵,摘取它必须有足够的勇气。”
《爱情随笔》最为后人赞赏的地方,是提出“爱情结晶体”这个概念。结晶体是一个隐喻,本体在萨尔兹堡盐矿。当地人向废弃的深井扔下一些树枝,两三个月后,树枝就会缀满晶莹剔透的结晶,犹如钻石。司汤达认为,爱情也是如此,一个人只要内心产生爱情,那么爱恋对象即使平凡如树枝,在他(她)的眼中也会闪闪发光。西方有句俗语“情人眼中出美女”,中国也有“情人眼里出西施”,所说的便是这种浪漫的感觉。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为什么读经典》中介绍,《爱情随笔》有一章专门探讨男性性能力的“大失败”,司汤达仿佛所有激情都落在这一章,甚至可能是他写这本书的唯一理由。咦,卡尔维诺是否在暗示,司汤达与梅蒂埃达的恋爱之所以大失败,连爱情结晶体都无法补救,其实与性能力有关?非常遗憾,中译本删掉了这一章,中文读者无法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