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

更爱真理

  

在拉斐尔(Raphael)的惊世名画《雅典学院》之中,古希腊大哲学家济济一堂。其中,画的正中央,向观者缓步走来的两个人尤为瞩目。

左边的老者是柏拉图,右边的中年人是亚里士多德。他们似乎在争论,却又比争论温和;他们似乎在讨论,却又比讨论激烈。柏拉图的手指指向天,亚里士多德的手掌则朝下,拉斐尔以独出心裁的一笔道出两人的巨大分歧。简而言之,柏拉图的学说更注重精神,而亚里士多德则注重物质。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马其顿(属希腊,并非今天的北马其顿),17岁离开家乡,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师从柏拉图二十年,直到公元前347年老师离世。

亚里士多德非常崇敬他的老师,师生感情也非常深厚。在悼文中,亚里士多德这样写道:“正是他,第一次用语言和行动证明,有德性的人就是幸福的人,我们之中无人能与他媲美。”

然而,与柏拉图弘扬老师苏格拉底的学说相反,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础却建立在对老师柏拉图的批判之上。

自然会有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诬称亚里士多德的“反叛”是因为柏拉图没有选他做学园的继承人。事实上,并非柏拉图不想让最爱的高足接过衣钵,而是根据当时雅典的法律,异邦人不能继承本地人的遗产。此外,亚里士多德不是等到柏拉图死后才开始批判他的,在生前就不断地提出挑战。

既然亚里士多德崇敬柏拉图,为什么又要反对他呢?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也是他著名的格言——

Amicus Plato, sed magis amica veritas”。

这句话直译是,“柏拉图是我的好朋友,但更好的朋友是真理”。

中文一般翻译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把原文的“友”改为“师”,多少反映希中文化的差异。

对希腊人以及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的西方人来说,成为朋友或者说亦师亦友是师生关系最亲密的表现。中国人对此是难以想象的。中国人将师生看作父子,俗语有云“爱徒如子,尊师如父”,又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批判老师,是大逆不道的恶行。所以,中国人更爱老师,而西方人更爱真理。

伊萨克·牛顿也将亚里士多德的这句格言抄在其剑桥大学学生手册上。他后来突破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人的知识框架,使人类科学迈出了巨人的一大步,是有迹可循的。

因为更爱真理,所以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牛顿批判亚里士多德。但是批判老师和前人,并不表示不尊重。如果理解这一点,中文译文是不是应该改正过来,改为“我爱柏拉图,我更爱真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