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

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姓氏中的“笛”(De)字,是自己加上去的。他认为增加这样一个前缀可以添加一份贵族气。这个有趣的举动,或多或少解释了笛福一生的匆忙——做过生意,搞过政治,甚至参与过叛变,很可惜,它们都以失败告终。上流社会,似乎可望而不可及。

笛福23岁开始经商,表面上开店卖杂货,实际上什么生意都做,做到32岁的时候宣布破产。不过很快,他又通过经营砖瓦生意起死回生,好景也不短,到他43岁才遭遇第二次破产。

在经商的同时,精力充沛的笛福也积极投身政治,不时给报刊写批评性时评和印发煽动性政治小册子。43岁那一年无疑是笛福一生中的谷底,他不但破了产,还因政治罪入狱,三次屈辱地戴上枷锁示众。

所幸的是,国务大臣罗伯特·哈利赏识笛福的才能,多番斡旋使其获释,然后聘为特务,四出活动,搜集情报。不知道是出于感恩还是被招安,笛福在获释的第二年创办《评论》杂志,一改以往的反叛立场,主动充当政府喉舌,天天高呼和谐稳定,令人相当讨厌。

如是者,到1719年,笛福已经59岁,眼看一生快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一起新闻事件加一次心血来潮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道。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科克在南美洲一个荒岛上独力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笛福以此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四年零四个月简直是小儿科!笛福让鲁滨逊·克鲁索在荒岛待了二十八年两个月又十九天……

整部小说,在忠实的仆人“星期五”出现之前,有多达四分之三篇幅描述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琐碎的日常生活。没有突发事件,也没有浪漫故事,连修辞都平淡无奇。然而,它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深深把读者吸引住。我觉得,鲁滨逊的魅力在于,他不但是勇敢的现实主义者,而且是固执的浪漫主义者。在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里,他还要做面包、制烟斗、酿葡萄酒,以及弄出一套合适的茶具……

笛福通过《鲁滨逊漂流记》功成名遂,它的惊人销量使作者在小说家的道路上爆发惊人潜能,年老体衰依然保持高产,直到1731424日才画上完满的句号。笛福逝世,享年71岁。

 

对我来说,《鲁滨逊漂流记》代表一个卑微的理想——远离尘嚣,在一个人的国度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后来,我听到摇滚乐队 Spitz 的歌曲《鲁滨逊》(尽管表面上两者并无关联),我的理想便添上浪漫的一笔——不是一个人的国度,而是两个人的国度。

你是否愿意,来到我的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