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不但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小说家,还是一名喋喋不休的道德家。在整个1880年代,他撰写了数量相当惊人的书籍、小册子和文章,阐述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教条神学研究》、《我的忏悔》、《我的信仰是什么》、《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论生命》、《天国在你们心中》等等,它们以不同角度探索人生意义。现在,我们不妨从最直接的《论生命》入手,探索托尔斯泰是如何探索的。
撰写《论生命》的时候,托尔斯泰已经59岁,已经在安享《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所带给他的荣誉和财富。然而,前者的大斯拉夫主义没能让他持续亢奋,后者的爱情悲剧反而使他入戏太深,不能自拔,并为此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为了消除内心的痛苦,他开始大量阅读有关宗教、哲学和科学的著作。《论生命》是其中一个果实。
这部著作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非常有耐心地讲解人生的基本矛盾。人生的基本矛盾是,追求个人幸福是人的天性,然而理性却告诉我们,幸福对于个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托尔斯泰将人踢进绝望的深渊之后,余下部分又扔来一条希望的绳索。
人的动物性渴求幸福;理性向人指明这种动物性的幸福的虚幻,同时给人留下一条路。在这条路上进行的活动就是爱。
托尔斯泰在这里所说的爱,不同于凡夫俗子那种自私自利的爱,不是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祖国,而是爱所有的人。
所有的人活着都是为了别人的幸福,他们爱别人都超过爱自己,那时你和所有的人都被所有的人爱,你也就在这当中得到你所希望的幸福。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爱人人,人人爱我”(顺序不能颠倒)。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够获得幸福,而且这种幸福是永恒的,获得幸福的生命也是永恒的。
耶稣死去很久了……但他的充满理性和爱的生命,他对世界的态度,却至今仍影响着千百万人。
托尔斯泰还指出,只要用行动去实践爱,你的精神就会永远留在世界上,不会随肉身而消逝。
托尔斯泰的思想无疑是一股清风,吹散当时东正教的腐败气味,也促使教会改革。然而托尔斯泰的理想实在太崇高,最终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表白。贵族的傲慢、小资的伪善、农民的自私,无不伤透作者的心。晚年的长篇小说《复活》反映了这个可悲的现实情况。怎么办?唉,虽千万人吾往矣,《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一意孤行,便是托尔斯泰本人对世界的态度。
有多少人从《论生命》之中得到慰藉,我不知道,可以确定的是,托尔斯泰本人肯定是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