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寒冬,我遇到《磨坊书简》。
《磨坊书简》,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书中一个个小故事,就像一缕缕印象派油画中的阳光,照进我晦暗的瞳孔,落在如履薄冰的心坎上,给正处于寒冬的人生以无限的温暖和安慰。
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父亲是尼姆一家丝绸厂厂主,家境原本十分富裕,然而在遭遇一连串罢工、火灾和诈骗等无妄之灾之后,丝绸厂倒闭。都德年仅9岁便尝到人间冷暖。社会地位骤降,加上个子矮小和近视眼,他背负“小东西”这个带有侮辱性的诨名,饱受欺凌。这段经历,后来记录在回忆录《小东西》里。
1857年,17岁的都德闯荡巴黎,当“波希米亚人”。处女作《女恋人》在翌年问世。这部诗集虽然没有为作者带来多少收益,却赢得两个重要人物的青睐。一位是皇后,另一位是拿破仑三世的权臣莫尔尼公爵。后者将都德聘为秘书。只是,繁重的公务却叫都德不得不暂时放弃文学创作,直到1865年公爵去世,才重拾缪斯的竖琴。
《磨坊书简》在1866年动笔、1869年杀青。都德在一夜之间成为巨星,书中的磨坊亦成为狂热读者的朝圣地。
磨坊位于普罗旺斯的封维依。1863年冬天,在医生和公爵的建议下,患肺炎的都德离开寒冷的首都,前往温暖的南方疗养。
“我到我的磨坊去。”
那里有一座废弃的磨坊,都德每天都在那里,静静地观景,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记录……他在想什么?
19世纪是激荡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工业革命势头凶猛,手工逐渐被机器取代,作坊逐渐被工厂击溃。被废弃的磨坊,不正是时代的象征吗?
风力磨坊像罗讷河上的马拉驳船、王家法院以及有大花图案的礼服一样,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可是,有磨坊的风景如此美丽,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被黑色浓烟吞噬吗?同时代的克洛德·莫奈用画笔,都德则用文字,留住磨坊的印象。一篇篇“书简”,既有短篇小说的想象力,也充满散文的情味以及诗歌的韵致。我们不妨将之看作文学里的印象派作品。
成名之后,都德依然笔耕不辍,留下很多经典著作。他还参加过两场均以战败告终的战争:一场是普法战争,留下一部《月曜日故事集》,其中有我们熟识的《最后一课》;另一场是长年与脊髓炎对抗,留下一本记录痛苦的笔记,《痛苦之地》。1897年他在巴黎去世,终年57岁。
因都德之名,都德磨坊至今依然沐浴在普罗旺斯的阳光之中,只是,磨坊的风车早就不再转动了……真的不再转动了吗?或者,它在《磨坊书简》的读者心中,永远在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