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

节哀顺变

 

在一些经典电视剧里,吊唁者那句经典的“人死不能复生,你亦无谓太伤心”大概是我小时候最不解的陈词滥调。它很容易叫人反问:“难道人死能复生,才应该伤心?”

随着年纪增长,随着对死亡的认识越来越深,我才明白,人死不能复生确实是好事,所以必须节哀顺变。

节哀顺变,语出《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节哀,原文的意思是用礼节调节哀戚,使其顺应变化。儒家所鼓吹的礼节,令人破财之余,还令人神劳形瘁,的确产生节哀的效果。只是这样的节哀,极度浪费精力、时间和金钱,还不如道家的那种简朴的节哀。

根据《庄子·至乐》所述,庄周丧妻,竟然“鼓盆而歌”。他的辩解是:人原本并不存在于世上,因气的变化而产生形体,又因形体的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生命又变化为死亡,这一切就如同四季更迭一样。一个懂天命的人是不会为死亡而哭哭啼啼的。

《圣经》里有一则大卫王的故事。年幼的儿子患有重病,大卫悲痛欲绝,不吃不喝不梳不洗,成天祷告。小孩最终还是死了。大卫立即沐浴更衣,叫厨子做了一桌美味佳肴大快朵颐。他解释说:儿子还在病床上的时候,我的确很害怕他死去。但是当死亡成为事实,再伤心下去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总有一天我也会步他的后尘,现在何不快快乐乐地度过?

大卫和庄周是真正看透生死的人。

不过,尖酸刻薄的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可能揶揄道:“我们都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他人的痛苦。”面对他人的死亡,即便是至爱和至亲,也未必有如知道自己大限将至那般悲痛。所以米歇尔·德·蒙田写下“学哲学,就是学会怎样去死”这句格言;所以我把马可·奥勒留的警句作为座右铭:将每一天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

 


Gian Lorenzo Bernini, Time Arrested by 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