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

放逐奥维德

  

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 先后在1859年和1862年绘画过两幅内容一样但是尺寸不同的油画,名叫《奥维德在斯基泰人之中》(Ovid among the Scythians)。

在罗马时期,斯基泰人散居在帝国的东部,是游荡于东欧和中亚的半游牧民族。以希腊、罗马文明的标准,他们是蛮族无疑。

然而在德拉克洛瓦的油画中,连绵的群山、平静的湖泊、温润的沼泽和朴素的茅屋,渲染一种古希腊田野的诗情画意,仿佛是具象化的品达(Pindar)抒情诗,或是伊索(Aesop)寓言的场景。而那些斯基泰人,他们对待远方来客的态度,集友善、好奇和同情于一体,颇有远古山民的纯朴风习。此情此景,我们不由得像画中的奥维德一样,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慨。

奥维德是被罗马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放逐到黑海海滨的。这片蛮荒之地,环境其实相当恶劣,以致耗尽诗人的健康,最后孤独地、凄冷地死在流放地。

德拉克洛瓦又为什么要美化这桩阴暗的历史事件呢?我想,或者是一点心理补偿和慰藉吧。晚年的德拉克洛瓦以奥维德自况。身处激荡的19世纪,身处动荡的法兰西,随着年纪的增长,随着对艺术的越加执著,他或许有一种被放逐的感觉。在完成第二幅画作的第二年,也就是1863年,画家溘然长逝。

历史遗下一个谜: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奥维德在公元8年惨遭放逐?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诗人含糊其辞:那是因为一部诗作和一个过错。大多数历史学家断言,这部诗作是《爱的艺术》(Ars amatoria)。

《爱的艺术》分为三大卷,第一卷诱导男人如何在适合的场所寻觅爱情;第二卷指导男人如何维持爱情;第三卷教育女人如何赢得男人欢心。其中的勾引、私通和性爱技巧,被指伤风败俗。以下援引两段,读者请自行判断。

“要是你的美人拒绝亲吻,你就当没看见,尽管去吻她。起初她也许会抵抗,可能会叫你‘讨厌鬼’,但是,在她抵抗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准备放弃抵抗,向你屈服。”

“当听到一个女人用颤悠悠的声音诉说她的欢乐,当听到她恳求我放慢速度以延长欢愉的时间,我心里是多么快乐啊!我特别喜爱端详她沉醉在狂喜之中、神魂颠倒地望着我的样子。”

奥古斯都自诩圣人,高调地以道德治国,不料自家女儿和孙女却因生活无比放荡而名声远扬,使其丢尽颜面。他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反而怪罪他人教唆,以至下放逐令。实在荒谬!

不过,熟悉罗马史的朋友都知道,奥古斯都这个人城府很深。放逐奥维德的真实原因,他未必会宣之于口。以鄙人之愚见,它极有可能与一起未遂的政变有关。

就在奥维德被放逐之前几个月,卢西奥斯·普洛斯(Lucius Aemilius Paullus)试图行刺皇帝,可惜事败被杀。没有丝毫证据显示奥维德参与其中,可是诗人跟行刺者是好友,而且曾经多次抨击奥古斯都的政策……不管有没有证据,宁枉勿纵,滥杀无辜,完全符合既胆小又凶残的独裁者的习性。只不过,为了顾及所剩无几的颜面,独裁者还是需要另外罗织罪名,拿一部出版至少六年的著作开刀。

这就是奥维德所说的“一部诗作和一个过错”吗?那么他亲口承认的过错,是错在与行刺者过从甚密?还是错在没有参与刺杀行动?为了保存性命,不便直说。

唉,古往今来,艺术家总是被身处的环境虐杀。别说“俱往矣”,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未能改变这个可悲的现实。

所以凝神于德拉克洛瓦的浪漫笔触,你会得到一些宽慰。至少在另一个虚拟的世界里,诗人拥有一个和谐的、美好的环境,永远吟哦着令我们赏心悦目的田园诗。

 


Ovid among the Scythians, 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