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

东坡海中太息

  

《东坡志林》有一篇记游,叫《记过合浦》。它记述作者苏轼在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六月,从海康(在广东雷州半岛)经海路往合浦(在广西),不料遭遇恶劣天气,狂风巨浪,水天相接,以至夜半无眠时,不禁太息:

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译文:我为什么会多次遇到这种险情,已经渡过徐闻,又要被困在这里吗?

绍圣元年(即1094年),苏轼被宋哲宗赵煦贬谪至几近蛮荒之地的广东惠州,其后又再至最偏远的海南岛儋州。一去六载,直到11002月,哲宗死去,徽宗赵佶继位,苏轼才得到宽恕,召回京城。《记过合浦》便是从海南岛回京(今日河南开封)这个漫长旅程的开端。开端已经充满不祥之兆,结局更是令人沮丧。第二年他客死归途上(11018月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时年六十三岁的诗人早已淡泊名利,也超脱生死。所以在此危难之际,他最担心的并非个人安危,也不是跟在身边的幼子苏过,而是自己的著作。

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译文:我所编撰的《书》、《易》、《论语》(桔子注:准确地说,是以上三书之批注)都带在身边,此外无别的版本。我抚摸着这些书叹道:上天不会想要它们殉葬的,我们一定能渡过。

文章是苏轼抵达合浦之后写的,事后忆述虽然有一层加工过的淡然色调,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凄凉。那一夜,在动荡的大海上,他以微弱的太息对抗强暴的命运,惊心动魄,黯然销魂。

不才自然无法与苏轼相比,但是在生与死无限接近的瞬间,也发出过相似的太息。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所写下的文字对自己如此重要。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那么在死之前发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也算不枉此生吧。

 


马远,黄河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