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9日

虚构作品的真实人物

  

无可否认,彼得·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的《霍克斯默》(Hawksmoor)是一部优秀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尽管它拥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最大特点——结构和情节(如果有的话)过于松散,然而,只要读者拥有中上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是可以进入作者营造的哥特式世界,并会欣赏他的匠心和苦心的。

小说的人物和场景取材自历史,可是作者却强调它不是一部历史小说。他是含蓄地承认,对原材料的加工过于骇人吗?

主人公的原型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建筑师尼古拉斯·霍克斯默(Nicholas Hawksmoor)。伦敦6座著名的教堂均出自他的手笔,包括布卢姆斯伯里的圣乔治教堂、斯皮塔弗德的基督教堂、伍尔诺斯的圣玛利亚教堂等等(迄今为止还未被穆斯林市长下令拆毁,万幸)……

本文无意“剧透”,只是想讨论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如何看待虚构作品的真实人物?

必须严正声明,鄙人誓死捍卫创作自由。也就是说,作家拥有不受拘束地使用任何历史素材的绝对自由,只要作品的封面有清晰的字眼(比如“novel”、“fiction”等)让读者知道就行。把苏格拉底写成英俊的少年,把卡里古拉写成仁慈的皇帝,让拿破仑征服世界,让拜伦成为希腊总统等等,都不应该受禁阻。

鄙人也是作家,纵横世界、穿梭历史是常事,也是乐事。只是,我有一个原则,无论怎样随意,也不改变历史人物的本质。否则,想象的快乐将大打折扣。在我的想象世界里,苏格拉底依然爱发问,第欧根尼依然住在大木桶里,亚里士多德依然反对他的老师……

而在小说《霍克斯默》之中,阿克罗伊德却将一位在英国建筑史上有过很大贡献的建筑师变为一个邪教信奉者和一个连环杀人凶手。这,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

稍稍了解阿克罗伊德的读者都会知道,这个胖子作家是有“前科”的。在出版《霍克斯默》之前两年(即1983年),他出版过一部叫《奥斯卡·王尔德的最后遗言》(The Last Testament of Oscar Wilde )的小说,以王尔德日记、回忆录的形式重现这位唯美主义艺术家的一生,内容绝大部分却是虚构的。我想,对于所有喜爱王尔德的读者来说,有些内容会令人十分不快。不过,总体而言作者对王尔德还是相当尊敬的。况且,模仿王尔德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作者已经自食其果,王尔德迷应该宽容。

经此一役,阿克罗伊德变聪明了,选中一个不善言辞且没有多少拥趸的建筑师……话说回来,《霍克斯默》写得确实不错,所以即便被丑化、被诽谤,我相信真实的霍克斯默也不会介意。它与丹·布朗(Dan Brown)的《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没有任何可比性。

《达·芬奇密码》是最极端的例子。正如萨尔曼·拉什迪所批评的那样,这是一部糟小说,糟到“败坏了糟小说的名声”。姑置勿论内容有多糟,我觉得它最恶劣的地方不是通过捏造历史去亵渎基督教,而是通过无聊的角色、庸俗的情节和廉价的悬念去亵渎艺术。难道伟大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会在伟大的艺术作品中留下俗不可耐的密码?而作者居然胆敢在开篇宣称“本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秘密仪式的描述均准确无误。”这不是在侮辱全球读者的智商吗?讽刺的是,这件垃圾居然全球大卖,还拍成电影。可见,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就跟这部糟小说一样糟。

当然,我坚决捍卫作家亵渎艺术的自由,只是我们也有拒绝这种读物的自由。可悲的是,我已经读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