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毕业即失业

  

大学生的数量从寥若晨星到多如牛毛,这条不归路是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踏上的。走到今天,大学生已经泛滥成灾。就如同自由市场的普遍规律一样,供过于求的话,就会滞销。毕业即失业,是当今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大学疯狂扩招所致。扩招的始作俑者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前首相马卓安(John Major,又译为约翰·梅杰)。

由于家境原因,马卓安中学毕业后便不得不出来工作,未能进大学深造。为了让热爱读书的学子不再有这种失之交臂的遗憾,马卓安在1991年当选英国首相后开始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具体措施,一是扩招,二是减免学费。这些充满善意的政策很快被其他国家效仿,中国便是其中一个。

然而中国只“拿来”扩招这一部分,对减免学费毫无兴趣。不但不减免,反而想方设法增加学费(他们称之为创收)。于是,山区农民卖屋卖牛卖血供子女读大学的新闻屡见不鲜。

今天看来,马卓安的确是好心做了坏事。他不知道,大学文凭一增多,就产生新的社会问题。首先,适合大学学历的工作数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其次,蓝领阶层的工作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虽然外国移民及时填补了蓝领的空缺,然而有得必有失,良莠不齐的移民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此外,毕业即失业的依靠政府救济金度日的大学毕业生也形成一股极大的负能量。日积月累,社会问题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其实,社会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大学学位,而是马卓安精神。马卓安不辞辛苦,晨兴夜寐,白天工作,黑夜自学,终能成材。学历重要吗?一点都不重要。不知道今天皓首苍颜的他,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会否感到双重遗憾。

至于永远也不会有白发的中国领导人,肯定永远也不会感到遗憾。扩招还在扩,创收还在创。一百年前胡适指责中国的教育只制造“不会做事又不肯做事的人才”,用在今天尤为恰当。中国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后,没有救济金,也缺乏独立能力,只好宅在家中成为啃老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