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日

沉没的乐团

  

一个成绩及格的现代电影导演必须懂得如何运用花哨的场面和煽情的剧情以掩饰自己的平庸。执导1997年全球大片《泰坦尼克号》(或,铁达尼号,Titanic)的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便是表率。有趣的是,当他稍稍松懈的时候,也就是稍不留神露出自己的平庸的时候,反而拍出全剧最好的一幕:船上的乐团,一直坚持演奏,直到沉入大海。

泰坦尼克号的乐团一共八人,由小提琴家华莱士·哈特利(Wallace Hartley)领衔。哈特利将乐团分成两组轮班,一组五重奏和一组三重奏。到最后时刻,他们才在一起合奏。

乐团是由一家音乐经纪公司指派的,并不属于航运公司的编制。换言之,他们并没有责任和义务与邮轮共存亡。然而他们放弃逃生的机会,以天籁之声回击死神的咆哮、抚慰陷于惊涛骇浪中的灵魂。幸存者无不感慨,乐团的音乐给予极大的支持。这种行为超越了尽忠职守的身份的美德,这种行为是最纯粹的人性的美德,是哲学家在毒药前的笛声,是圣徒在十字架上的祷告。他们的奉献既是献给船上每一个生命,也是献给自己最爱的音乐。音乐正是他们的生命,正是他们的灵魂,为此献身,死而无憾,死得绚烂。

据说最后一曲,是基督教赞美诗《与主更亲近》(Nearer, My God, to Thee)。上帝已经在最漆黑、最寒冷的深海海底,伸出双臂。

上帝一定特别喜欢年轻的艺术家,不然不会过早地把他们召回。哈特利死时只有33岁。登船之前他刚刚订婚,打算任务一完成便与未婚妻一起步入教堂。然而那个四月过于漫长、大西洋过于浩瀚,漂泊者永远在路途上,等待者永远在黄昏的码头,叹惜一个又一个西沉的落日。

又何必绞尽脑汁虚构一个牵强的爱情故事呢?何不把哈特利的音乐和爱情搬上大银幕,以抚慰现代人那冷漠的心灵呢?

 

spotify: Nearer, My God, to Thee


J.M.W. Turner, Dawn After the Wreck, 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