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6日

修昔底德陷阱

 

近年有一个原本没多少人留意的政治术语,在华人圈尤为嚣张,它叫“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只是,论调往往难逃拾人涕唾的迂腐,讹误一再重复。最讽刺的是,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修昔底德陷阱”并非修昔底德提出的。

这其实是美国政治学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在2012年炮制的术语,并且在2017年出版的《战争导向:美中两国能否逃脱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一书,给予明确的定义和分析。之所以借用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之名,是因为这座理论大厦建基于他的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中的一句话:

“战争无可避免,肇始于斯巴达对雅典崛起之恐惧。”

阿利森将之抽象化:当一个已经崛起的政治力量恐惧另一个正在崛起的政治力量,战争便无可避免。

按图索骥自然不困难,历史总会提供一大堆例子。接着,阿利森进一步推断,目前中国迅速崛起,已经开始威胁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战争看似无可避免。

看似无可避免,看似无懈可击,一般人又怎能不五体投地呢?不过,不才还是有些疑问,望与各位商讨。

第一,认为中国已经崛起到可以威胁美国是不是有些杞人忧天(或,夜郎自大)?

第二,将专制中国比作民主雅典是不是有些滑稽可笑?

第三,历史也不乏反例,比如“一战”后崛起的美国并没有与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开战,这又如何解释?

当然,以上统统是小问题。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这个修昔底德陷阱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我们不妨以卵击石,敲击一下修昔底德的立论:“战争无可避免,肇始于斯巴达对雅典崛起之恐惧”?真的吗?

穿越时空,回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前夕,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雅典不是正在崛起,而是早已崛起。她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城邦国家(甚至说是一个帝国也不为过),与斯巴达并无高低之分。这一点,在修昔底德的著作中也有详尽记载。

再看,战争是否无可避免?雅典和斯巴达没有不共戴天之仇。相反,两个城邦曾经合作击退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原因是一连串本来可以通过谈判解决的偶发事件接踵而至。

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无可避免有马后炮的意味,只要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意见,我们都不必妄加苛责。修昔底德的学术修养毋庸置疑,但是不要忘记,他是雅典人。雅典战败之后,可能是出于补偿心理,雅典人普遍认为,斯巴达非要打击雅典不可,完全是因为嫉妒心。

民主的雅典留给世界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远远大于专制的斯巴达,这一点无需赘言。至于斯巴达有否嫉妒雅典,后人恐怕是难于取证了。

总而言之,修昔底德的观点成一家言,我们可以理解。而阿利森据此大做文章,则是穿凿附会。如果哗众取宠是其目的,那么已经达到了。

 



Terracotta Volute Krater, c.450 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