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0日

噜啦啦,乘着宇宙的风

  

日本四人摇滚乐队 Spitz(スピッツ)在1995年推出第11张单曲「ロビンソン」(Robinson,鲁宾逊)。他们之前的10张单曲和6张专辑对唱片公司来说简直是灾难,乐队因而站到了被解雇的悬崖边。然而这一次,鲁宾逊插上音乐的翅膀飞上天空。单曲销量162万,最高登上日本榜第4位,并获得日本唱片大奖优秀作品奖,其后成为1996年富士电视台剧集『白線流し』(白线流)的插曲和2001年麒麟午后红茶的广告歌。一言以蔽之,Spitz 一夜成名。

词曲作者、主唱草野正宗后来透露,与歌迷所期待的不同,这首歌的创作灵感并非来自丹尼尔·笛福的名著《鲁宾逊漂流记》,而是他在泰国旅行时看到的一家叫“Robinson”(总部设在新加坡,分店遍布东南亚)的百货商店。

为什么以百货商店为歌名?那只是一个临时标题。按创作顺序,歌曲创作人通常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词先行,然后谱曲;另一种是曲先行,然后填词。曲先行者,会随意取一个朦胧的临时标题,定稿后再作更改。临时标题有时候可以风马牛不相及,比如 The Beatles 的名曲 Yesterday,曾经用过的临时标题竟然是“Scrambled Eggs”。尽管如此,这并不表示创作人作曲的时候脑中并无任何关于歌词的蓝图和根本概念。

那次泰国之行是草野平生第一次独自出国远行,在炎热的气候和陌生的语言包围之中,或者有利于思考人生的方向,不过与此同时,孤独感和无助感难免升腾而起。

草野表示,「ロビンソン」是一首反映个人心境的歌曲。

每一颗浪漫的心灵都有恋慕的对象,身处荒岛的鲁宾逊·克鲁索也不会例外吧。那么,当瞥见闪烁着“Robinson”字样的招牌,当旋律在脑中油然荡漾的时候,草野想到谁?“我希望创作一首二人之国的国歌。”如果荒岛变成“二人之国”,那么鲁宾逊将不再孤独。这或者就是临时标题最终变成正式歌名的原因。无心插柳,还是缪斯女神的精心安排?

让我们走进鲁宾逊的世界。

草野是流行乐坛中极少数达到优秀诗人级别的创作人,他的歌词充满优美的想象和精妙的隐喻。

「ロビンソン」一开始就展示一个非常清新的、充满活力的画面,在“新的季节”(春天,或者初夏),河原的小道上,一个骑着自行车的男孩,他的前方,是一个正在奔跑的女孩。这里隐约有单恋的意味。然后,一点巧合,带来一阵笑声,一切像是施展了某种“平常的魔法”。“魔法”是草野常用的字眼,接受魔法的人同样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在想象中进入合唱部,河原消失不见,一转眼,我们身处宇宙之中。

“谁也不能触及,只有二人的国度,就这样不放开你的手。用巨大的力量,飘浮在空中,噜啦啦,乘着宇宙的风。”

宇宙的浩瀚与日常的卑微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我们不要分离,永远在无限之中飘浮。从另一个角度看,我正在逃避现实,并且希望一直逃避下去。

来到独唱部第二段,色彩逐渐转向黯淡,渗出难言的苦涩。

“被舍弃于角落仍不放弃呼吸的猫,跟我有些相似,于是无理地将它抱起,紧贴在面颊上。”

喜欢猫的草野多次在作品中以猫自喻。抱起猫这个动作,是顾影自怜还是孤芳自赏?从后面“有些污渍的圆窗”这个符号来看(圆窗象征心灵、自我),似乎是前者多一些。自卑感令男孩返回现实,他只能继续单恋。

接下来几句引起一些争议。“在梦的岸边等待着,你那惊异的眼睛,此刻我们在这里,得到重生。”有人猜测这里暗指殉情,甚至有极度黑暗的妄言:先他杀后自杀。鄙人不能苟同,理由很简单,那只顽强地生存下去的猫足以否定任何轻生的可能性。品赏艺术需要的是联想,而不是妄想。这几句讲的也许只是男孩再次进入想象的时空:某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向女孩表白。从她惊异的眼睛,我读出了深藏的爱意。就这样,过去的我在此刻死去,在拥有你的世界重生。

如果这是一首反映个人心境的歌曲,那么,独自跑到四千多公里以外的远方,草野也在体味着单恋的快乐、苦涩和失落感吧。单恋、一点点自卑,的确符合他那腼腆的性格。我们自然想知道,那位女主角是谁?会不会是一位人气极高的女星?啊,这样揣测有点八卦、有点离题,也毫无必要。我们何不跟主人公一样,忘掉现实,享受想象的乐趣呢?

闭上眼睛,让心跳和着铿锵悦耳的歌声吧!

某年春节,一个寒冷的夜晚,身后是麻将和扑克的吆喝,我坐到电视机前,在雪花和波纹不时干扰下观看凤凰卫视播放的日本唱片大奖。「ロビンソン」一响起,现实便分崩离析……当从长时间的屏息中得到重生之后,我发现,我已经泪流满面。

这首歌带给我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音乐(艺术)和想象可以构筑一个谁也不能触及的荒岛,以逃避嘈吵、纷扰、肮脏、令人绝望的现实世界;在这个荒岛中,只有我(自我)和你(爱情),足矣。

如果要在近百年的世界流行音乐史上选择一首最喜爱的歌曲,我会选择这一首。

 

youtube: スピッツ / ロビンソン



2023年3月28日

古拉格的一天

  

世事离奇,一名数学老师突然走笔疾书,写出惊世之作,成为世界级文学巨匠……不,本文不是要介绍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和他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我们的主角缺乏卡罗尔的天马行空,而且木讷寡言,很不受小孩子欢迎。当然,这也许跟经历有关。他就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

1945年,正在东普鲁士前线与纳粹德军作战的苏联炮兵大尉索尔仁尼琴出人意料地遭到自己的国家拘捕,缘由是审查机关截查一封他写给朋友的私人信件,发现斯大林在信中居然被戏称为“老板”和“房屋的主人”,而不是伟大领袖。侮辱伟大领袖的后果,是发配到臭名昭著的古拉格群岛,服刑8年,外加3年流放。直到1956年,他才得到当局平反,重获自由,在梁赞市中学任课数学。

“古拉格”这个名词是索尔仁尼琴创造的。它由“劳改营管理总局”的俄文首字母合成,最先出现在三卷本纪实文学著作《古拉格群岛》(The Gulag Archipelago)。“古拉格群岛”从此变成苏联劳改营的总称。根据苏共官方档案,1934年至1953年期间,死于古拉格群岛的人数为1053829(根据更可靠的资料估算,死亡人数超过160万)。令人发指!

幸运的是,索尔仁尼琴并没有化为劳改营冤魂。他熬过了非人的日子,又战胜了癌症。这两个奇迹使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他仿佛听到上帝的声音:把所亲历的黑暗公之于世,为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人间的无数难兄难弟发出压抑已久的呐喊。于是,他利用工余时间,1962年完成第一部文学作品,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One Day in the Life of Ivan Denisovich)。随后,《癌病房》(Cancer Ward1968)和《古拉格群岛》(1973)等名作相继问世。

如果觉得《古拉格群岛》字数过多,内容过于沉重,不妨读读《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你可以视之为一个缩影。它仅有一百多页,简洁、直接、平实的语言以及有根有据的描述,在小说的迷雾下散发特殊的光芒。

尽管是小说,主人公伊凡·杰尼索维奇·舒霍夫(Ivan Denisovich Shukhov正是作者本人(主人公和作者的劳改营编号均是854),主人公所遇到的都是真人真事。所以,毋宁说它是以小说为幌子的纪实文学。

要从艺术的角度批评纪实文学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或者可以指出作者缺乏想象力,但是,就好比有人赞同“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的论调,对于这样一个人,熬过最黑暗、最寒冷、最漫长的夜晚,依然有坚定的眼神,依然凝视着前方,他就算不发一言,也是可敬的。

那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这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呢?小说的结尾,作者为他作出总结。

 

舒霍夫心满意足地入睡了。他这一天非常顺当:没有被关紧闭,没把他们这个小队赶去建“社会主义小城”,午饭的时候赚了一钵粥,小队的百分比结得很好,他舒霍夫砌墙砌得很愉快,搜身的时候锯条也没有被搜出来,晚上又从采扎里那里弄到了东西,还买了烟叶。也没有生病,挺过来了。

一天过去了,没碰上不顺心的事,简直可以说是幸福的一天。

这样的日子他从头到尾应该过三千六百五十三天。

因为有三个闰年,所以得另外加上三天……

(引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中译本,2008年版)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之所以能够发表,并不是布尔什维克政权良心发现、改邪归正,而是出于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需要。为了去斯大林化,尼基塔·赫鲁晓夫容许人们用间接的方式揭露斯大林的残暴。可悲的是,当赫鲁晓夫在1964年下台之后,政策又发生变化,索尔仁尼琴的处境又变得严峻。1974年他以叛国罪再一次被拘捕,这次的刑罚是驱逐出境,16年后才能够重返故土。

现实往往模仿艺术。在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在那个索尔仁尼琴以及过去遭到迫害的“反动作家”得以走到阳光下的所谓“赫鲁晓夫解冻”时期,跟伊凡·杰尼索维奇度过的那一天一样,仅仅是三千六百五十三天之中比较顺当、比较幸福的一天罢了。那天过后,自由仍然遥遥无期。

 



2023年3月26日

东莞纪行(三)

 印象与现状(2019.6.19)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鄙人对东莞的认识,仅限于烟花和炮仗。

东莞的烟花炮仗,始于清末,盛于民国,赤化之后被“改造”,走向衰落,又在“改革开放”之后回光返照。那个时候,隔三差五就传来东莞烟花得了什么什么国际大奖、如何如何为国争光,吹得比炮仗还要响。在小孩子眼中,只要“可燃性”高,不会中途死火,就是好烟花,这才是我们买烟花必定首选东莞的原因。可惜,这些夹杂儿童欢声笑语的色彩,也在九十年代烟消云散了。

如今,这个地方仍然以烟花闻名。此烟花非彼烟花。然而,此烟花又同彼烟花,也会带来欢娱,也会在几十年后成为老而不们的记忆。

在新旧烟花的过渡期间,东莞还有一个身份扬威全国。还记得“亚洲四小龙”(香港、新加坡、台湾、南韩)吗?还记得它的山寨版“广东四小虎”(顺德、南海、中山、东莞)吗?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是真龙还是假虎,不管此烟花还是彼烟花,能够赚大钱的就是好烟花。从此,东莞变得不一样。

鄙人三日两夜的东莞之行,旨在钩沉历史,疲惫中,不免迷失在失序的时间和失衡的景物中。花非花,雾非雾。今夕何夕?在黄昏的桥上停留,望着运河流水,我不由得感喟一番。

下榻的酒店在运河旁,在可园与西城楼之间。西城楼据说始建于明初,见尽莞城沧桑,本应追随落日,归隐到西山的阴影里,却为了配合新时代的盛况,被迫披上富贵的红光。远看近看,均是一阵凄酸。

烟花之地,不宜久留,不如归去。

 




2023年3月25日

东莞纪行(二)

 袁崇焕故居(2019.6.18)

 

东莞唯一值得认识的人物,是袁崇焕。

袁崇焕在明朝万历年间生于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故居本来不大,然而围绕故居,近年却不断加建又加建(目前仍然在加建),成一座宏大的袁崇焕纪念园,足见中国人开发旅游资源的决心。

据说袁崇焕长得又黑又瘦又矮(传世的画像显然经过古代“美图”处理,很白),是典型的南蛮。正因为是典型的南蛮,没有背负过多大中华包袱,敢于崇洋。在35岁中进士之前,他曾经向耶稣会传教士学习大炮技术。此术终身受用。特别是在宁远之战中,他用凌厉的大炮击退试图入侵大明帝国的满洲佬,不可一世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也受了致命伤而死。

对袁崇焕,后金继任者皇太极断定,无法力敌,只能智取,于是从《三国演义》中偷得一招反间计。虽然皇太极只是一百分之一个周瑜,但是对手崇祯帝朱由检却只有一百万分之一个曹操。就这样,一个拙劣得不能再拙劣的计谋居然成功了。崇祯亲自审讯后,将袁崇焕处以磔刑。史书说袁崇焕在崇祯的逼问下无言以对。我想,不是无力申辩,而是觉得跟猪脑袋说什么都没用,不如省一口气。

磔刑即凌迟,俗称千刀万剐、碎尸万段,什么都好,总之一块一块肉挖出来,是酷刑中的酷刑。更可怕的是,北京民众争相用一文钱买得一块肉,生吞泄恨。真是,有什么样的统治者就有什么样的人民。既然自毁长城,那么后来被李自成和皇太极先后血洗,也不值得同情了,只是连累了扬州和嘉定,以及男士们的一头长发。

跟岳飞一样,袁崇焕是悲情人物(未到悲剧英雄的高度),追思之余,我们也不得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行刑前,他写下这首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死后还要为愚蠢又凶残的朱氏皇帝镇守辽东?唉,可悲可叹。没有过多大中华包袱,却有过多诸葛亮的毒。为何不学习伍子胥?死了之后仍然想亲眼看到夫差被戮。

相比之下,袁崇焕的口头禅却有人性得多。那就是“掉哪妈!顶硬上!”刻有这句口头禅的金属板曾经镶嵌在雕像的基座处,还配有英文翻译“Fuck his mom! Hit them hard!”,可惜在2010年政府“推普”行动中被铲除。

当然,你可以指责这句粤语粗口。粗口的确恶劣。不过,对于发生在这个国家的很多事情,除了粗口,你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正如来自南海的“汉奸”陈公博所作的诗句:“国事丢那妈,心思乱如麻”。看到园区内利用袁崇焕大搞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洗脑宣传的组件,纯洁如鄙人,也只得默默地认同一袁一陈的名句。

很多事,欲说还休。游览过程中一直下着雨。雨中的故居和雕像更显悲凉。

 








2023年3月24日

东莞纪行(一)

 可园(2019.6.17)

 

东莞唯一值得游览的地方,是可园。

东莞可园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和佛山梁园并称广东四大名园。除了清晖园建于明代之外,其余三园均建于清代。

可园在道光三十年(即1850年)动土、在咸丰八年(即1858年)完工。时间上,正好赶上园主、广西按察使张敬修因为镇压太平之乱不力而被罢免,垂头丧气地返回故里。不过,并没有安逸多少年,朝廷再给他一次机会,再与太平匪军交锋。这次他立了战功,复任江西按察使。张园主的一生一共三起三落……

呃,在千金一刻的游园时光讲述瓜皮帽戴戴脱脱的故事未免令人扫兴。我们还是暂且冷落这里的主人,将目光投放到客人(更准确地说,是食客)的身上。有两个客人比主人更值得谈论,他们是张敬修的朋友兼幕僚,居巢和居廉两兄弟。“二居”——没错,他们通常被称作“二居”——曾经在可园客居近十年。有诗为证:

水流云自还,适意偶成筑。

拚偿百万钱,买邻依水竹。

这是居巢的《咏可园》。窃以为,他还是专注画画会比较好。

“二居”后来被追认为岭南画派的鼻祖。客观地说,就他们的绘画风格而言,“鼻祖”一词用得有些夸张,然而在绘画理论上,他们又当之无愧。“二居”针对当代中国画家不思进取,只顾一味地模仿古人,提出革新的主张,包括吸收其它艺术之长。这个主张直接影响他们的学生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二高一陈”——没错,他们通常被称作“二高一陈”——其后留学日本,为日本艺术所折服,同时又有机会接触大量西洋油画。回国后,三人便以“折衷东西方”为纲领,将日本画、西洋画和中国画融合,开创岭南画派。

所以,可园可以说是岭南画派的一个发源地。可园博物馆收藏“二居”以及现代岭南画派的作品。遗憾的是,“二居”的作品目前处于休展期,游人只能从徒子徒孙身上寻索前人的风采了。

至于建筑物本身,若说有什么可以称颂的地方,那就在张敬修亲自参与设计,吸收江南园林之所长,结合岭南风情。然而,建筑的艺术性因实用性而减弱,它带来的情感冲击主要来自建筑师的个人魅力,要不,就是历史价值和游人自身的历史情怀。

啊,历史!在一个暂时没有被中国式现代化乌烟瘴气污染的古典园林漫步,观赏岭南风物,感喟人事沧桑,不必问“细柳新蒲为谁绿”、“庭院深深深几许”,只应记住人生每个相对静止的时刻。

 








2023年3月22日

非法的靴筒

  

英文单词“bootleg”,现在通常指“盗版唱片”。不过,很明显,它的本义是“靴筒”。那么“靴筒”是怎样引申出“盗版唱片”来的呢?两者又有什么联系呢?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让我们从喇叭裤开始吧。

据说,今日喇叭裤又有再度流行的迹象。喇叭裤的英文是“bell-bottoms”,直译是“钟脚裤”。喇叭裤膝盖以下部分的确很像一个敲击的钟,当然也很像一个喇叭。此外,它还有一个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的叫法,叫“bootleg pants”,即“靴筒裤”。不知道你有没有试过在喇叭裤下配搭一双长统靴?如果试过,你会发现没有人会发现你穿了长统靴。这有什么用?嘿,非常有用,特别在禁酒时期。

美国臭名昭著的禁酒令在1920年生效,直到1933年才解除。在这地狱一般的13年间,除非得到政府发放许可证确保用于医疗用途,否则,制造、贩卖和运输任何酒精饮品都是非法的。

只是,酒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大到有人甘愿承担牢狱之灾的风险。于是,私酿酒和走私酒源源不绝流入各地。只要掌握一定的渠道,你就可以在心血来潮的日子“搞”(必须使用这个字眼才够味儿)到几瓶私酒。“搞”到酒之后,你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如何避开路上的警察(以及家中的老婆)呢?方法可以十分简单:靴筒。如果再加一条喇叭裤,那就万无一失了。逐渐地,“靴筒”变成非法酒的代名词。

禁酒令解除后,私酒业衰落。别担心,随着唱片工业蓬勃发展,“靴筒”找到了新的载体——非法制作和贩卖的唱片,也就是盗版唱片。

新事物带来新问题,靴筒可以藏酒,可是靴筒却不能藏起一张黑胶唱片,除非将它粉碎……不不不,最猖獗的盗版音像制品不是黑胶唱片,而是卡式录音带。

生活在中国的七〇后、八〇后朋友一定熟悉,当年街头有很多私自录制的盗版录音带出售,店主还生怕别人不知道,用土炮音响放得震天价响。小弟认识一个熟人就是通过这种勾当成为首批“万元户”的。还好,他后来改邪归正,转营正版CD。我在那里买过一张轻音乐CD,他收了我130元。

私酒虽然良莠不齐,但是在特定时期还是有一定好处的。而盗版唱片以及非法下载则百害而无一利。让从事创作的人得到应得的报酬吧。

 



2023年3月21日

仙地

  

近几年,一度销声匿迹的怡乐仙地(Jolly Shandy)又再度出现在超市和便利店的货架上。这个饮料品牌始创于1986年的香港,在九十年代初期至中期风靡一时,后来经营不善,走向衰落,直到2007年啤酒巨人嘉士伯集团将其收至麾下之后,才在几轮宣传攻势下复活。

怡乐仙地当然是一种仙地。仙地,是一种混合饮料,由啤酒与柠檬汁混合而成。虽然是混合,但是一般仙地的酒精度与普通啤酒相当。不过怡乐仙地大概要照顾黄种人的口味,酒精度不到1%。

本人在很多年前尚未达到合法饮酒年龄的时候就尝过一瓶怡乐仙地。当时的感觉是,它比雪碧、七喜好喝,却不及任何啤酒。结论是,用啤酒制作仙地,是一种浪费。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浪费,否则仙地就不会成为一种有历史、有人气的饮料了。

关于仙地的发展史,跟它的制作过程一样,是混出来的。

第一,其“名”。名义上,“仙地”(shandy)来自19世纪中期英国一种叫“仙地家父”(shandygaff)的饮料。仙地家父由啤酒和姜啤混合而成。在饮食方面素来有一定品味的作家H·G·威尔斯(H. G. Wells)提供一个配方:两瓶啤酒与一份姜啤,在一个大肚酒罐中混合。姜啤是一种酒精度很低甚至不含酒精的甜味饮料。

第二,其“实”。实质上,仙地却来自德国饮料“拉德勒”(radler)。德文“radler”的意思是“骑自行车的人”。这种饮料是一个叫弗兰茨·克格勒Franz Kugler的酒吧老板在1922年发明的。他将一份啤酒与一份柠檬汁混合,供应给路过的口渴难耐的自行车骑手(他的酒吧正好在一条自行车小径旁),于是有这个名字。

后来,美国人将来自英国的“名”和来自德国的“实”混合起来,成为仙地。他们视仙地为夏日佳品。啤酒的苦涩加上柠檬汁的酸甜,充分冰镇后,口感清爽,也算是啤酒以外的一种消暑选择吧。

仙地也可以是情侣间的夏日游戏。你啜一口啤酒,她呷一口柠檬汁,然后接吻……

 



2023年3月20日

亚皆老

  

小时候的我曾经应母亲要求,给香港的姨妈写过几封信。姨妈住在九龙的亚皆老街。这个街名一度令我浮想联翩。

一条“粤语长片”中的老街,狭窄、杂沓、吵闹,挤满茶楼、米铺、药材铺、杂货店、熟食小贩和算命佬的摊档,聚集七十二家房客,个个身穿唐装来去匆匆。偶尔有奸人坚之流的恶少带着两三个喽啰调戏良家妇女,偶尔有新马仔模样的瘦骨仙蹲在路边低声吟唱“万恶淫为首”……

后来有幸亲临现场,我才惊觉,那是一条十分现代化的街道,两旁尽是高楼大厦。之所以产生上述误会,可能是因为断句错误所致。唉,原来不是“亚皆,老街”,而是“亚皆老,街”。

亚皆老街的英文名是 Argyle Street,“亚皆老”是“Argyle”的粤语音译。这个街名是纪念19世纪初的一艘商船,亚皆老号。该商船往来印度和中国南方,你完全有理由怀疑它是所谓“鸦片战争”的其中一条导火线。哎呀,香港特区政府为何在“回归”后仍然容许这个街名存在?本文强烈要求:请立即更改为“林则徐路”!

至于亚皆老号这个船名的由来,本人推测,很有可能是船主以故乡命名的。亚皆老是古地名,位于苏格兰的西海岸,北京话可以译为“阿盖尔”。请用浪漫主义情怀想象一下,一名水手在以故乡为名的甲板上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恋人,此刻,陌生的水域卷起黑漆漆的巨浪,无尽的眼泪也在心里翻腾……

说到苏格兰,众所周知,花呢格纹很有名。而每个地区的格纹又有不同的特色。亚皆老的特色是,菱形。

亚皆老菱形现在多用作毛衣和袜子的花纹。这个风尚始于1920年代。苏格兰服装品牌普林格(Pringle of Scotland)为当时的威尔士王子、后来的国王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设计高尔夫球服装,毛衣和袜子有亚皆老菱形。后来活跃于八、九十年代的高尔夫球手佩恩·斯图尔特(Payne Stewart)是爱德华八世品味的承袭者,跟亚皆老一起勇夺11PGA冠军。

假如你跟我一样,喜欢行为艺术,喜欢穿梭现实与历史之间,那么,在探访亚皆老街的时候,不妨穿上亚皆老图案。请尽快行动,否则变成“林则徐路”之后,你只能穿老唐装唱“万恶淫为首”了。

 

 



2023年3月17日

焚坑事业要商量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于晚唐诗人章碣的《焚书坑》,鄙人曾经写道:“历代统治者却偏偏不读这首诗,又或者读过却偏偏不信。如是者,二千多年,坑灰不绝。”无疑,绝大多数统治者属于前者,极少数属于后者。毛泽东是极少数之一,相传还三度手书,只是对诗中观点持激烈的反对立场。他的七言律诗《读<封建论>呈郭老》是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清算。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首诗作于197385日,据说由毛泽东口授,江青执笔,再派人送到郭沫若(也就是题中的“郭老”)的家中。老毛虽然对老郭说,“焚坑事业要商量”,但是稍稍懂得中国式人情世故的人都听得出,哪里是商量的语气?“十批不是好文章”,宝刀已经出鞘,直指郭沫若的著作,还有头颅。

仅仅是一笔陈年旧账。被批为“不是好文章”的“十批”,指郭沫若出版于1945年的《十批判书》。该书由十篇历史论文组成,集中体现“崇儒反法”的思想。作者先批判秦始皇“极端专制,不让人民有说话的余地”,将“六国的奴隶主和已经解放了的人民,又整个化为了奴隶”,然后标榜自己跟孔子一样,属于“人民本位主义”,始终“站在代表人民利益方面”。

与郭沫若相反,毛泽东是尊崇秦始皇嬴政的法家治国(“百代都行秦政法”)、反对孔丘的儒家思想(“孔学名高实秕糠”)。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主席就公然说:“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八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与民主人士辩论过,‘你骂我们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了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得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相隔几个月,在接见埃及副总统的时候,他又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除了“坑了四万六千个儒”之外,对古迹和文物的破坏更是罄竹难书,姑且不提。到了1973年,事情发生变化,“反孔”活动必须进一步升级。起因在两年前,写进中共党章的毛主席接班人林彪副主席死于逃往苏联途中,随即被抄家,抄出令被接班人面无人色的“571工程纪要”。这次,他不能平静地呢喃什么“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了,想到林彪历来崇拜孔子,遂搜集材料,准备发动另一场声势巨大的运动——“批林批孔”。现在,时机成熟了。

在所有材料中,唐人柳宗元(字子厚)写的《封建论》称赞秦始皇的政制,自然成为武器;而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内容如前文所述,自然成为箭靶。“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伟大导师教训郭老这个老糊涂,切勿从柳宗元的进步思想倒退到上古周文王的愚昧时代。

惯于看风使舵、擅长溜须拍马的御用文人郭沫若,一下子便嗅出诗中的杀气,当堂吓得屁滚尿流,吓到大病一场,住进医院。但是疾病并没有阻碍他做出跪地求饶的动作,向毛主席和“四人帮”交心,检讨书、悔过书一篇又一篇,做得肯定比《十批判书》还要用心用力。

放心好了,“天道酬勤”,郭老如此勤劳地自赎,终于成功讨得一条生路。多么励志的故事啊!

 



2023年3月16日

焚书坑

  

《全唐诗》辑录晚唐诗人章碣的诗作共计二十六首,属于上乘之作的,可能只有这首七言绝句,《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是一首咏史诗,也是一首几乎没有斧凿痕的讽刺诗。诗中所咏所讽之事,正是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

历史虽然将焚书坑儒并称,但是焚书与坑儒却是两起不在同时发生的事件。

焚书,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嬴政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一、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二、除了博士官外所有人必须交出《诗经》、《书经》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以烧毁;三、谈论被烧书籍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四、禁止私学。

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并没有煞有介事地挖一个所谓的焚书坑。我们可以用常识推断,焚烧东西不需要挖坑,挖坑也不利于火势,绝对是画蛇添足的蠢事。况且,全国范围如此之大,民众藏书又如此之巨——别忘记,那时候纸还没有发明出来,书以竹简为主,绢为次,重量和体积会带来极高的运输成本——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在即将销毁的物件之上?秦始皇不是笨蛋,所以他的做法是,就地处理。

没有焚书坑,却有坑儒坑。坑儒,发生在焚书的第二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终于发觉自己被两名声称能够炼制长生不老药的方士所欺骗,怒而坑杀460名方士和儒生(当时方士与儒生的关系,约等于今天官员与党员的关系,所以别问为什么方士获罪而连累儒生)。

了解这个历史背景之后,让我们回到章碣的诗句中。有个疑问:诗人为什么虚构一个焚书坑?莫非他拥有现代中国人的生意头脑,无中生有开发一个旅游景点?非也,然而我们实在无从得知这是诗人对历史的误读还是灵机一动的构思。

《焚书坑》四句,字眼如此浅白,叙述如此平实,诗人似乎没有任何评断,然而在言辞之外却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就艺术性而言,虽不算奇绝,也属精悍。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这里,抽象的“帝业”和焚书事件得到影像化,以鸟瞰的角度,一团团蹿起的黑烟,衬托虚空的“关河”以及孤寂的“祖龙居”(即秦始皇的宫殿,祖龙代秦始皇),形成略带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画面。

然后,镜头一转,画面一黑,我们什么都看不见,只听到一片兵荒马乱,厮杀声、吆喝声、哀号声……还有诗人发出的讥笑声。

“坑灰未冷山东乱”。唐人所称的“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崤山以东,即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王维所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也是这个范围。

“刘项原来不读书”。秦始皇以为烧毁所有书籍,杀死大批读书人,天下就没有人反对他了,他的帝业可以千秋万世了。只是,如意算盘才打出一手,山东便起事。而最讽刺的是,为首分子,刘邦和项羽,竟然都是不读书的粗人。

常言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实,只要让他当官,或者仅仅是给他一个当官的机会(科举制度),读书人便会成为专制帝王的最坚定的拥护者。试问,中国有哪个朝代是毁于读书人之手的?

只是,历代统治者却偏偏不读这首诗,又或者读过却偏偏不信。如是者,二千多年,坑灰不绝。

 



2023年3月14日

敲门笑话

  

在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悲剧《麦克白》(Macbeth)的第二幕第三场,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使宿醉未醒的看门人爆出如下台词:

敲,敲!谁在那儿?以别西卜的名义,一定是个农夫,将自己吊死在丰收的期盼上……

(注:别西卜是《圣经》中的魔王,常以苍蝇王的形态出现)

这段话,后来衍化为敲门笑话,一个以一问一答和儿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笑话。

例如:

 

Knock, knock.

Who’s there?

Harry.

Harry who?

Harry up, it’s cold out here!

 

第四句“Harry who”是要问来访者名字之后的姓氏,然而,回答却出人意料(如同很多笑话一样,最后一句是戏眼所在)。乍看之下,似乎答非所问,其实是利用名字制造双关。此人当然不是姓“up”,“Harry up”与“hurry up”读音相近,意思是快点开门,外面很冷。

再来一个例子:

 

Knock, knock.

Who’s there?

Anee.

Anee,who?

Anee one you like!

 

同一原理,来访者不是名 Anee one,而是表示“anyone”,“anyone you like”,随你喜欢。

由此可见,敲门笑话都有套路,并且是十分简单的套路,anyone 灵机一动都可以想出好几个。

中文也可以玩,不才即兴作了几个。

 

敲,敲。

是谁?

阿萍?

什么萍?

没水萍,同桌都听不出来。

 

敲,敲。

是谁?

老魏。

魏什么?

不魏什么,顺道过来看看你。

 

敲,敲。

是谁?

小姓马。

马什么?

马烦大了,我踩到你家的狗了……

 

好像有些无聊……算了,不玩了。

 



2023年3月13日

从歌剧到维瓦尔第

  

长情,是女士们都称道的品行。小弟或者也具备一鳞半爪,特别体现在科技产品之上。

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硬件一声锣一声鼓推出新款,软件也像催命鬼一样不断逼迫更新。大多数人不会吃不消,反而争当先进。至于本人,态度相当明确,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每日相对超过十二小时的NEC显示器,是1997年出产的;每日触摸接近二万次的戴尔键盘,是2001年问世的……

别问我为什么这般长情。如果你非要知道真相不可,那我只好羞愧地承认:因为懒惰。没错,什么长情、老实、安于现状、岁月静好等等等等,全是懒惰的外衣。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一个忠于伴侣的“好男人”,必定是一条大懒虫。

我懒惰到既不追剧,又不玩游戏,电脑基本上只用于上网发呆和处理一些令人发呆的文字。也就是说,配置高低无所谓,只有故障才会诱出更新换代。

对待软件,我也是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直到前天,我才真正放弃那个已经使用了十年的浏览器软件,其中有三年用于告别。

事情得由十年前开始讲起。话说,当年我还在使用微软浏览器IE。这个像乌龟一样长寿的浏览器也像乌龟一样缓慢,最终叫我忍无可忍,差点买半斤土茯苓将它煲汤,然后寄半碗给比尔·盖茨。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贱,你不放弃一棵树,就不会发现整个森林。浏览器早已不再是一家独大,而呈百花齐放之景了。花多眼乱,选择哪款浏览器好呢?就好比买衣服,有些人喜欢重复征询旁人的意见,有些人则不管三七二十一胡乱买下一大堆。我自然是懒得问人,也懒得安装多个浏览器作比较,什么界面、速度、功能、操作性、安全性等等,统统不考虑。我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名字。当看到“Opera”,歌剧浏览器,天啊,我仿佛听到卢奇亚诺·帕瓦罗蒂用拉长的高音C对我唱:桔~~~子,用它,用它,用~~~它~~。

必须说明一下,歌剧浏览器后来推出中文版。中文名竟然不叫“歌剧”,而叫什么“欧朋”。哎呀,犹记得《水浒传》里那个在黄门山上聚众打劫的,外号摩云金翅的亡命之徒,欧鹏……

歌剧浏览器是挪威人开发的软件,诞生于1995年。技术并不出众,在使用过程中,我遇到不少兼容性问题,但是没有想过放弃,因为实在找不到比歌剧更动听的名字了(请忽视欧朋)。如是者到2016年,突然杀出一个比摩云金翅更凶险的亡命之徒,他就是“奇虎”。奇虎360是什么货色,相信也无需介绍了。这个流氓软件公司收购了歌剧浏览器。此情此景,就好比一只自由的鸣禽被抓进笼子里一样,我无法欣赏这种“歌声”,于是萌生去意。可是,由于懒惰,我拖延了三年。

要不是无意中遇到它,懒惰的我可能还会继续拖延下去。跟十年前一样,因为名字,我现在已经改用 Vivaldi,维瓦尔第浏览器。

歌剧浏览器的创始人和副总经理因为不满公司某些决策而辞职,然后另起炉灶,在2016年推出维瓦尔第浏览器。浏览器的名字也与音乐有关,取自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维瓦尔第创作过一些歌剧,不过最拿手的还是协奏曲。在他的400部协奏曲中,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是精品中的精品。如同四季,我在小时候比较喜欢《春》,随着年纪增长,却渐渐爱上《冬》。

寒冬弥漫死亡气息,同时潜藏重生的力量。透过维瓦尔第浏览器,身处寒冬中的我似乎窥见一丝希望。

 

(写于2019年7月)


youtube: 「四季」より「冬」

2023年3月11日

爱的甘醇

  

葛塔诺·唐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的歌剧《爱的甘醇》(意:L'elisir d'amore;英:The Elixir of Love)1832年在米兰首演。

剧中,男主角尼莫里诺(Nemorino)为了让苦恋多时的女主角阿狄娜(Adina)爱上自己,从杜尔卡马拉医生(Dr. Dulcamara)那里购得一瓶叫“爱的甘醇”的神奇药水——只要喝下它,任何女人都无法抵挡你的魅力。很不幸,这个自称的医生实际上是一个江湖骗子,而所谓的“爱的甘醇”实际上是一瓶廉价葡萄酒。于是,喝到醉醺醺的尼莫里诺闹出一些笑话、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还好,结局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其实,阿狄娜早就爱上尼莫里诺,爱情的萌发与什么甘醇、灵药完全没有关系。

别嘲笑尼莫里诺,自从伊索尔德(Isolde)和特里斯坦(Tristan)的传说诞生以来(《爱的甘醇》中也提到),人们总渴望一种可以使爱情圆满的灵丹妙药。只是,世界上真的存在爱的甘醇吗?

历史上,cordial——这个单词从拉丁文“cor”(“心”的意思)派生出来,姑且意译为“强心药水”——也许是最接近爱的甘醇的饮品。它诞生于15世纪,是炼金术士将金箔溶入酒精后得到的溶液,故此价格不菲。后来有人发现,强心药水不仅滋补物理学的心,还滋补心理学的心。也就是说,强心催情酒,只要一小口,爱情便到手(押韵呢,可作广告词使用)。

发展到现代,这种强心药酒已经不含金箔,改为果汁、香料和酒精的混合物,就像一般的鸡尾酒和夏日特饮,价格也便宜得多。至于能否催情……我会说,所有酒精饮品或多或少都有催情作用。

古诗有云:“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娭光眇视,目曾波些。”美女微醺,雪白的面颊泛起红晕;美女半醉,含情的双眸荡出秋波。只要喝了酒,无论多寡,美人都会变得像美酒一样,色、香、味皆诱人,又怎么不令人心醉?至于男士,“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喝成一个风流侠客,自然轻易赢得薄幸名。

除了口服,也有外用。人们一直以为香水可以提升性魅力。遗憾的是,事实却非常残酷。在斯蒂芬妮·L·图尔斯(Stephanie l. Tourles)撰写的《制造爱情药水》(Making Love Potions,别问我为什么看这样的书,我是不会告诉你的)一书中,作者援引1990年代美国科学家所做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最能令人产生性冲动的气味,竟然是食物。

对男性来说,比女士香水更容易引起性冲动的气味有:肉桂卷、奶酪批萨、黄油爆米花、甜甜圈与可乐的混合气味、南瓜派与甜甜圈的混合气味……

而最令女性亢奋的气味是大量糖果与黄瓜的混合气味。

天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费尽心思寻找,殊不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终极答案竟然是食物,尤其是甜品!

很好。不才及拙作常被批评“不接地气”。现在,这里有一个超级接地气的建议: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在约会之前,不妨先到糕点店转一圈,沾染一身食物气。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戴一块批萨吊坠、两串爆米花耳环和两个甜甜圈手镯……

 



2023年3月10日

歧视肥胖

  

自从2019年一个丑陋的痴肥人形模特在耐克(NIKE)旗舰店乍现以来(想不到这个世界顶级运动品牌已经沦落到依靠哗众取宠的手段卖解,实在令人扼腕),持续的争议至今未息。最早也是最有力的批评来自英国《电讯报》。一篇专栏文章批评耐克制造一个谎言,让人相信肥胖也同样很型、很潮、很酷。然而事实却是,肥胖不但不好看,还会带来极大的健康风险。肥胖人口在近半个世纪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政府和专家都相当头疼。

平心而论,批评有理有据。想驳倒它的话可以摆出与之相反的事实,例如用证据说明肥胖才是健康的形态。可是,左胶和肥胖既得利益者却以对人不对事的一贯作风,一开口就谩骂批评者歧视弱势、是审美法西斯。面对这种非理性的暴躁,你很难跟他们对话。他们的暴躁来自仇恨,仇恨一切美好的事物,同时又大爱包容一切丑陋的东西,包括犯罪和陋习。

说到肥胖既得利益者,你能想到肥胖的最大既得利益集团是什么吗?不是殡仪馆,也不是糖果制造商,而是加大码模特。

加大码模特早在上20世纪初就出世,一些成衣制造商雇用肥胖的模特展示加大码衣饰。本来只是一个补充,就像浏览器里一个一年也用不到一次的扩展,然而发展到21世纪,在所谓政治正确的风气下,不尊重肥胖被视为十恶不赦的行为,拥抱、赞美肥胖甚至与胖子结婚则会镀上一层道德薄膜,这个群体便迅速发福。

当时也有理性的声音指出加大码模特的膨胀有鼓励肥胖之嫌。事实上有不少人在应征正统模特失败后将自己吃胖,曲线地走上T型台展示没有曲线的身材。只是,任何不同的声音都被一百万倍以上的喧哗湮没。

读到这里,你也许已经从遣词用句猜出鄙人的态度,左胶可能已经在开骂了。鄙人就拟用左胶偶像毛泽东的一段话回应:骂我是歧视者,骂我是法西斯,我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得不够,往往要我加以补充。

若干年前,鄙人撰文厘清歧视的界限,呼吁回到原点,重新审视这场政治正确的灾祸。

歧视的界限在哪里?归根结底,对一个人身上无法改变的特性进行差别对待、侮辱、耻笑、戏弄、指责等,属于歧视行为。例如,种族、肤色、出生地、性别、年龄、身高、相貌、疾病、遗传特征等。此外,宗教和文化虽然都不是一个人身上不可改变的特性,但是鉴于宽容原则,可以酌情归入反歧视的范围。

至于肥胖,很抱歉,不在范围内。所以,歧视肥佬、肥婆、左胶和穿耐克的人都不算歧视,最多是鄙视、蔑视、贱视、藐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