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

社交恐惧症

 

1967年,芭芭拉·史斋珊(Barbra Streisand)在纽约中央公园献技时突然忘记歌词,引起台下一阵哗然。事件导致其后一段时间她都无法出席任何公开活动。心理医生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早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就描述过社交恐惧症的征候,比如说“喜欢生活在阴暗处”、“觉得每个人都在注视他”等等。然而,这些文字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普遍以为那是极度害羞的人的性格特征,不算什么心理障碍。直到1960年代,心理学才正式将社交恐惧症列入焦虑症之中,各种研究和疗法也随之产生。史斋珊正好赶上心理学的发展,故而获得及时而又适当的治疗,最终重返舞台。

根据美国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与生活》的定义,社交恐惧症是“个人对可被他人观察到的公众场合,预先感到的一种持久的、非理性的恐惧”。“一个有社交恐惧的人害怕他自己会做出令人难堪的举止”,即使意识到这种举止是多余的、毫无理由的,还是会“被恐惧所控制要逃避那些可能有公众监视的场合”。

上述史斋珊的例子中,这名知名女歌手可能是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她首先无法原谅忘记歌词这样的失误,继而非常担心这样的失误会在下一次登台的时候再次产生。不断累积的压力最终压垮理智的防线,变成社交恐惧症。

书上还说,社交恐惧常常涉及一种“自我预言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你担心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那你就很有可能已经有社交恐惧症了。这个有点像墨菲定律的黑色幽默,鄙人亦有所体会。

近年,我不厌其烦地向外界宣扬我是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当然,我的行为举止也完全配得上一个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患者。问题是,在自我暗示的潜移默化之下,我越来越搞不清楚我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社交恐惧症。

不过,不管真伪,我为这个伟大的构想而自豪。虽然我的经济学信条是“讲真话成本最低”,但是有些时候,以社交恐惧症为托辞,总比直接对别人说“我讨厌与你们这些俗不可耐的人为伍”,要好得多。你说,我的“情商”是不是很高?我出版一本《人际关系的哲学》或者《生活的艺术》的话,是不是会大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