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

从智利地震到万塞湖畔的枪声

  

1647513日,位于南美洲的智利发生特大地震,首府圣地亚哥惨成断壁颓垣,死伤者不计其数。1807年,德国剧作家、小说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出版中篇小说《智利地震》(The Earthquake in Chile),以这场历史大灾难作为舞台,上演一出《新爱洛依丝》式的爱情悲剧。悲剧中的悲剧,鲜血上的鲜血,作者是否要揭示,与天灾相比,人祸更可怕?

贵族女子荷塞发与家庭教师埃罗尼莫相恋,遭到父亲反对。父亲把她送入修道院,以断其情欲。这个专横的父亲搞错了,这不是情欲,这是爱情。上帝不会反对爱情,或者说,连上帝也不能反对爱情。两人继续恋爱,直到法庭以亵渎上帝的罪名宣判他们死刑。在行刑前,地震突然发生了。

地震使这对恋人重获新生。为了感谢上帝的恩典,同时哀悼地震的罹难者,他们走进教堂参加弥撒。剧情至此急转直下,从天堂到地狱,往往就在人的一念之间。在教士和“积极分子”的煽动下,人们竟然把地震的原因归咎于这对男女。他们激怒了上帝?上帝用地震惩罚这座新所多玛?群情一发不可收拾,两人无法申辩,最终惨死在暴徒的私刑之下。

这令人不期然想到法国大革命中的罗兰夫人,她在断头台上的哀叹至今犹自振聋发聩。“自由啊,多少罪恶以你的名义进行!”上帝啊,自古以来,多少愚昧且凶残的人也以你的名义行恶!

不少文学批评指出,克莱斯特的这部中篇小说并非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这场智利地震,可以比喻法国大革命。地震之前的圣地亚哥,象征专制王权统治下的旧制度;地震之后,则是法国革命者所主张的新秩序。自由、平等、博爱?克莱斯特对此怀有极深的怀疑。但是,如果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评论(他们什么都评论)那样,把他打成“顽固的民族主义者”和“腐朽的奥地利皇朝和普鲁士国王的拥护者”,也就失之偏颇了。克莱斯特早年虽然参加过反拿破仑的战争,但是他后来对这七年的军旅生涯感到懊悔,“失去七年宝贵的时光”。

事实上,克莱斯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旧的腐朽,新的同样污秽,他对任何社会制度都感到绝望,对宗教救赎、对知识启蒙、对客观世界同样没有信心。所谓的进步、所谓的革命,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罢了。他唯一相信的也许就是人的情感。然而爱情,这至高无上的情感,在残酷的世界中却又是多么的脆弱。于是,我们读到这个令人相当压抑的故事。

创作《智利地震》的时候,克莱斯特是否有某种预感?是否隐隐看到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命运?

1811年年中,克莱斯特与亨莉爱特·福格尔(Henriette Vogel)相恋。这也许是他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最伤感的时光。这位女郎,已经身患绝症(癌症末期),将不久于人世。在死神的阴影下,他们度过最后一个绚烂的秋天,然后如同秋叶般落下,落到冷酷无情的坟头。在1121日,在柏林市郊的万塞湖畔,两响枪声震动了死寂的寒冬。他走完34年寂寂无闻的作家之路,而她只有31岁。

依照遗愿,克莱斯特和亨莉爱特安葬在一起,就跟荷塞发和埃罗尼莫一样,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他们的爱情得以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