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

叹息桥

  

我站在威尼斯的叹息桥上,

宫殿和监狱分立两旁:

 

这是拜伦勋爵(Lord Bylon)的诗句,出自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四章,也是全诗的最后一章。早在四年前(1812年),这部长诗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出版时,诗人是这样描述的:“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为名人。”

叹息桥,意大利原名是“Ponte dei Sospiri”。虽然意大利文“sospiri”有“叹息”之意,但是按照英国人的翻译习惯,地名通常只用音译。也就是说,英国当时的旅游指南(如果有的话)会把它称作“Sospiri Bridge”。然而拜伦勋爵以浪漫主义的气质和情怀,在诗卷上记下其不寻常的意义:“Bridge of Sighs”。叹息桥,多么凄美的名字。

得益于拜伦勋爵的神来之笔,这座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大理石桥在威尼斯的四百多座有名桥梁中脱颖而出,成为著名中之著名景点。

叹息桥建于1600年,建造者是安东尼奥·孔蒂诺。我们对此人所知不多,他并非一流建筑师,他的名气和技术主要来自他的舅父,里阿托尔桥的建造者安东尼奥·达·蓬蒂。

叹息桥是一座封闭式大理石桥,连接总督宫和新监狱。犯人先在总督宫接受审讯,如果被判有罪,就会直接押解到新监狱服刑。从总督宫到新监狱,必须经过叹息桥。犯人从桥上的两个窗户可以看到威尼斯美丽的景色。叹息桥之名就是这样产生的。一声叹息,两行热泪,这可能是生命里最后的美丽。

18世纪末,随着法兰西振臂一呼,欧洲各地的革命活动风起云涌。可是专制和守旧的力量依然强大,革命者不是浴血沙场,就是在不见天日的牢房里惨遭酷刑折磨。威尼斯的新监狱,自然不是一个人道主义的场所。

1816年,拜伦来到威尼斯。他不是以旅行者的身份,而是流亡者。在到达威尼斯之前,流亡者拜伦与好友珀西·比希·雪莱一同参观瑞士的锡雍古堡,写下不朽的长诗《锡雍的囚徒》。

 

不羁的思想中,永恒的灵魂!

自由,在地牢里光辉夺目!

 

锡雍古堡和叹息桥何其相似,日内瓦湖和威尼斯水道同样迷人。然而眼前的景象,总让人追忆往昔的辉煌。威尼斯今非昔比了。正如诗人自己,由于放纵感情而被世人放逐,从贵族到流亡者,从英国到意大利。在叹息桥上,他也许发出了一声叹息,就像一个被押解的犯人。

何以至此?因为失去自由。如何令伟大的文明焕发光彩?乘着叹息的余波,他穿过威尼斯的现在与往昔,看到雅典娜的橄榄树在爱琴海的微风中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