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

心痛的感觉

  

美国心脏疾病研究所多次批评好莱坞电影,指它们对心肌梗死的描述几乎都是错误的。其后果可大可小,观众如果被电影误导,不能够正确辨别心肌梗死的话,就有可能耽误抢救时机。

其实何止好莱坞电影,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影视制品都犯一模一样的错误:一个中老年人突然捂住左胸,然后痛苦地跌到在地上……

必须指出,不是所有心肌梗死的病人都有症状。突然安乐地死去,是一种幸运也说不定。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会有警报性的心绞痛出现。小弟我有幸体验过心绞痛,在此可以骄傲地现身说法。

首先,心绞痛疼痛的中心在胸部正中,而不是心脏所在的左胸位置。其次,这种疼痛伴随一种压迫感,压迫到你根本不想用手捂住它。

随后,胸部正中的疼痛放射到左肩、左臂、咽喉和下颌。你会感到眩晕、恶心、乏力、出汗、呼吸困难等等。美国医学会编写的《家庭医学百科全书》警告说,如果休息或药物(硝酸甘油等)也不能缓解心绞痛,且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那就有可能心肌梗死,应立即送院或拨急救电话。

当然,不夸张地捂住左胸,观众未必知道那是心痛的感觉。这也许是导演知错不改(假设他知错)的原因吧。

 



2024年9月29日

鲁比克的魔方

  

玩具和电子产品一样,这几十年推陈出新的速度相当惊人。若说有比较长寿的玩具,那就非魔方莫属了。

魔方是一种益智玩具,是一个可以变换拼装的正方体,正规的型号由26块小正方体组成,六个面色彩各不相同。游戏时使六面颜色混杂,然后经过转换,将它恢复原状。魔方,可以说是七〇后、八〇后甚至一些九〇后的共同回忆。根据官方统计,魔方自诞生以来总共售出超过3.5亿个,也许是世界上销量最高的玩具。

中国玩家未必都知道,魔方正式的名称是“鲁比克的方块”(Rubik’s Cube)。

1974年,艾尔内·鲁比克,一名年仅30岁的匈牙利建筑师,发明了魔方。鲁比克将他的新发明命名为“Magic Cube”。

众所周知,匈牙利当时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官员办事效率令人钦佩。三年之后,第一批魔方才批准在布达佩斯国营玩具店销售。依然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好奇心令人惊讶,魔方不受欢迎。如是者在冷漠中又度过三年,到1980年,魔方得到“翻墙”的机会,先后到伦敦、巴黎、纽伦堡等地的国际玩具展览会展出。魔方的魔力终究被西方人发现,并火速疯魔全球。一个有眼光的英国玩具商签下这种玩具,更名为“Rubik’s Cube”。

除了魔方,鲁比克还发明了不少玩具,其中较受欢迎的有魔尺(Rubik’s Snake)。对于这些发明,鲁比克坦言受到几位艺术大师的启发,包括列奥那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M·C·埃舍尔。艺术启发创意,科学使其变成现实,而经济学则帮助推广。想不到一个小小的魔方,竟然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在粤语地区,魔方叫“扭计色”,魔尺叫“扭计蛇”。所以别怪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魔方是什么东西。

 



2024年9月28日

阿凡提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791989这十年间先后制作了十四部《阿凡提》动画片,致全中国上下热潮翻腾。其热度,绝对超过21世纪的任何偶像剧。八十年代的中小学生热爱阿凡提,就像今天的低头族迷恋南韩刀削“小鲜肉”一样,我们打心底觉得,这个骑着驴子的大胡子,长得挺英俊。

你也许还记得,学校强迫订阅的旨在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课余刊物,还有令假期欢乐气氛荡然无存的寒暑假作业,都会插入几个阿凡提小故事。未来的小主人翁就这样亲身体验祖国的少数民族政策——胡萝卜加大棒。不过,这个“胡萝卜”确实有营养。阿凡提机智、风趣、有正义感,每次都把昏庸的国王、贪婪的财主、放恣的恶霸玩弄得团团转,大快人心。

我们曾经毫不怀疑,阿凡提是维吾尔人,他生活在“解放前”的新疆……哦,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一己之见。当然,较之断章取义爱迪生的灵感与汗水,谎称“阿凡提是新疆人”抑或“阿凡提是南韩人”,都不算十恶不赦。

中国人和维吾尔人声称阿凡提在喀什,乌兹别克人也声称他在布哈拉。然而现代学者普遍认为,阿凡提的历史原型是纳斯列丁·霍加,一位生活在13世纪的塞尔柱苏非派哲人。他的出生地是今天伊朗的霍伊,死于今天土耳其的阿克谢希尔。

纳斯列丁·霍加变成阿凡提也有迹可循的。“霍加”是土耳其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相当于过去中国人(注意“过去”二字)口中的“先生”、“老师”、“大师”。而在中亚地区,包括乌兹别克和维吾尔,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是“阿凡提”。纳斯列丁的各种传奇传入乌兹别克的时候,他就被称为“纳斯列丁·阿凡提”。再进一步向东传入维吾尔地区的时候,名字便简称为“阿凡提”。

虽然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以纳斯列丁(或阿凡提)为主人公的故事绝大多数都不是真实的。近东、中东和中亚人把他们知道的一切故事(包括不少伊索寓言)全都加到他的身上。这样,他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人类的缩影,一个集聪明与愚蠢、诚实与奸诈、幸运与倒霉等所有矛盾体的符号。

中国版的阿凡提显然是有政治目的的,他们只抽取表现阿凡提机智勇敢的内容,把他塑造为对抗封建势力的一个人民英雄。不管有什么目的,在《东方红》、《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高山下的花环》等红得叫人发火的红色“艺术”包围网中,又怎能不爱上这个白净的胡须佬呢?

 



2024年9月26日

毛边书

  

曾经在亚马逊中国网站(还经营纸质书的年代)看到这样一条有趣的读者评价:“亚马逊直销的外文书居然是盗版书,质量级差,纸切边参差不齐。”

中国人不知道毛边书为何物,一点也不奇怪。毛边书,deckle edge,本来就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直到近年,它才在中国——这个将造纸术和印刷术列入四大发明的国度——图书市场占一席之地(仅仅是一席)。

自从15世纪约翰·古腾堡发明活版印刷(他是独立发明还是吸收了来自东亚的技术,现在还难以确定),到19世纪之前,几乎所有书都是毛边书。那是由于造纸技术不先进,纸张必须一张张制造出来(后来是一卷卷),同时纸张的边缘都不可避免地有些毛糙。用这样的纸印刷和装帧的书籍,自然是最自然的毛边书。

后来,工业革命爆发,英国人亨利·福德林尼尔在1806年发明了长网造纸机。这台机器能够连续制造长卷纸,不但使纸张的产量大幅增加,同时使成本大幅下降。作为连锁反应,书籍的普及率也随之有长足的进步。

有个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由长卷纸折叠并装订而成的书,书页的折处怎么处理?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用切边机“一刀切”——于是平滑的切边书应运而生;另一个是让读者自己解决——用裁纸刀,亲手制造你自己的毛边书。

如果你是19世纪的英国绅士,在书店买到一本心仪的毛边书,然后穿过灰白的雨雾和喧扰的市声,进入温暖的书房。如同宗教仪式般,你拆开包装,恭敬地把书平放在桌面上,再从抽屉取出精致的裁纸刀,小心翼翼地一页页裁开。你仿佛在解开一个千年的封印,书本顿时发出金光,一个知识的小精灵从蛮族的凶焰、中世纪的暗夜和黑死病的丧钟飞跃而出……有时候你会急不及待一次性裁开,有时候你会看一页裁一页。看心情,看书名。

可是,懒人在社会上总是占大多数。懒人不喜欢毛边书,毛边书逐渐变成珍品,只为爱书家和藏书家而存在。今天亦如是。

今天的毛边书多数由机器制造毛边效果,不需要读者“开刀”。所以,虽然我拥有多本毛边书,也无法像查尔斯·兰姆那样撰文大谈裁切的乐趣。有点遗憾,但是不妨碍我用这篇文章炫耀我的品味。

 



2024年9月25日

喜客的舞者

  

在长篇小说《舞·舞·舞》的结局部分,作者村上春树将一个非常重要的舞台设置在喜客披萨餐厅。

喜客披萨(Shakey’s Pizza)是美国第一家披萨连锁餐厅。第一间店在1954年开业,地点是加利福尼亚州的首府萨克拉门托。始创人叫舍伍德·约翰逊(Sherwood Johnson)。

约翰逊在“二战”时负伤,神经受损,从此被不太厚道的伙伴们叫作“Shakey”(颤抖)。不过,约翰逊好像不介意,他把外号用作店名,并且与到店的每一个顾客握手(shake),从而改变了“shakey”的意义。将负能量转变为正能量,令人肃然起敬。

说来有趣,约翰逊的喜客披萨尽管挂披萨之名,然而丰富的啤酒餐单和现场爵士乐表演才是餐厅最吸引人的地方。事实上,在经营初期,餐厅只靠啤酒赚取利润,披萨只是锦上添花。至于爵士乐,约翰逊本人就是一个不俗的爵士钢琴手,不时露一手以助兴。此外,喜客披萨采用麦当劳式的顾客自助服务,这与今天全球最大的披萨连锁餐厅必胜客有很大的不同。

乘着战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势头,喜客披萨迄今为止已经发展成拥有500间分店的跨国连锁企业。

日本第一间喜客披萨分店在1973年东京都港区赤坂开业(现在已经乔迁)。1980年代,也就是《舞·舞·舞》的时代,是该店最繁荣的时期。小说中的那间喜客披萨餐厅,应该就是这里。

在这个舞台上,五反田君彻底向“我”敞开心扉。“我”想“我”也是如此。环顾四周,欢笑的人群、空灵的爵士乐、散发着热气的食物、奔腾着泡沫的啤酒……现实世界仿佛就浓缩在这样的氛围里。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正在连续地、高效地运作着,时刻为每个存在供应物化的表象,和异化的内核。然而在某个角落,总有一两颗迷失的心,更加强烈地感到孤独、疏离、空虚和压抑。这种艺术的反衬,非常巧妙,也非常残酷。

五反田坦白一切之后,趁“我”在买啤酒的当口儿,不辞而别,驾车沉入太平洋。而“我”,却选择留在现实,为了对一个女孩说,“我需要你”。

我喜欢这个结局。

我,好像很久没有吃过披萨了。

 




2024年9月24日

狮子与玫瑰

  

英格兰足球队(国家队)素来有“三狮”或“三狮军团”(Three Lions)之美称。显而易见,那是因为他们的队徽有三头狮子的缘故。

狮子,是英格兰其中一个标志,很多国字号的单位,其徽章内都会有一头或三头狮子。而在体育界,除了英格兰足球队之外,英格兰板球队的队徽也有三头狮子。至于狂热程度比足球和板球都要高的橄榄球,则使用红玫瑰作为队徽。

玫瑰也是英格兰一个标志。15世纪,发生过一场玫瑰战争。玫瑰战争,名字相当浪漫,实际情况却相当残酷。以红玫瑰为家徽的兰开斯特家族,与以白玫瑰为家徽的约克家族,为争夺英格兰王位,杀得天昏地暗。最后由红玫瑰的代表亨利·都铎终结了约克家族的统治,开启都铎王朝。亨利·都铎,登基后便是亨利七世。为表和解,他娶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为王后,并将红白玫瑰合而为一(外红内白),创造了都铎玫瑰。

英格兰足球队的队徽内就有十朵都铎玫瑰点缀三头狮子。为什么是十朵?因为英格兰足球总会共有十个分布于英格兰各地区的分会。

狮子的历史比玫瑰还要悠久。英格兰的狮子徽章始于1066年,当时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廷斯击败本土王哈罗德,成为英格兰的新君主。征服者威廉原本统治诺曼第公国,诺曼第公国的徽章是两头狮子。自然而然,它也成为英格兰的王家徽章。

1154年,国王斯蒂芬驾崩之后,诺曼王室突然发现没有任何子嗣可以继位,继承资格最后落到征服者威廉的外孙亨利二世的头上。亨利二世当时头衔极多,其中一个是安茹公爵。安茹的标记是金雀花,故而从他开始,英格兰便进入金雀花王朝的统治时期。头衔多,领土也很多,除了英格兰,亨利二世还统治着差不多半个法国。他也似乎热爱法国多于英国,很少踏足英格兰,最后也是死在法国。而他在法国的王家徽章是一头狮子。

继承亨利二世的是他的儿子理查一世,亦即著名的狮心王。相传理查与狮子搏斗,在狮子张开血盆大口飞扑过来的一瞬间,伸手探进狮子嘴巴,挖出心脏,还当场吃掉(但愿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只是谣言)。理查最有创意的地方,是将父王留下的一狮徽章与英格兰前朝的双狮徽章合而为一,变成三狮徽章。从此,英格兰的王家徽章就有三头狮子啦。

可见,英格兰足球队的队徽是历史传承的象征。哪怕他们屡战屡败,他们也像狮子一样不会失去尊严。当然,不是人人都把他们看成狮子,奥斯卡·王尔德是这样点评足球的:野蛮人玩绅士游戏。同时,他也点评了橄榄球:绅士玩野蛮人游戏。

 

 



2024年9月22日

足球流氓的流氓

  

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国除了有饮誉全球的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之外,曾几何时,足球流氓同样威震天下。

这些足球流氓,不论所拥戴的球队赢球还是输球,都有上街耍流氓的理由。试想想,两群酒鬼光着上身斗殴、破坏公物,场面是挺滑稽的。问题是,他们常常血洒街头,甚至不时搞出人命,这样成本就太高了。好在,21世纪有我这样热爱人类的进步作家不断撰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现在的英国足球迷已经变得非常规矩(不需要注脚你也知道,这是玩笑)。

足球流氓,英文是“football hooligan”,这个短语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而“hooligan=小流氓”的涵义,则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有两个版本。

第一,在1890年代,以爱尔兰人 Patrick Hooligan 为首的青少年流氓集团经常在伦敦兰贝斯区为非作歹,伦敦警察称他们为“Hooligan boys”。

第二,同样在1890年代,伦敦民间流传一首通俗歌曲,讲述一个姓 Hooligan 的爱尔兰家庭,其所有成员都是流氓恶棍。

既然 Hooligan 都不是好人,那就不能完全责怪人们有名字歧视了……什么?你叫胡力刚?啊,bad luck

当然,不是所有语言都用“hooligan”借代小流氓。事实上,全世界就只有英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为什么是俄罗斯?英语和俄语相差十万八千里,为什么在小流氓上突然接轨?稍安勿躁,我们请沙皇来解答。

话说在1894年夏天,俄国皇太子、未来沙皇尼古拉二世来到伦敦,探望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外孙女阿莱克斯。阿莱克斯是德意志帝国黑森大公国的公主。聪明的你肯定看出来了,尼古拉到英国的目的是她,而不是她。也在这一年,尼古拉终于得到了她,而不是她。她就是日后的俄国皇后亚历山德拉。哦,先别管她。好学的尼古拉在伦敦学到“hooligan”一词,觉得非常有趣,便把它带回国,引到俄语里。

自从“hooligan”进入俄语之后,沙皇就有词可用,来指称以某个秃头矮子为首的小流氓集团啦。可是他万万想不到,这群小流氓竟然“革命”成功,并在1918年把尼古拉全家秘密杀害。沙皇的历史从此结束。但是由沙皇亲自引入的“hooligan”,至今仍然统治着俄罗斯。

 



2024年9月21日

午夜、黑杰克、超关联

  

漫画《午夜计程车》(ミッドナイト,Midnight)是手冢治虫最后的漫画周刊连载作品,从198652号的《周刊少年 Champion》开始,到1987918号结束。一年半之后,这位饮誉全球的“漫画之神”便因胃癌离世,终年60岁。

手冢治虫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打算创作一部科幻漫画,以一辆拥有超级电脑的汽车为主要角色。遗憾的是,这个构想正好与美国 NBC 电视剧《霹雳游侠》(Knight Rider)不谋而合,并让大卫·哈塞尔霍夫(David Hasselhoff)和他的 KITT 1982年秋天捷足先登(关于这套电视剧,我记得小时候在香港 ATV 看过几集,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手冢治虫唯有终止计划,但是一些设计后来成为《午夜计程车》的雏形。

《午夜计程车》的主人公就叫午夜,开着经过改造的超级计程车在午夜的都市穿梭,遭遇各种各样的乘客和故事。

午夜在很多方面与手冢治虫另一部漫画《怪医黑杰克》的主人公黑杰克十分相似。有趣的是,黑杰克亦先后三次客串出现,并有颠覆性的台词。

比如在第十集,黑杰克说:“我曾经把人的大脑和马的交换……因为这是漫画,所以才办得到。都是手冢治虫这个笨蛋画出来的,不关我的事。”接着他继续对午夜说:“看来你和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许因为作者是同一个人的关系,看在他的面子上,我就接受你的拜托吧!”

在最后一集,黑杰克要为身受重伤的午夜做大脑移植手术,在场的其他医生无不大吃一惊:“这……这根本不可能!”黑杰克回答说:“实际上确实不可能,不过你别忘了,这是漫画。”

这种狂言,运用的是超关联(meta-reference)的文学手法。超关联这个词源自超小说(metafiction,又译作元小说、后设小说)。超小说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小说类型,由美国小说家威廉·H·加斯在1970年首先提出。简单地说,传统小说所展现的虚拟世界完全独立于作者和读者所身处的现实世界,而超小说则通过超关联,以反讽和自省为调式,颠覆这个传统,时刻提醒读者,这是小说。

手冢治虫的超关联,并非仅仅为了自嘲。《怪医黑杰克》自问世以来,不断遭到一些缺乏文艺修养的医学界从业员斥骂,指作者天马行空,完全违反医学常理云云(在他们眼中,儒勒·凡尔纳简直就是恶贯满盈了)。如今,作者借黑杰克之口,既是自嘲,也是对那些冬烘先生作出有力的还击:想象力,你们有吗?

值得一提的还有,由黑杰克主导的《午夜计程车》的结局,据说有极大的冲击力,很多读者无法接受,表达不满的信件纷纷飞向漫画家。前文已经略略提及,午夜身受重伤,即将死亡。黑杰克把他的大脑移植到午夜女朋友的身体中。午夜的女朋友由于交通意外变成植物人,午夜一直不放弃,相信爱情一定可以将她唤醒。结果,他却变成了她……

 



2024年9月20日

从可敬到可笑

  

在莫斯科损兵折将之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Napoleon)感慨道:

 

从可敬到可笑,仅一步之遥。

 

这句话被认为是拿破仑最精悍的金句之一,为世人激赏。

原文是“Du sublime au ridicule il n’y a qu’un pas”。中文多数翻译为“从崇高到荒谬”,或“从伟大到荒谬”。仔细看原文,法文的“sublime”跟英文的“sublime”相同,而“ridicule”等于英文的“ridiculous”。若要精益求精的话,我想,分别翻译成“可敬”和“可笑”会更加符合说话人所身处的境地。喏,用词过于崇高的话,反而显得荒谬。

1812年,拿破仑打败俄国人、焚毁沙皇宫殿,却输给莫斯科的严冬。寒冷的天气加上突然爆发的传染病(斑疹伤寒和痢疾),令45万大军最后只有不足4万能够活着返回家乡。战无不胜的皇帝、自由平等的化身、高唱入云的欧洲统一梦,至此,统统化为泡影。人算不如天算?毋宁说世事本来就是这么滑稽可笑。热爱文艺的拿破仑,如果知道半个世纪之后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战争与和平》,而大半个世纪之后彼得·柴可夫斯基创作了《1812序曲》,他会不会读一读、听一听?

“从可敬到可笑,仅一步之遥。”拿破仑自嘲式的感喟,被他的秘书、驻华沙大使多米尼克·德·普拉写进1815年出版的回忆录。可能是名气特别大的缘故吧,一直以来很多权威人士和出版物都相信拿破仑是原创者。其实,他只是引用者。

原创者其实是伯纳尔·丰特奈尔(Bernard Le Bovier de Fontenelle)。他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科学家和随笔家。虽然他的作品在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去阅读,但是他在世时,却在知识阶层拥有一定名气,包括大思想家伏尔泰在内,也对他推崇有加。

1777年出版的《法国哲学思想》一书中收录丰特奈尔的一段谈话,其中有一句:

 

从可敬到可笑,仅一步之遥。从戏谑到侮辱,甚至更近。

 

喜爱读书的拿破仑,当然不会错过这本书。从莫斯科带着沮丧和屈辱败走,脑海中一定闪出这句警句,于是冲口而出,也是有感而发。

“从可敬到可笑,仅一步之遥。从戏谑到侮辱,甚至更近。”身处数码时代、网络时代的我们,更容易体会丰特奈尔的原话。很多在银幕上荧屏里熠熠生辉的所谓明星,到社交平台一开口,就完成这个伟大的旅程。

 


Adolph Northen, Napoleon's retreat from Moscow, 1851

2024年9月19日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某套抗战神剧有这么一幕:一班红军在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竖起耳朵,希望“新中国”压根儿没有出现。然而,电视里的“新中国”跟长城外的“巴拿马”一样,既成事实,千真万确。天啊,“新中国”,真的从他们的嘴巴里吐出来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我在小学四年级学过。当时音乐老师介绍说,它是“著名的抗战歌曲”。后来才知道,它不是什么“著名的抗战歌曲”。虽然它作于1943年,即所谓的“抗日战争”的后期,可是它一点都不著名,仅仅是一首粗鄙的口水歌罢了。它之能著名,是“抗战”之后多年的事情。

歌曲的作者叫曹火星,一名19岁的共产党“战士”。据说,他从《解放日报》的一篇社论中获得“灵感”。该社论猛烈攻击蒋介石委员长撰写的《中国之命运》一书,火力特别集中在书中的一句口号“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之上。那名肝火焚身的《解放日报》评论员同志大骂老蒋全家后仍不解恨,仿照着造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种方式虽然幼稚,但是玩起来挺过瘾,若阁下感到生活枯燥,不妨玩一玩,如“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国”、“没有房地产就没有中国”、“没有地沟油就没有中国”、“没有萨格尔王就没有中国”……好了,让我们回到以曹火星同志为核心的红歌小团队周围吧。曹同志也跟着评同志高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喊着喊着,竟喊成一首口水歌。由于歌词滑稽,加上腹泻一样节奏,我想,它会获得便秘同志们的掌声的。

1950年,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听到它。连牢牢控制文艺的老毛都是第一次听到,可见这首歌根本不流行。老毛一听就听出问题,他严正指出,中国在共产党之前就已经有了,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不妥,应该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喏,不愧为中华第一学府北京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语文和逻辑都在火星同志之上。在英明领袖的英明指示下,御用文人对歌词作出适当的修改,于是这首来自火星的歌曲就变成今天我们听到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啦。不管怎样,作为歌曲作者,曹火星同志得到莫大的荣耀,升职兼加薪自然不在话下。

由此可知,那套抗战神剧的演员们如果一定要唱就应该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而不应该有“新”。犯这种低级错误,所有剧组人员都应该享受曹火星同志在“文化大革命”时所享受的待遇——批斗。

实在讽刺,创作了无数拍马屁歌曲——我的意思是革命歌曲——的曹火星同志竟然也被打成牛鬼蛇神,被批斗,关牛棚,屈辱地度过最难忘的十年。唉,从有点可笑到十分可笑,只有一步之遥。

 

 

2024年9月18日

冒牌USA

  

中国有“白宫”、“卢浮宫”、“白金汉宫”,也有“莱茵河城堡”、“泰晤士小镇”、“普罗旺斯庄园”。不过,有一个名字恐怕他们不敢冒犯,那就是美国……什么?日本有“美国”?竟敢挑战山寨霸主的地位?岂有此理!

没错,在美国,有这样一个传言,说的是,有个日本市镇把名字改成“USA”,然后他们的所有产品都贴上“MADE IN USA”的标签,运送到美国出售。

这是真的吗?

这个传言传得最嚣张的时候,是1990年代初期。当其时,美国经济出现严重危机。与此同时,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却达到空前的水平。老布什政府为了掩饰经济政策的一连串失误,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日本,并有意挑动民间的反日情绪。

用贸易顺逆差来衡量国家利益的得失,是错误的重商主义论调,亚当·斯密早就驳斥过。然而,群氓总是喜欢政客多于经济学家。

在一片“抵制日货”的叫喊声中,“亲爱的艾比”(Dear Abby)刊登前文提到的那个传言。“亲爱的艾比”是专栏作家、电台主持人 Pauline Phillips 1956年开设的意见专栏,经报业辛迪加的大力推广,成为全美国最受欢迎的栏目,号称拥有1.1亿读者,连好莱坞星光大道也有一颗属于她的星星。这样有影响力的媒体一煽风点火,群情便达到前所未有的沸腾状态。

如果有人认真考证的话,他一定查到这个传言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著名的《读者文摘》也登载过。初时的版本更加详细:“二战”期间,日本某个市镇为了让出口产品得以绕过盟军的经济封锁,把名字改成“USA”……

那么,日本的USA是否真有其事?对,确实有。在九州岛大分县北部,有个地方叫宇佐市。宇佐,うさ,罗马拼音是“Usa”(汉语读作“乌洒”)。正因为其罗马拼音是“Usa”,才会被人开这样一个本来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1990年代初的美国人对这个“冒牌货”感到异常愤怒。

讽刺的是,宇佐的历史比美国悠久得多。早在7世纪末,就已经有宇佐郡。所以,要说冒牌货的话,美国才是呢。

8世纪建造的宇佐神宫是宇佐市最著名的名胜古迹,每年都吸引无数观光客。旅游业是现在人口只有五万多的宇佐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至于出口产品,几乎是没有的。即使有产品出品,根据规定,商品标签必须标上原产地的国名,也就是“MADE IN JAPAN”,而非地方名。

随着美国经济在1990年代中后期复苏,美国政府不再需要替罪羊,美日关系又再融洽起来,这个传言就不再有传播的渠道了。真是,谣言止于有钱。

 

 


2024年9月17日

Gin and Tonic

  

英国女中豪杰、探险家玛丽·金斯利(Mary Kingsley)从1893年开始多次深入西非探险,带给世人《西非之旅》和《西非研究》两部著作。当时的西非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最危险的蛮荒之地,除了毒虫、猛兽和吃人生番,疾病也是一大杀手。医生朋友忠告金斯利女士,最好不要去,如果一定要去,每天必须服用四粒奎宁。

奎宁是从金鸡纳萃取出来的有效成分,对疟疾有极佳的预防和治疗功效,从19世纪初便广泛应用到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医疗上。不过,奎宁的副作用极大,且其味道苦涩无比,不是怕死的话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碰它一碰。

为了让受疟疾威胁的妇女和儿童都接受这种苦口良药,有人用苏打水稀释奎宁,甚至加入糖浆,以减轻苦味。他们给这种新奇的饮品取了个新奇的名字:汤力水,tonic water。英文“tonic”,有滋补、强身的含义。

其后,在印度殖民地工作的英国官员在改良奎宁的路上走得更远。他们生活在危险的前线,必须像金斯利女士那样每天吃四粒奎宁,或者喝很多杯汤力水,又或者喝很多杯加了金酒(又名杜松子酒)的汤力水。哎呀,这可是新发明,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令酒鬼们兴奋不已的悖论——为了健康,必须饮酒。这就是今天十分受欢迎的鸡尾酒金汤力(gin and tonic)的由来。

当然,在疟疾早已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酒鬼们不能够再以健康为借口痛饮金汤力了,也没有人再服用奎宁“自讨苦吃”。尽管如此,今天的汤力水依然含有奎宁,只是其含量充其量只有一点象征意义。然而,这一点象征意义,也很有意义。当我们在炎炎夏日里啜饮着加了冰块和柠檬的金汤力的时候,不妨设身处地想一下,当年身处热带地区的冒险家,就是这样在艰辛、疲累和担惊受怕中苦中作乐的……啊,为了崇高的理想,也为了浪漫主义情怀,这一杯gin and tonic,一定要bottoms up

 



2024年9月15日

一张照片的遐想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为谁感慨?

 

为觅安身之所,你拖着病弱的身体东奔西走。终于有一天,顿然醒悟:那个地方,永远也不能到达,就像乌托邦,一个永远憧憬的幻影。

而你的旅伴,曾经的旅伴,如今在哪里?仍在迷恋那根多情的芦苇?又或者早已定居某个南方小岛,被热情的歌手比作夏日。

痛苦梗塞心胸。你抬起头,不让眼泪掉下来。平生第一次,你感到孤独。

 

这是你的命运。

为了蔑视命运,应该像西绪福斯一样,用沉闷的方式,推着沉闷的巨石?

还是有其它选择?

 

看那,云雀!雪莱的云雀!

不,不是云雀,你只是像云雀一样,直上云霄。

不,不作停留,你继续向上冲,向上,向上,向上,你的目标是太阳!你明白:化作飞灰,胜于淡然流逝。

 

噼啪,

心碎的声音。

 

你来自天空吗?

你的名字叫伊卡洛斯吗?

在冷清的沙滩上,没有柏树遮阳,没有紫杉送殡,甚至没有人为你难过。

 

然而,我看见你。

没有人是孤岛。因此别问我,为谁感慨。

 



2024年9月13日

扑克骑士

 

——续《扑克之王》和《扑克之后》

 

Jack 的原型是骑士,knight,早期欧洲游戏牌缩写为Kn。可是,喝醉的赌徒容易把Kn与国王K混淆,遂改为V,即 valet,仆人。问题是,骑士和仆人是两个不同的阶层,还是再改成J杰克会好一点。杰克可以指男人、水手、仆人、杂工、宪兵、警察甚至公驴等等,真是用途广泛。顺便一提,粤语地区通常叫“积”,音译的结果。

 

黑桃J

黑桃J名叫俄吉,即丹麦人俄吉。他是中世纪古法语叙事诗《武功歌》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北欧和南欧一些民间传说也有讲述他的英雄事迹。相传他武功高强、兵法了得,与查理大帝作战7年,令后者相当头疼。后来两人和解,俄吉帮助查理大帝一举打败撒拉逊人。

 

红心J

红心J名叫拉伊尔。拉伊尔是艾蒂安·德·维诺尔的诨名。古法语“拉伊尔”可指“脾气暴躁的人”,所以,千万别惹这个百年战争后期的活跃分子。拉伊尔赢过多场战役,在1438年晋升为诺曼底指挥官。他也是法军之中少数信任圣女贞德的人,可惜无力扭转她的命运。

 

草花J

草花J名叫兰斯洛特。有“湖上骑士”之美称的兰斯洛特是中世纪亚瑟王传奇中最强的圆桌骑士。然而,他爱上亚瑟王妻子桂妮薇王后,这段三角恋最终带来一个伤心的结局,圆桌骑士团也因此解体。关于兰斯洛特的事迹,托马斯·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有最详细的记述。

 

方块J

方块J名叫赫克托耳。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这位特洛伊王子可以说是好男人的典范,集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好哥哥、好战士于一身。不幸的是,这样一个好人却被混账弟弟拖下水,在宿命之战中死于阿喀琉斯的刀下。他告别妻儿走上战场的一幕,令人动容。




2024年9月12日

扑克之后

 

——续《扑克之王》

 

Queen,既可指王后、皇后,也可指女王。然而扑克牌的四张Q牌,没有一张是真实的queen

顺便一提,粤语地区通常叫“女”。

 

黑桃Q

黑桃Q名叫帕拉斯。帕拉斯是雅典娜的别名,亦即罗马神话中的密涅瓦。她是希腊和罗马主要神祇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头衔是智慧女神。此外,她也是文明、正义、法律、勇气、灵感、工艺等领域的保护神。她的形象通常是严肃端庄的女战士,圣鸟猫头鹰总在她的身边。

 

红心Q

红心Q名叫友弟德。她是圣经人物,天主教次经《友弟德书》的主人公。这位美丽而勇敢的寡妇在亚述大军压境之际潜入敌阵,割下将领赫罗弗尼斯的头颅。敌人顿时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以色列最终得以解围。不少艺术家描绘过这个戏剧性场面,包括卡拉瓦乔。

 

方块Q

方块Q名叫拉结。她也是圣经人物。据《创世纪》记载,以色列的祖先雅各遇见正在放羊的拉结,立即被她的美貌吸引。为了娶她为妻,雅各为拉结的父亲工作了十四年。拉结生了两个儿子——约瑟和便雅悯,后死于难产。今天的伯利恒有拉结墓,但是其真伪存疑。

 

草花Q

草花Q叫阿吉妮。无论历史还是神话都没有这样一个人。如果把Argine的字母顺序调换一下,就可以得到拉丁文“regina”,相当于英文的“queen”。仍然没有特指对象。有专家推测,扑克牌设计者在影射某个王后。我则有个轻率而浪漫的猜测,设计者将阿吉妮这张牌献给他的恋人。在他心目中,她才是真正的 queen。又或者在暗示,每个女人都是 queen

 

 



2024年9月11日

扑克之王

  

当今世界流通的扑克牌,又称为“52张法国游戏牌”,它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的路易斯安那。

路易斯安那原是法国在美洲建立的殖民地,被美国人用6000万法郎买走,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一部分。当地居民仍然以法国移民为主,他们讲法语,玩老式法国游戏牌。老式法国游戏牌是14世纪从埃及登陆欧洲的。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在美洲它却无可避免地受反骨风气的影响,渐次嬗变为今天风行世界的扑克牌。

扑克牌之中有三种人样图案的牌,按牌面大小排列是KQJ。其中K king 的缩写,即国王;Q queen,王后;J jack,杰克。它们仍然保留老式法国游戏牌的传统,每张牌都有一个名字,对应一位著名人物。

我们先介绍K,王。顺便一提,粤语地区通常叫“倾”,即“king”的音译。

 

黑桃K

黑桃K名叫大卫,毫无疑问是指《旧约圣经》中统治以色列王国三十多年的那位大卫王。他也是真实人物,在公元前970年驾崩,享年70。不过,艺术家们却喜欢表现年轻的大卫,尤其是与巨人歌利亚决斗时的大卫。比如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和贝尔尼尼的作品。

 

红心K

红心K名叫查理。他是谁?有两种意见,一说是查理曼,或叫查理大帝,他是法兰克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另一说是查理七世,百年战争时期的法国国王,相传他突然发疯,用剑自插脑袋而死。虽然没有任何确凿的历史证据,但是有些不怀好意的扑克牌设计者还是在图像上有所反映。

 

草花K

草花K名叫亚历山大,如无意外应该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他是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国王,也是大希腊世界的统治者。这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大帝,几乎征服当时已知的世界。令人费解的却是,他在巴比伦驾崩时只有32岁,为什么扑克牌设计者偏偏把他画成老国王呢?

 

方块K

方块K名叫凯撒,很有可能是指尤利乌斯·凯撒。他是罗马共和国的终身独裁官,55岁时在元老院遇刺身亡。然而,他生前从未称帝,严格来说不应该成为“K”。此外,他跟很多中年男人一样,为头发稀少而苦恼,用过很多秘方均告失败。还是让扑克牌设计者帮助他吧。

 



2024年9月10日

卡通先生

  

在一九八〇年代初期至中期,香港无线电视台(TVB)播放过一套叫《卡通先生》的卡通片。令人无比惊讶的是,TVB 仅仅把这套在欧美日大受欢迎的卡通片当作楔位短片使用。所谓楔位短片,是指节目与节目之间播放的短片,在广告不足时起充撑作用。

《卡通先生》每集的播放时间不超过五分钟,这是被有眼无珠的人当楔子用的唯一理由。这样的安排,使得喜爱这套卡通片的我根本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开电视机。想看,只能靠运气了。

卡通先生,原名 Mr.Men,出自英国作家罗杰·哈格里夫斯(Roger Hargreaves)之手。哈格里夫斯从1971年开始,至1988年逝世为止,总共创作了49本《卡通先生》系列儿童读物。从1981年开始,作者又创作了42本作为姊妹篇的《卡通小姐》,Little Miss。中文译本一般将他们合起来称为“奇先生妙小姐”。迄今卡通先生和卡通小姐系列一共卖出超过1亿册,风行28个国家,数字相当惊人。

每一个卡通先生只有一种主要特征,比如快乐先生、好奇先生、懒惰先生、吝啬先生、白日梦先生等等。教育专家盛赞这样的构思,认为这些先生(以及后来的小姐)可以帮助儿童了解人的性格和品德。迷恋“教育意义”的中国“耙耙”“麻麻”们,还不立即下单买一套?

我最喜欢的卡通先生是强壮先生。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他每天吃很多很多鸡蛋。过去的常识确实认为多吃鸡蛋可使身体强壮。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饰演的拳王洛奇也是吃很多鸡蛋的。只是后来的研究发现,鸡蛋虽然营养丰富,却同时含有大量胆固醇,不宜多吃。看来强壮先生也有健康风险,不知道今天的他是否安好。

想当年,为了变成强壮先生,我尽可能多吃鸡蛋。只不过,直到今天我始终无法与“强壮”一词沾上边。可能我也是单一特征的人……好吧,请叫我“唯美先生”。

 



2024年9月9日

迪克卡通

  

香港的亚洲电视台(ATV)业已倒闭。平心而论,在这个电视台彻底腐化为一堆有机肥料之前,的确有过风光的日子,也播放过一些高水平的节目。有些节目,今天成为七〇后、八〇后的美好回忆。

一九八〇年代末,亚视本港台每逢星期六上午十一点半播放一套叫《迪克卡通》的卡通片。这是我年少时非常喜欢的卡通片。放学铃声一响起,我便飞奔回家,绝不愿意错过一分一秒——是的,当年实行六天工作制,教师和学生优待半天,即五天半。

《迪克卡通》,原名 The Dick Tracy Show,是美国 UPA 根据漫画家切斯特·古尔德(Chester Gould)的方格漫画制作的卡通片,在19611962年首播。

古尔德早在1931年开始在《底特律镜报》连载迪克·崔西系列漫画。他一直坚持执笔到1977年才退休。这个卡通角色是一个强悍而精明的探长,虽然人气未及超人、蜘蛛侠、美国队长等爱穿紧身衣秀肌肉的非正常人类,但也是美国少年儿童心中的一个大英雄。因此,在古尔德退休后,漫画仍由其他漫画家续写。

不过,UPA 的卡通片《迪克卡通》却与常规版本有所不同,它的主角不是迪克·崔西探长,而是他属下的四名警探。每一集,迪克探长都会派出一名警探执行任务。

我觉得,这套卡通片最有趣、最滑稽的地方,是每到危急关头,主角便会喊一句“一切停顿”,然后,射向主角的子弹、喷向主角的火焰、落向主角的巨石、张开血盆大口扑向主角的猛兽等等,都会进入停止状态。不过,主角的上半身不在“一切停顿”的范围内,他可以利用手表通讯器跟身在总部的迪克探长通话。通话内容很“例牌”,只说“很快完成任务”之类,完全不提眼前的危险。通话结束后,一切恢复……主角会不会死?当然不会。

我喜欢《迪克卡通》,我喜欢“一切停顿”,我喜欢一切离奇的、“不设实际”的、毫无“教育意义”的内容。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没有赢在起跑线上。

 



2024年9月7日

马鹿

  

日文“馬鹿”(平假名“ばか”,片假名“バカ”,读作“baka”),是“蠢材”、“白痴”的意思,可以骂人,也可以自嘲,还能够当形容词使用,表示“愚蠢”、“无知”。

这个词最早以文字形式出现,是在14世纪的南北朝时代。至于其起源,词源学专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其中两种,我认为可能性比较高:一说它来自梵语“moha”;另一说它来自汉语成语“指鹿为马”。

梵语“moha”的词义与日语“baka”相同,也是指“蠢材”、“白痴”。这个词很有可能是随佛教传入日本的。在日文被创造出来之前,日本人只能借用汉字注音。“Moha”一般被注为“莫迦”,有人注为“馬鹿”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汉语成语“指鹿为马”,我们都很熟悉了。它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话说秦朝宦官赵高耍手段扶秦始皇幼子胡亥继承帝位,即秦二世。胡亥智商不高,注定成为赵高的傀儡。可是,名不正言不顺,群臣的反应如何呢?一天早朝,赵高特意牵来一头鹿献给秦二世,曰:“马也。”秦二世还没有蠢到分不清马和鹿的程度,“丞相误耶?谓鹿为马。”赵高遂向左右发问,大多数人慑于赵高的势力,回答“马”,只有少数人敢于说出事实“鹿”。不久之后,回答“鹿”的人都被赵高罗织罪名一一杀害。“指鹿为马”后来成为成语,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可见,“马鹿”与“指鹿为马”在含义上相去甚远,简单地把“马鹿”看作“指鹿为马”的缩写,并以此认为后者是日文“baka”的起源,似乎理据不足。然而,我想,用“马鹿”形容秦二世,那倒是十分贴切的。事实是否如此?无从稽考。以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我觉得“梵语起源说”会较为合情合理。

顺便一提,马鹿在现代的中国指赤鹿,在古代则指雄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云:“鹿,处处山林中有之。牡者有角……俗称马鹿。牝者无角……俗称麀鹿。”马鹿可以提供鹿茸,李时珍认为鹿茸“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是名贵药材。

唉,那些残忍地摘取和食用鹿茸的人,才是真“馬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