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8日

阿凡提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791989这十年间先后制作了十四部《阿凡提》动画片,致全中国上下热潮翻腾。其热度,绝对超过21世纪的任何偶像剧。八十年代的中小学生热爱阿凡提,就像今天的低头族迷恋南韩刀削“小鲜肉”一样,我们打心底觉得,这个骑着驴子的大胡子,长得挺英俊。

你也许还记得,学校强迫订阅的旨在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课余刊物,还有令假期欢乐气氛荡然无存的寒暑假作业,都会插入几个阿凡提小故事。未来的小主人翁就这样亲身体验祖国的少数民族政策——胡萝卜加大棒。不过,这个“胡萝卜”确实有营养。阿凡提机智、风趣、有正义感,每次都把昏庸的国王、贪婪的财主、放恣的恶霸玩弄得团团转,大快人心。

我们曾经毫不怀疑,阿凡提是维吾尔人,他生活在“解放前”的新疆……哦,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一己之见。当然,较之断章取义爱迪生的灵感与汗水,谎称“阿凡提是新疆人”抑或“阿凡提是南韩人”,都不算十恶不赦。

中国人和维吾尔人声称阿凡提在喀什,乌兹别克人也声称他在布哈拉。然而现代学者普遍认为,阿凡提的历史原型是纳斯列丁·霍加,一位生活在13世纪的塞尔柱苏非派哲人。他的出生地是今天伊朗的霍伊,死于今天土耳其的阿克谢希尔。

纳斯列丁·霍加变成阿凡提也有迹可循的。“霍加”是土耳其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相当于过去中国人(注意“过去”二字)口中的“先生”、“老师”、“大师”。而在中亚地区,包括乌兹别克和维吾尔,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是“阿凡提”。纳斯列丁的各种传奇传入乌兹别克的时候,他就被称为“纳斯列丁·阿凡提”。再进一步向东传入维吾尔地区的时候,名字便简称为“阿凡提”。

虽然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以纳斯列丁(或阿凡提)为主人公的故事绝大多数都不是真实的。近东、中东和中亚人把他们知道的一切故事(包括不少伊索寓言)全都加到他的身上。这样,他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人类的缩影,一个集聪明与愚蠢、诚实与奸诈、幸运与倒霉等所有矛盾体的符号。

中国版的阿凡提显然是有政治目的的,他们只抽取表现阿凡提机智勇敢的内容,把他塑造为对抗封建势力的一个人民英雄。不管有什么目的,在《东方红》、《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高山下的花环》等红得叫人发火的红色“艺术”包围网中,又怎能不爱上这个白净的胡须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