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亚马逊中国网站(还经营纸质书的年代)看到这样一条有趣的读者评价:“亚马逊直销的外文书居然是盗版书,质量级差,纸切边参差不齐。”
中国人不知道毛边书为何物,一点也不奇怪。毛边书,deckle edge,本来就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直到近年,它才在中国——这个将造纸术和印刷术列入四大发明的国度——图书市场占一席之地(仅仅是一席)。
自从15世纪约翰·古腾堡发明活版印刷(他是独立发明还是吸收了来自东亚的技术,现在还难以确定),到19世纪之前,几乎所有书都是毛边书。那是由于造纸技术不先进,纸张必须一张张制造出来(后来是一卷卷),同时纸张的边缘都不可避免地有些毛糙。用这样的纸印刷和装帧的书籍,自然是最自然的毛边书。
后来,工业革命爆发,英国人亨利·福德林尼尔在1806年发明了长网造纸机。这台机器能够连续制造长卷纸,不但使纸张的产量大幅增加,同时使成本大幅下降。作为连锁反应,书籍的普及率也随之有长足的进步。
有个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由长卷纸折叠并装订而成的书,书页的折处怎么处理?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用切边机“一刀切”——于是平滑的切边书应运而生;另一个是让读者自己解决——用裁纸刀,亲手制造你自己的毛边书。
如果你是19世纪的英国绅士,在书店买到一本心仪的毛边书,然后穿过灰白的雨雾和喧扰的市声,进入温暖的书房。如同宗教仪式般,你拆开包装,恭敬地把书平放在桌面上,再从抽屉取出精致的裁纸刀,小心翼翼地一页页裁开。你仿佛在解开一个千年的封印,书本顿时发出金光,一个知识的小精灵从蛮族的凶焰、中世纪的暗夜和黑死病的丧钟飞跃而出……有时候你会急不及待一次性裁开,有时候你会看一页裁一页。看心情,看书名。
可是,懒人在社会上总是占大多数。懒人不喜欢毛边书,毛边书逐渐变成珍品,只为爱书家和藏书家而存在。今天亦如是。
今天的毛边书多数由机器制造毛边效果,不需要读者“开刀”。所以,虽然我拥有多本毛边书,也无法像查尔斯·兰姆那样撰文大谈裁切的乐趣。有点遗憾,但是不妨碍我用这篇文章炫耀我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