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

马鹿

  

日文“馬鹿”(平假名“ばか”,片假名“バカ”,读作“baka”),是“蠢材”、“白痴”的意思,可以骂人,也可以自嘲,还能够当形容词使用,表示“愚蠢”、“无知”。

这个词最早以文字形式出现,是在14世纪的南北朝时代。至于其起源,词源学专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其中两种,我认为可能性比较高:一说它来自梵语“moha”;另一说它来自汉语成语“指鹿为马”。

梵语“moha”的词义与日语“baka”相同,也是指“蠢材”、“白痴”。这个词很有可能是随佛教传入日本的。在日文被创造出来之前,日本人只能借用汉字注音。“Moha”一般被注为“莫迦”,有人注为“馬鹿”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汉语成语“指鹿为马”,我们都很熟悉了。它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话说秦朝宦官赵高耍手段扶秦始皇幼子胡亥继承帝位,即秦二世。胡亥智商不高,注定成为赵高的傀儡。可是,名不正言不顺,群臣的反应如何呢?一天早朝,赵高特意牵来一头鹿献给秦二世,曰:“马也。”秦二世还没有蠢到分不清马和鹿的程度,“丞相误耶?谓鹿为马。”赵高遂向左右发问,大多数人慑于赵高的势力,回答“马”,只有少数人敢于说出事实“鹿”。不久之后,回答“鹿”的人都被赵高罗织罪名一一杀害。“指鹿为马”后来成为成语,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可见,“马鹿”与“指鹿为马”在含义上相去甚远,简单地把“马鹿”看作“指鹿为马”的缩写,并以此认为后者是日文“baka”的起源,似乎理据不足。然而,我想,用“马鹿”形容秦二世,那倒是十分贴切的。事实是否如此?无从稽考。以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我觉得“梵语起源说”会较为合情合理。

顺便一提,马鹿在现代的中国指赤鹿,在古代则指雄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云:“鹿,处处山林中有之。牡者有角……俗称马鹿。牝者无角……俗称麀鹿。”马鹿可以提供鹿茸,李时珍认为鹿茸“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是名贵药材。

唉,那些残忍地摘取和食用鹿茸的人,才是真“馬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