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8日

另一个局外人

  

有两本叫《局外人》(The Outsider)的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至今我依然忘不了那些孤寂的长夜、寒冷的烛光和心中不断卷起的激浪。一本自然是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的小说,另一本是科林·威尔逊(Colin Wilson)的哲学论著(如果没有记错,中译本叫《局外生存》,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后者初版于1956年,它使作者跟当年出版《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拜伦勋爵(Lord Byron)一样: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为名人。

五十年代英国四处响起“愤怒的青年”那些躁动的叫嚷。所谓“愤怒的青年”,是以剧作家约翰·奥斯本(John Osborne)和诗人兼小说家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为代表的英国左翼青年作家群体。他们对社会现制度极度不满,有社会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威尔逊也被归入这个群体。只是,他对此相当愤怒。

威尔逊自称新存在主义者。简单地说,他的思想是对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主义和阿尔贝·加缪的荒谬主义的调和和发展。在《局外人》这部著作中,他列举了文学作品中的和现实中的局外人,分析荒谬如何产生,以及主人公如何反应。没错,他们是在反抗,但是始终是个人的反抗。作者也仅仅关注为反抗而作的反抗,至于反抗的客观作用和效果,也就是什么改造社会、影响他人,他毫无兴趣。所以他不愿意成为愤怒的青年。

书中所引用的,除了加缪的《局外人》和萨特的《恶心》,还有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荒原狼》、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永别了·武器》、菲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和T·E·劳伦斯(T. E. Lawrence)的人生际遇,等等,这些人物都是局外人。而威尔逊本人,也是局外人。

由于家境贫困,威尔逊不得不在16岁辍学打工。但是对书籍的热爱并没有因为工作而减弱分毫,他像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一样,一有空便钻到大英图书馆的书堆里。1954年圣诞节,当时23岁的青年,孤独地窝在斗室中反思:没有钱、没有学历、没有专长、没有稳定的工作,博览群书是唯一的快乐和过人之处。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活在书里的局外人。那么,既然书中也有很多引起共鸣的局外人,何不将他们集合在一起?《局外人》的构思就是这样形成的。

这个世界上,文学学士千千万万,自诩博览群书者更不计其数,然而未受过系统训练的威尔逊却以独特的角度和精辟的分析,以及博闻强记的能力,写出一部佳作。这说明什么?文学和艺术是依靠天赋的,成为局外人也是如此。当突然发现世界十分荒谬,叫你感到恶心……恭喜你,你成为局外人,也是时候阅读《局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