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7日

蜡像传奇

  

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雅各宾派逐步取得权力,实行恐怖统治。恐怖统治之所以恐怖,不但有大批贵族被送上断头台,就连跟贵族有一丝一毫联系的平民也不能幸免。当玛丽·格罗索尔茨(Marie Grosholtz)的头发已经剃掉,断头台的绳索已经拉紧,这个年轻女子大概不会再对自己的命运抱任何幻想了吧。她仅仅是给国王路易十六的妹妹伊丽莎白上过课,教她如何制作蜡像而已。

玛丽的母亲是瑞士医生、蜡像家菲利普·库尔图斯(Philippe Curtius)的管家。他那座位于巴黎的宅第陈列着当时大部分名人的蜡像。玛丽自小对蜡像发生浓厚兴趣,库尔图斯亦发现她的天赋,欣然传授技法,并且将所有作品和藏品遗赠给她。

玛丽确实不负所望,青出于蓝,很快得到巴黎名流的认可,二十出头便成为凡尔赛宫的宾客。只是命运弄人,如今主人和宾客一起沦为阶下囚,等到死神降临。

然而,在最后关头,玛丽却突然获得赦免。经历过这样一次死而复生的历程,她的人生观也完成一次痛苦的锻造,反映在作品上,更臻完美。后来的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如此。

玛丽也许来不及高兴,因为革命政府给她一个残酷的任务:为被处死的名人制作死亡面具,包括她的学生、一直对她很好的伊丽莎白。

死亡面具,是用石膏或者蜡将遗容保存下来的塑像,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死亡面具有其特别的意义。它是对死者的一种纪念,也时刻提醒生者,死亡无可避免,必须珍惜活着的时光。只是,我始终无法接受这种纪念方式,尤其在看到约翰·济慈的死亡面具之后。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马拉和罗伯斯庇尔也紧随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之后上了断头台。玛丽为杀人如麻的刽子手制作死亡面具,完成最后的任务,得到解脱。

其后,玛丽嫁给土木工程师弗朗索瓦·杜莎(François Tussaud),从此,她的社交名片变成杜莎夫人(Madame Tussaud)。

杜莎夫人在1802年应邀到英国参观,不料遭逢拿破仑战争,英法交战,英吉利海峡无法通行,被迫羁留英国。在英国友人的支持下,杜莎夫人在伦敦的贝克街(也就是著名的虚构人物、大侦探福尔摩斯所居住的街道)开办了第一间蜡像馆。发展至今天,杜莎夫人蜡像馆在全球共有二十多个展馆。

蜡像馆展览的是真人蜡像,这当然比死亡面具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