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

乡村

  

1910年,伊凡·布宁(Ivan Bunin)的代表作之一,长篇小说(你可以称之为较短的长篇小说或者较长的中篇小说)《乡村》出版。作者虽然将舞台设置在自己的故乡,但是小说人物却多次明示或暗示:这乡村是俄罗斯的缩影;整个俄罗斯就是放大版的乡村。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对彼得·斯托雷平主导的土地改革的回应。土地改革是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的产物,旨在缓和国内激化的矛盾。布宁身兼二职,既是小说家,又是专栏记者,在深入某个乡村进行调查之后,交出一份详细的、深刻的、有时代意义的报道。就如同所有现实主义小说一样,布宁的《乡村》也比世界上任何一份报刊的任何一篇报道都要真实得多,修辞自然也优秀得多。俄国经历过两次重大的农村改革(第一次是1861年废除农奴制),理论上,农民应该更加自由、更加富有。然而,实际上情况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布宁把真相赤裸裸地展示出来:农村(俄国)的丑陋、破败、荒凉,农民(俄国人)的懒惰、粗暴、自私,没有因为改革而有丝毫改善。

以上是《乡村》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小说一推出,全国欢呼。其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同志赞扬得最为热烈。他称布宁为“当代最伟大的文体家”,“迄今尚未有人这样深刻地、这样具有历史意义地描写农村”。两人因此成为好友。只是,这两位作家的友谊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大打折扣。他们各为其主:布宁加入白军,高尔基支持红军。最后白军战败,布宁流亡法国,而高尔基则成为苏联文学旗手。此乃后话。

至于《乡村》的文学和艺术意义……不才也以现实主义的客观态度指出,它拥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枯燥乏味;也拥有俄国文学的色调:阴暗冷峻。任何有品味的读者要读完这样一部小说都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忍耐力。不过,如果你的目的是了解俄罗斯的农村历史,那就不应该有任何怨言。文学再糟糕,也比历史生动有趣。只要有足够的联想能力,你还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想到伊凡·屠格涅夫(如《猎人手记》)和古斯塔夫·库尔贝(如《鲑鱼》)。

当然,如果把标准提高,而不是历史书和新闻稿的那个层次,你会为布宁感到万分惋惜。布宁原本是诗人,崇拜拜伦勋爵,翻译过拜伦的诗剧《曼弗雷德》和《该隐》,也善于细腻的抒情和细致的描写。只可惜,因为感染爱国主义加斯拉夫主义的俄罗斯流行病毒,他开始用现实主义乃至自然主义风格创作小说。《乡村》是他的第一次长篇小说尝试,也是写作生涯的分水岭。小说的冗繁湮灭诗歌的神采,小说的成功扼杀诗歌的想象。小说为他戴上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而缪斯却在赫利孔山上摇头叹息。

唉,我们很想知道,如果布宁知道他的小说没有唤醒俄国人,知道一百年之后的俄国依然是农村,一百年之后的俄国佬依然酗酒和拥戴独裁者,他会后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