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9日

读书向导

  

请留意以下三个数字:

1、根据谷歌2010年的统计,地球上的人类一共出版过129864880种书籍。

2、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估算,2010年至2022年平均每年全球出版新书大约有264万种。

3、根据联合国2019年发布的资料,目前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3.3岁。

 

我们把第1和第2组数字加起来,总数达156264880之多。这说明什么?一个人如果每年读100本书(很少人做得到),并且从20岁读到70岁,他最多也只能读5000本。这个数字仅仅是一年出版数的1/528,是书籍总数的1/31253

在如此悬殊的对比面前,人们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很多人会拾起庄周的风凉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有限追随无限,危险啊)

这的确是很好的不求知、不读书的理由。我是不会反驳的,因为我没时间。

弗兰克·扎帕(这位全能音乐人只活了52岁)曾经感慨:“So many books, so little time。”(太多书籍,太少时间)

珍惜光阴,有人不读书,而我却要尽可能读最多的书、最好的书。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一个人应该如何去选择呢?尤其是经验不足的人。我想,最好的向导是时间。有如大浪淘沙,汰弱留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品、经典中的经典。不过,这位向导有个缺点,就是对当代的著作保持沉默。要想在每年200多万种新书中淘金,我们只能听取另一位向导的意见——专业书评。《纽约时报书评》是当中的佼佼者。

《纽约时报书评》在1896年创刊,是左胶传媒《纽约时报》旗下的副刊,逢周日发行。每个星期,编辑都要从大约1000本新书中精选其中的2030本,推荐给读者。而每年年底,他们又会推出“百大”书单。这份书单相当有分量,可说是精华中的精华。

《纽约时报书评》的编辑都是美国最出色的文学批评家,书评的水准,读者不用怀疑。读者也不用担心操守问题,他们绝对不会像某些地区的荐书人员(他们没资格称批评家)那样,出卖良心和尊严,收取好处,为作者和出版商写“软文”。

尽管如此,文学批评家的缺陷还是很明显的。超越时代的批评家毕竟属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批评家都难免有时代局限,都不由自主地受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影响。我们不会忘记,优秀如杰克·伦敦、欧内斯特·海明威等作家,也惨遭奚落;同时,一大堆毫无艺术价值、只会讨好卖乖的读物却被捧到天上。所以,窃以为,最保守的做法也是最安全的做法:读经典。

伊塔诺·卡尔维诺在其文学批评集《为什么读经典》中归纳了十四个读经典著作的理由。而我,只有一个理由:在有限的生命中,触及永恒。且一点危险都没有。

 


2024年2月27日

弦乐柔板——可能是世上最悲伤的乐曲

  

2004年,BBC 电台举办了一次名为“有史以来最悲伤的古典乐曲”的听众评选活动。结果,萨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的《弦乐柔板》(Adagio for Strings)得到最多选票,超过了亨利·珀塞尔的《狄多的挽歌》、古斯塔夫·马勒的《第5交响曲·第4乐章》以及莱索·塞莱什那首据称令很多人自杀的《忧郁的星期天》。

英国民众依然历历在目,当年 BBC 报道戴安娜王妃的死讯之后,接着播放这首乐曲。通过大气电波,堆积的哀愁,遮蔽了大西洋东北部的晴空。

叼着玉米芯烟斗的得克萨斯老牛仔、挨着鹤嘴锄休憩的蒙特卡洛老园丁、敲响初秋晨钟的奈良老和尚,当然也不会忘记,这首乐曲曾经和他们一起哀悼过富兰克林·罗斯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约翰·肯尼迪、格蕾丝王妃、昭和天皇……尽管作曲家本人对此感到无奈,“这首乐曲不是为葬礼而作的。”他说。

死亡令人悲伤,然而,死亡不是悲伤的全部。

 

1936年,美国作曲家萨缪尔·巴伯创作了一部《弦乐四重奏》,共有三个乐章。其后,这个时年仅26岁的青年才俊在意大利作曲家吉安·梅诺蒂的建议下,把第二乐章抽出来,单独改编成《弦乐柔板》,并通过这位好友的关系,寄给享誉全球的意大利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当时托斯卡尼尼正在纽约草创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不料,乐谱被退回,并没有附带一字一句。这对一名初出茅庐的作曲家来说,不啻一次令人沮丧的打击,从某个角度看,还是一种羞辱。

20世纪上半叶,古典音乐界被阿诺德·勋伯格和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主义音乐家所垄断。巴伯却始终与主流保持距离,坚持发端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风格。这有点像文学界的约翰·高尔斯华绥,始终用古典叙事方式对抗现代主义者的责难。但是,音乐毕竟不同于文学。文学作品可以直接交给读者评判,而音乐作品呢,如果不通过乐团和演奏者充当媒介,就很难让一般民众了解。所以,巴伯才急于得到名人的提携。

难道连托斯卡尼尼这样的天才也可能看走眼?难道连托斯卡尼尼这样的天才在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时候,也挣脱不了时代的束缚?非也,这位指挥家素来以行为古怪、作风专横、脾气暴躁而闻名,被朋友们私底下称作“拿破仑”。他对待比自己年少43岁的巴伯,充其量只是冷淡罢了,绝对不是轻视。这倒是十分符合他的性情的。后来梅诺蒂跟他提及这件事的时候,他表示,之所以退回乐谱是因为已经将它复印到脑中,不再需要原稿。

193811月,托斯卡尼尼在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指挥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当着现场观众和通过电台广播收听的听众,完美地演绎了《弦乐柔板》。当即掌声如雷,翌日好评如潮。这意味着,乐曲及其作者,一夜成名。

一开始,小提琴以压抑的音调缓缓奏出主题。只有一个主题。仿佛一条悲伤的河流,从源头流出。随后,大提琴以更尖锐的音调加以推动。把它推向大海。在展开部,遇到海上的风暴,巨浪将悲伤掀到最高点。就在这里,音乐戛然而止……时间凝固了,停留在透纳和北斋放下画笔的一瞬间。然而又似乎隐含着感情宣泄之后连言语都没有的虚空和眼泪流尽之后连呼吸都失去的死寂。一会儿,又或者一百年,音乐重新响起,像开头一样缓慢,却没有开头的压抑,甚至可以说是平静。乐曲就在平静中结束。

巴伯后来有很多雄心勃勃的大部头作品,可惜它们的艺术价值都无法超过这首精练的《弦乐柔板》。我们不知道,当时年纪轻轻的作曲家在什么背景下谱出如此洞穿灵魂的悲伤。也许如威廉·布莱克所说的“在一粒沙子里看到天堂”,他抓住一粒情感的星沙,然后,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灵感或是超自然力量令它爆发,放大数百万倍、数千万倍,到达激情的极限、美的极致。

 

巴伯说:“这首乐曲不是为葬礼而作的。”可是,每次聆听,我都听到死亡的声音。我听到西班牙阶梯的脚步,听到拉斯佩齐亚湾的狂涛,听到迈索隆吉翁的暴雨。我听到瓦兹河畔的麦田上响起绝望的枪声。我听到阿尔萨斯旅馆里发出的慨叹:“这墙纸太糟糕了,我和它之间,有一个必须走。”同时,我感到时间飞快地流逝,生命一步一步地走向坟墓。我又一次站在舞台上指手画脚,向着空无一人的观众席高喊: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行走的影子、喧哗与骚动……

不,我不会问丧钟为谁而鸣,也不会问这首乐曲为谁而作,因为我早已知道答案。它不是为葬礼而作的。它为生命而作,它为艺术而作。它,为我而作。

 

youtube: Gustavo Dudamel, Wiener Philharmoniker - Adagio for Strings

2024年2月25日

Top 10 Greatest Songs About Cats of All Time

 

前言

 

只要歌词、歌名与猫有关,即使仅仅有猫字而无猫义,也是我们“十大英文猫歌”的候选对象。当然,关联度会影响评分。

以下为评分准则:

 

关联度:30%

评委意见:60%

社会反响:5%

歌手长相:5%

 

 

10. Harry Chapin - Cat's in the Cradle, 1974

Harry Chapin 1974年单曲 Cat's in the Cradle 最高登上美国榜榜首。Ugly Kid Joe 1993年翻唱版也登上美国榜第6位和英国榜第7位。

歌曲关于父子之间令人悲哀的隔阂。

“And the cat's in the cradle and the silver spoon / Little boy blue and the man in the moon”

儿子有点忧郁,父亲仿佛远在月球,为了维持富裕的家……父亲老了,儿子也为了赚钱,没时间探望。

“摇篮中的猫”是一种游戏(翻花绳),也是童年的象征。与猫无关,却因猫而可爱,这能减一分伤感吧。

 

 

9. Janet Jackson – Black Cat, 1990

Janet Jackson 1990年单曲 Black Cat 最高登上美国榜榜首和英国榜第15位。

这是一首反毒歌曲。叙事者将瘾君子男友比喻成黑猫,

Black cat, nine lives / Short days, long nights / Livin' on the edge / Not afraid to die

然后警告:你以为自己有九条命吗?不,你不是猫,最好浪子回头,否则晚矣。

“我”爱男友多于猫,本人则是爱猫多于任何人。所以,即便知道“猫有九命”是迷信说法,还是希望成真。

 

 

8. Elton John - Honky Cat, 1972

Elton John 1972年单曲 Honky Cat 最高登上美国榜第8位和英国榜第31位。

They said, get back, honky cat / Better get back to the woods

Honky cat”指美国南方乡下小伙子。这小子不顾朋友规劝,毅然留在大城市闯荡,因为爱(“Until I saw your city lights, honey”)。

我们可以不要比喻,让猫是猫。“Get back, honky cat”之声由窗而入,是野性的呼唤,一定令你和你的家猫忐忑不安。但一刻过后,猫又依偎着你睡觉。跟歌中小子一样,你的猫决定留下来。

 

 

7. Spin Doctors - Cleopatra's Cat, 1994

Spin Doctors 1994年单曲 Cleopatra's Cat 最高登上英国榜第29位和美国榜第84位。

Cleopatra's favorite cat / Got his hands on Caesar's spats

纽约摇滚乐队 Spin Doctors 讲授一堂历史课。让我们知道,克娄巴特拉、凯撒、安东尼、布鲁图这些显耀一时的大人物,在猫眼中微不足道。

历史并无记载埃及女王的猫。但是我们知道,猫像神一样受古埃及人崇拜。由此推断,女王身边必定有猫,而且不止一只。

 

 

6. The Kinks - Phenomenal Cat, 1968

The Kinks 的歌曲 Phenomenal Cat 收录在1968年专辑 The Kinks Are the Village Green Preservation Society 之中。

以“a long, long time ago”开头,这首歌讲述一个老少咸宜的童话故事。一只非凡猫坐在树上什么都不干。“He just lived to eat”。为什么?他解释说,他曾经周游列国,悟出生命的秘密。“So he gave up his diet and sat in a tree”。

绝对正确。猫的每个行为都是最高智慧的发挥,都值得人类学习,包括什么都不干。

 

 

5. Adam Ant - Puss 'n Boots, 1983

Adam Ant 1983年单曲 Puss 'n Boots 最高登上英国榜第5位。

热爱历史和文学的歌手这次借用格林童话(穿靴子的猫),讲述一个与之无关的现代童话。

Pussycat's going to London / Looking for love and for fame”。

美丽而聪明的、穿着靴子的猫女郎,是否另有所指?不必有福尔摩斯的能力,我们从“It's bound to end in tears”、“The royalty made her an offer”可推断,这首歌极有可能是写给戴安娜王妃的。世纪婚礼的焰火还未消散,敏感的歌手就已经看到一个不安的未来。

 

 

4. Tom Jones - What's New Pussycat?, 1965

Tom Jones 1965年单曲 What's New Pussycat? 最高登上英国榜第11位和美国榜第3位。作为同名电影的主题歌,它获奥斯卡提名。

Pussycat, pussycat / I've got flowers and lots of hours to spend with you

显而易见,歌曲把恋人比喻为“pussycat”。但是在歌手发自肺腑且中气十足的表白中,我们更愿意“倒喻为本”,以此抒发对自家爱猫的爱意:“Pussycat, pussycat, I love you, yes, I do”。而且,猫咪都很喜欢听。

 

 

3. Elaine Paige – Memory, 1981

Elaine Paige 1981年单曲 Memory 最高登上英国榜第6位,1998年她重新录制的版本也登上英国榜第36位。

Andrew Lloyd Webber 音乐剧 Cats 脍炙人口,当中 Memory 更超越舞台,成为闪耀乐坛的一首永恒金曲。

Memory, all alone in the moonlight / I can dream of the old days / Life was beautiful then

Elaine Paige 饰演的 Grizabella 年老色衰,为同伴所排斥,每夜在月下追忆魅力四射的往昔。这种哀苦超越物种,停歇在多少深宵的窗幔上呢?

还好,结局令人宽慰。

 

 

2. Stray Cats - Stray Cat Strut, 1981

Stray Cats 1981年单曲 Stray Cat Strut 最高登上英国榜第11位和美国榜第3位。

Black and orange stray cat sittin' on a fence / Ain't got enough dough to pay the rent / I'm flat broke but I don't care / I strut right by with my tail in the air

成名前乐队三人在伦敦街头流离,发现都市的流浪猫永远竖起尾巴,永远骄傲。他们以流浪猫自况,表示不管多么艰辛,仍然坚持自我。

“我们也是这样。”两个评委罕有地惺惺相惜起来……

顺便一提,Brian Setzer 的吉他独奏相当精彩。

 

 

 

1. Queen - All Dead, All Dead, 1977

Queen All Dead, All Dead 收录在1977年专辑 News of the World 之中。

Brian May 创作、主唱、钢琴伴奏,献给陪伴他成长的爱猫。如今她已离去……同样爱猫的 Freddie Mercury 也很喜欢这首歌,录制了一个作为主唱的版本(Hybrid Version),这个版本直到2017年才公开,还有一个可爱的动画MV

All dead, all dead / All the dreams we had / And I wonder why I still live on”

But, please, you must forgive me / I am old but still a child

她走了,我还活着。我长大了、变老了,但还是那个小孩,爱你的心不变……

发自深深处的感情催人泪下。我想起所有离去的猫。我好想他们啊!

 

 spotify: Top 10 Greatest Songs About Cats of All Time

 

荣誉提名:

 

The Lovin' Spoonful - Nashville Cats, 1966

 

Arabesque - City Cats, 1979

 

Squeeze - Cool for Cats, 1979

 

David Bowie - Cat People (Putting Out Fire), 1982

 

The Cure - The Lovecats, 1983

 

Queen - Cool Cat, 1982

 

Cyndi Lauper - Like a Cat, 1989

 

Primus - Tommy the Cat, 1991

 

Deee-Lite - Pussycat Meow, 1992

 

Ayreon - Temple of the Cat, 2000


2024年2月24日

一杯狗毛

  

但凡酒鬼——不对,根据左翼精英所颁布的“政治正确”原则,我们应该称之为“过分爱好并过量饮用酒精饮品之人士”——都尝过宿醉的滋味。所谓宿醉,即在大醉之后的第二天,身体出现头痛、晕眩、呕吐、胸闷、口渴、过敏、疲劳等症状。除此之外,少数人(仅限于有思想的人)还会出现精神上的症状,例如精神萎靡、自我嫌弃等,作家金斯利·艾米斯称之为“形而上的宿醉”。鄙人也深有体会。

宿醉产生的原因,生物学家指出,是因为人体的肝细胞未能将酒精代谢后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如乙醛)完全清除……

呃,为了不损害这篇随笔的趣味性,枯燥乏味的内容还是留给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去写吧。当然,有些人认为科学很有趣味,正如有些人认为榴梿是香的一样。这不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而是“鸡腿鸡肋各有所爱”。可别误会,我不是说科学是鸡肋,只是就趣味性而言,它的确食之无味。伟大如伊萨克·牛顿爵士,他的科学著作也难免令人昏昏欲睡。但是,他与莱布尼茨的笔战却像骑士传奇一样引人入胜。另一位科学界的大人物伽利略·伽利莱,无论他如何笔饱墨酣、洋洋洒洒地论证“地动说”,都不及在法庭上嘀咕一句“但它确实在动”更有说服力。所以,为了趣味性,我们不谈科学;为了趣味性,我们姑且谈谈有趣的伪科学。

自古以来,人类发明了很多治疗宿醉的土方,比较常见的有牛奶、绿茶、番茄、蜂蜜兑生姜汁等。要数最有效的,狗毛(hair of the dog)当之无愧。

“狗毛”这个奇怪的名称来自另一个土方。这个土方不是治疗宿醉,而是狂犬病。话说,苏格兰乡下流传这样一个方子:若不幸被恶犬咬一口,不必慌张,只要在那条狗的身上取少量狗毛,敷到伤口上,就不会有狂犬病的危险。19世纪的学者E·科布姆·布鲁尔用这个苏格兰土方作类比,推荐读者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对付宿醉。也就是说,再喝一杯酒,立即神清气爽。从此,人们把这杯酒称作狗毛。

有趣的是,世界各地的酒鬼,不,是“过分爱好并过量饮用酒精饮品之人士”,都自行获得与狗毛相同的经验。欧洲自不待言,远在亚洲,中国有“回魂酒”,日本也有“迎え酒”(迎头酒)。至于狗毛为什么有效,则属于很没趣味的科学范畴,在此亦不作细述。

在结束本文之前鄙人有责任提醒读者:狗毛虽然有效,却同时是有害的。以鄙人之经验,对付宿醉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喝醉。

 



2024年2月22日

不一样的蛋

  

1

复活节彩蛋是一种蛋雕工艺。所谓蛋雕,就是在蛋的蛋壳上雕刻、绘画彩色图案。至于采用什么蛋,则无特别规定。最常见的蛋雕自然是最常见的鸡蛋和鸭蛋了。

蛋雕比复活节的历史要悠久得多。考古学家已经在非洲发现60000年前的鸵鸟蛋雕,它似乎是为祭祀仪式而制作的。对远古人类的绘画技能,虽然我们不抱任何期望,但无论如何它也比现代那些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在邻居墙壁上的涂鸦好看得多。

自从有复活节之后,基督徒便用蛋雕来纪念耶稣基督的复活。其理由,是他们觉得蛋有二次出生的寓意:(蛋)离开母体,为第一次;(雏鸟)破蛋而出,为第二次。

除了真正的蛋,现代的复活节彩蛋也有用巧克力和糖果制成的。这是母鸡、母鸭、环保分子和素食主义者的福音。

 

2

世界上第一个巧克力蛋是由英国巧克力工厂J·S·弗莱在1873年诞下的。J·S·弗莱也是巧克力棒的发明者。这家企业一度是英国最大的巧克力生产厂家(当时的英国第一,亦即世界第一)。可是好景不长,到了20世纪初,在经营状况大不如前的情况下,它被吉百利收购。

吉百利在1905年推出牛奶巧克力棒,一举成为巧克力界的大佬。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大佬,只是,头上突然多了一个大大佬。吉百利在2010年被超级企业卡夫食品收购,当时是轰动财经界的大新闻。

来自美国的卡夫食品一接手便把吉百利旗下的那些盈利水平低的子公司砍掉。于是,这个创立二百多年的品牌,J·S·弗莱,正式成为美国人完全不感兴趣的东西——历史。

 

3

1974年,意大利巧克力工厂费列罗推出一款很特别的产品:健达出奇蛋。乍看之下,它跟一般的巧克力蛋没有什么分别。然而它的秘密就藏在牛奶巧克力“蛋壳”之内——每个健达出奇蛋,都含有一件小巧、精致的玩具。

我们常常赞赏多功能的发明。比如带橡皮头的铅笔、办公多功能一体机、智能手机等等。健达出奇蛋将甜食和玩具合而为一,一举击中儿童的笑穴。只不过,乐极偶尔生悲。偶尔有小孩因为吞食玩具而死亡。费列罗无可避免地不时去法庭报到。其实,包装上已经印有非常醒目的警告字样,懵懂的家长应该负第一责任,愚蠢的小孩负第二责任。

健达出奇蛋的玩具多种多样,甚少重复。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每次打开都是一个“surprise”。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新奇、刺激、好玩的玩具喧宾夺主。据说有不少小孩为了收集健达出奇蛋的玩具,把自己吃成一个小胖子,也顺带令父母变成大胖子。真是一个 big surprise

 




2024年2月21日

买办今昔

  

曾几何时,汉奸、洋奴、买办,三者并列,皆为极端爱国的中国人所唾骂和批斗。极端的毛泽东在《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中就这么指出:“买办资产阶级始终是帝国主义的走狗,革命的对象。”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狂地吹,买办的形象和地位悄悄发生变化。它不但不再被痛恨,反而成为极端爱国的中国人削尖脑袋往里钻的阶级。当然,如同地主、资本家一样,买办需要换个名字。比如说,鄙人在大学里就接受过买办训练,即“外贸”。

很多人不知道,买办其实是外来语,来自葡萄牙文“comprador”,意为“采购员”。

话说在16世纪,葡萄牙商船抵达由朱氏统治的大明国,停泊澳门。他们只是想做生意,而不是中国历史教科书所称的“侵略”。从中国购入茶叶和丝绸,运回欧洲出售,当时是一条能够迅速致富的商路。然而,由于语言不通,又缺乏人脉关系,加上官府处处设防,葡萄牙人寸步难行。还好,有精明兼胆大的中国商人愿意为其包办一切采购业务。于是,最早的 comprador 诞生了。

这个单词,当时音译为“康白度”或“江摆渡”。到大清国,才有借用“买办”一词作其意译之名。买办原是明朝的一个官职,负责为衙门采购物资。

清末,即所谓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候,“买办阶级”空前壮大,连替洋商行、洋公司、洋银行打工的华人管理人员,都被称为买办。

虽然买办的人数多了,但是素质和姿态一点也没有被掺兑变坏。要想成为买办,除了精通至少一门外国语言,还要学会一定的西洋礼仪。最低要求,在洋老板的晚宴上,要管好嘴巴,做到“三不能”,即不能狼吞虎咽,不能大声叫嚷,不能随地吐痰。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都难以做到,当时买办居然做到了,又怎能不招致同胞的痛恨呢?

积累的痛恨在1949年之后爆发,没有来得及把妻妾子女送到欧美、把财产转到瑞士银行的买办——老毛没有食言——成为被革命的对象。今日的买办,不,今日与外国人做生意的爱国商人,一定要谨记这个历史教训哦。

 



2024年2月20日

护封与腰封

  

护封,就是包在图书外面的纸,一般印着书名和图案,有保护和装饰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它只与精装书同行。

过去,(欧洲的)出版商只对图书进行简单的装订,不负责装帧。装帧由购书者自行处理。当然,大多数爱书之人都愿意花心思在装帧上。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懒惰的人任由裸露的书页随意堆放。萨缪尔·约翰逊就属于这一类,随意到他的朋友都看不下去。这一类懒惰的人,自然希望出版商不要懒惰,连同装帧工作一起负责到底。正所谓有需求就有供给。从18世纪末开始,一些出版商开始发行装帧好的图书。他们选用硬纸板、皮革、布料等作封面,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精装书。

精装书的售价自然比无装帧书的高得多。为了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封面被弄脏,出版商或书商会为图书套上一个护封。护封实际上是防尘套(护封的英文是“dust jacket”)。当护封完成它的使命——也就是说,图书平安抵达购书者的书房后——就会被无情地丢弃。

直到19世纪末,随着印刷技术的改进,一些出版商开始在护封上落墨,印上精美的图案。于是,在购书者中分裂出一批连同护封一起收藏的人。这类人有福了(如果他们活到今天的话)。以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年首版为例,在今日的旧书市场,带护封且品相很好的,拍卖价可在10万美元以上。如果没有护封,那对不起了,最多只能卖几千美元。差距实在太悬殊了。所以在此奉劝各位读者——对,本文的读者,我猜想你一定是爱书之人——为了80年之后的你和你的财产继承人的利益,千万不要扔掉护封。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腰封之上……不,不要,请等一等,我知道你一看见“腰封”这两个字就想砸电脑、摔手机,但是请息怒,请耐心把本文读完,快了,剩下两段而已……

腰封是一条缠绕着图书的纸带,源于日本(日文是“帯紙”)。日本出版商在腰封上展示书中最精警的句子,加上精心设计,无论文字还是图案,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腰封也是藏书家收藏的对象。

1990年代中期开始,腰封为中国出版商所效颦,不管精装书还是平装书,都有一条令人沮丧的腰封。之所以变得声名狼藉,不是因为泛滥成灾,而是中国文化界恶俗的风气所造成的。腰封不幸地成为同行互相吹捧、大放厥词的留言板。大吹大放到什么程度?打个比方说,你打开一盒声称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巧克力”,如果尝过后觉得不好吃,你最多会皱皱眉头。但是,你尝到的不是不好吃,而是不能吃,它不是巧克力,而是泥巴……你明白了吧。对这一类的腰封,当然要第一时间弃如敝屣。

 



2024年2月18日

撩起面纱

 

W·萨默塞特·毛姆(W. Somerset Maugham)在192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面纱》,原名是 The Painted Veil,直译应该为“彩绘面纱”。它取自珀西·比希·雪莱的十四行诗《不要撩起活人的彩绘面纱》:

不要撩起活人的彩绘面纱,他们称之为生活……

以纯粹个人的审美标准,《面纱》算不上一部上乘的文学作品。我始终有这样的感觉:这是毛姆一次雄心勃勃的试验,试验如何给教育小说适可而止地注入宗教成分,为日后的《刀锋》(1944年出版)打下基础。当然,以现实主义的角度,说教、讲道绝对不是坏事,尤其身处那个迷惘的年代——过去十年,发生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流感,然后是生产恢复、经济飞速增长。见过死神的人们,拼命抓紧眼前的浮华,纵欲享乐,实在无可厚非。毛姆通过文学创作救治精神世界,劝导人们降低肉欲,也是无可厚非的。从小说的销量以及三次搬上大银幕的情况可知,很多人受教。也许再过一百年,它仍然有教育意义。

(注意:以下内容涉及情节,即俗称的“剧透”)

毛姆又一次将舞台设置在殖民主义时代的远东地区。这对他来说可谓驾轻就熟,早期的短篇小说就常常带有浓厚的东方情调。不过,这次的情调有所不同。尽管以一次香艳的幽会作开锣戏,剧情却急速滑向黑暗的场面。身处香港的主人公姬蒂与殖民地官员查理·汤森德的偷情终究被丈夫沃尔特·费恩发现。这个智商很高、心理很阴暗的细菌学家决定报复,主动申请调职到中国内陆的霍乱疫区,并且要求妻子陪同前往。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经济上不得不依赖男人。在有妇之夫汤森德明确表示不会兑现床上承诺(离婚然后娶姬蒂)之后,姬蒂只得跟随丈夫“赴死”。

然而,沃尔特的阴谋并没有得逞。在疫区,姬蒂找到自我救赎之路、展开探索性灵之旅。这个旅程可简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她被天主教修道院的法国修女救死扶伤的行为所感动,主动加入到她们的工作当中。第二,她发现自己怀孕了,新生命点燃内心深处莫名的火种。第三,丈夫感染疫病去世。回顾过去狂放而盲目的生活,她感到忏悔。返回香港后,她获得英国政府体恤的一份年金,决心重塑人生。

读到这里,读者好比已经跟主人公一起走过午夜的坟场,可能感到十分宽慰。可是,主人公却突然令人大失所望。或者说,毛姆没有满足读者的期望。他让姬蒂再一次跌入汤森德的虚情假意之中。这让人不禁想起哈姆莱特的慨叹:“软弱,你的名字是女人。”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不能说他有性别歧视,软弱、易受诱惑是人性的弱点。女人如此,男人亦如此。所以,别过分信赖自己的意志力,戒赌就应该砸烂赌具,戒毒就应该远离毒品。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幸的是,软弱过后,姬蒂悟出这个道理。她离开汤森德,回到英国,与年迈的父亲一起生活。

受宗教情怀影响和启发,我拈来异教禅宗两个互相攻讦的关键词:“顿悟”和“渐悟”。不管怎样,最关键的字眼是“悟”。“渐悟”的过程虽然纠结而缓慢,但是姬蒂,最终也拥有一个不算太差的结局。

 


2024年2月17日

试论伊索寓言的现实意义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乌鸦想起小学语文课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叫《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依样画葫芦自然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怎么会这样?就算填满小石子,瓶子里的水也没有升高到足以令乌鸦喝得着的高度。乌鸦非常气愤,决定把这则寓言的作者伊索告上法庭,索赔精神损失费100万元。

 

伊索是奴隶,哪里有钱赔偿?他赶忙跑去特兰西瓦尼亚的德拉库拉古堡找到正在度假的桔子——也就是本文作者——理论。

“这不是小弟的责任,”桔子辩解说,“文学作家根本没有文责。正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属于虚假宣传;夏尔·波德莱尔没有为《恶之花》可能影响花农的生意而致歉;乔纳森·斯威夫特那食用婴儿的建议并不是黑非洲食人族的‘主义’。伊索的乌鸦灵机一动想出一个毫无现实意义的方法,桔子的乌鸦灵机一动想出要向伊索索赔的主意,将来就算有香蕉、荔枝、人参的乌鸦吹什么鸟民族伟大复兴之类侮辱读者智商的牛皮,作者都无须负任何责任。况且,角色一旦被创造出来,作者只能是可怜的弗兰肯斯坦。”

“先生的辩才堪比狄摩西尼。先生……请容许我称呼你西特洛斯(Citrus),多么希腊化的名字,令人感到亲切。西特洛斯,你的乌鸦如今控告我,那就跨过了文学与现实的界线……”

(为了模仿古希腊文学作品,伊索与桔子的对话录到此为止,余下部分请视为散佚)

 

(我们直接跳到桔子与乌鸦的对话。记录者完全没有交待时间、地点,喜欢长篇累牍描写布景的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肯定会很生气)

“鸦弟,你不能控告伊索。”桔子一见乌鸦,立即开门见山。

“为什么?”乌鸦瞪着说话人,就像拉斯蒂涅瞪着伏脱冷(这句话会令巴尔扎克满意)。

“因为他没有任何过错(最多是没有使用‘非裔鸦’这个‘政治正确’的名称),错就错在操作不当。你看,你的小石子全是接近圆形和不规则形状的,这样,小石子与小石子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隙。你应该找方形的小石子,只要够聪明,一定可以不留空隙、整整齐齐地叠到瓶口。”

乌鸦从没听过如此精彩的言论,不由得泪流满面。“先生的辩才堪比狄摩西尼。先生……请容许我称呼你喜鹊氏(Citrus),多么鸟类化的名字,令人感到亲切……我立即撤诉吧。”

 

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想着想着,乌鸦一头撞到一个俄罗斯佬的身上。

“喂,你发鸡盲啊!”

“你才盲,我是鸦,不是鸡!”

经此一撞,他们成为朋友。

“朋友,喝杯酒,说说你的故事。”

“唉,说来话长……”

在半瓶伏特加的时间里,乌鸦把他的遭遇告诉了对方。

“你说,地球上有没有方形的石头?”

“方形,石头,或者,会有的。”

 

19846月,由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设计的电子游戏《俄罗斯方块》正式问世。

 

2024年2月16日

九号云

  

The moon is out and the stars are bright

And whatever comes it's gonna be alright

'Cause tonight you will be mine, up on cloud number nine

(月已呈现,繁星正闪耀

无论如何,一切会变好

因为今晚你属于我,在九号云之上)

 

这是 Bryan Adams(布莱恩·亚当斯)1998年的歌曲 Cloud Number Nine(九号云)的歌词。

当年我查了很多英汉词典都找不到“cloud number nine”的解释。根据语境推测,它似乎是指天上最高的云,比喻极度幸福的境界。

很幸运,这个推测是正确的。可是,当时我还有一个疑问——“九号云”会不会跟中国人那“九重天”的观念有关联?——却没有得到“yes”的答案。

 

古代中国人(食古不化的现代中国人恐怕也是)一般认为天按高度可分九层,谓九霄、九天、九重天是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觉得庐山瀑布仿佛从天的最高处直接倾泻下来,写下有关九天的最豪迈的诗句。

然而,在更早之前,中国人的九天可不是这样划分的。根据《吕氏春秋》所述,“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它非常明确地指出,天是一个二维平面,以“井”字划分为九大份,与地面的九州相对应。

后来(极有可能是从汉代开始的),中国人的天突然变成三维,并且有九重之多。这是否与印度的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有关系呢?佛教徒主张天有二十八重之多,这对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太多了,于是削减为九重。当然,我们也不轻视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开发能力。毕竟道教冗员过剩,需要建造九层高的大厦才能勉强住得下所有神仙。是佛还是道?今天已经无从稽考了。遵从“差不多”的传统,也不应该稽考。

既然天有了高度,自然不再跟一介平面的九州门当户对。于是,九泉出现了……啐,大吉利是!

 

前文已述,英语惯用语“cloud nine”或者“cloud number nine”,九号云,是比喻极度幸福的境界。如果与九重天无关,那么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惯用语非常“年轻”,1960年代才在美国被较多地使用。过去,人们一般只说“cloud seven”,七号云。七号云有古老的源头。根据《圣经》所示,天堂有七层。第七层,是天堂的最高处,也是幸福的极致。

“七”变成“九”,极有可能是看错或者写错。尤其是阿拉伯数字“7”和“9”,我想,不少人都有过搞错它们的经历。

当然,正所谓“独木不成林”。一个错误不可能传染给所有人,并且最终把“正品”也吞噬掉,简直匪夷所思。除非,它有强大的推动力。而这个强大的推动力,正是流行音乐。

1968年,美国乐队 The Temptations(诱惑)推出单曲 Cloud Nine。这首迷幻灵歌登上美国单曲榜第6位和英国单曲榜第15位,并使他们赢得格莱美最佳 R&B 组合奖。这首歌的流行,宣布这个错误的惯用语僭越成功。

其后,多个歌手和乐队锦上添花,包括 George Harrison(乔治·哈里森)1987年的专辑 Cloud Nine 和点题之作 Cloud 9。自然也少不了亚当斯的 Cloud Number Nine。后者在1999年有一个混音版单曲(Chicane mix)推出,登上英国单曲榜第6位。

 

youtube: Bryan Adams - Cloud Number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