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1日

买办今昔

  

曾几何时,汉奸、洋奴、买办,三者并列,皆为极端爱国的中国人所唾骂和批斗。极端的毛泽东在《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中就这么指出:“买办资产阶级始终是帝国主义的走狗,革命的对象。”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狂地吹,买办的形象和地位悄悄发生变化。它不但不再被痛恨,反而成为极端爱国的中国人削尖脑袋往里钻的阶级。当然,如同地主、资本家一样,买办需要换个名字。比如说,鄙人在大学里就接受过买办训练,即“外贸”。

很多人不知道,买办其实是外来语,来自葡萄牙文“comprador”,意为“采购员”。

话说在16世纪,葡萄牙商船抵达由朱氏统治的大明国,停泊澳门。他们只是想做生意,而不是中国历史教科书所称的“侵略”。从中国购入茶叶和丝绸,运回欧洲出售,当时是一条能够迅速致富的商路。然而,由于语言不通,又缺乏人脉关系,加上官府处处设防,葡萄牙人寸步难行。还好,有精明兼胆大的中国商人愿意为其包办一切采购业务。于是,最早的 comprador 诞生了。

这个单词,当时音译为“康白度”或“江摆渡”。到大清国,才有借用“买办”一词作其意译之名。买办原是明朝的一个官职,负责为衙门采购物资。

清末,即所谓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候,“买办阶级”空前壮大,连替洋商行、洋公司、洋银行打工的华人管理人员,都被称为买办。

虽然买办的人数多了,但是素质和姿态一点也没有被掺兑变坏。要想成为买办,除了精通至少一门外国语言,还要学会一定的西洋礼仪。最低要求,在洋老板的晚宴上,要管好嘴巴,做到“三不能”,即不能狼吞虎咽,不能大声叫嚷,不能随地吐痰。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都难以做到,当时买办居然做到了,又怎能不招致同胞的痛恨呢?

积累的痛恨在1949年之后爆发,没有来得及把妻妾子女送到欧美、把财产转到瑞士银行的买办——老毛没有食言——成为被革命的对象。今日的买办,不,今日与外国人做生意的爱国商人,一定要谨记这个历史教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