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8日

撩起面纱

 

W·萨默塞特·毛姆(W. Somerset Maugham)在192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面纱》,原名是 The Painted Veil,直译应该为“彩绘面纱”。它取自珀西·比希·雪莱的十四行诗《不要撩起活人的彩绘面纱》:

不要撩起活人的彩绘面纱,他们称之为生活……

以纯粹个人的审美标准,《面纱》算不上一部上乘的文学作品。我始终有这样的感觉:这是毛姆一次雄心勃勃的试验,试验如何给教育小说适可而止地注入宗教成分,为日后的《刀锋》(1944年出版)打下基础。当然,以现实主义的角度,说教、讲道绝对不是坏事,尤其身处那个迷惘的年代——过去十年,发生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流感,然后是生产恢复、经济飞速增长。见过死神的人们,拼命抓紧眼前的浮华,纵欲享乐,实在无可厚非。毛姆通过文学创作救治精神世界,劝导人们降低肉欲,也是无可厚非的。从小说的销量以及三次搬上大银幕的情况可知,很多人受教。也许再过一百年,它仍然有教育意义。

(注意:以下内容涉及情节,即俗称的“剧透”)

毛姆又一次将舞台设置在殖民主义时代的远东地区。这对他来说可谓驾轻就熟,早期的短篇小说就常常带有浓厚的东方情调。不过,这次的情调有所不同。尽管以一次香艳的幽会作开锣戏,剧情却急速滑向黑暗的场面。身处香港的主人公姬蒂与殖民地官员查理·汤森德的偷情终究被丈夫沃尔特·费恩发现。这个智商很高、心理很阴暗的细菌学家决定报复,主动申请调职到中国内陆的霍乱疫区,并且要求妻子陪同前往。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经济上不得不依赖男人。在有妇之夫汤森德明确表示不会兑现床上承诺(离婚然后娶姬蒂)之后,姬蒂只得跟随丈夫“赴死”。

然而,沃尔特的阴谋并没有得逞。在疫区,姬蒂找到自我救赎之路、展开探索性灵之旅。这个旅程可简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她被天主教修道院的法国修女救死扶伤的行为所感动,主动加入到她们的工作当中。第二,她发现自己怀孕了,新生命点燃内心深处莫名的火种。第三,丈夫感染疫病去世。回顾过去狂放而盲目的生活,她感到忏悔。返回香港后,她获得英国政府体恤的一份年金,决心重塑人生。

读到这里,读者好比已经跟主人公一起走过午夜的坟场,可能感到十分宽慰。可是,主人公却突然令人大失所望。或者说,毛姆没有满足读者的期望。他让姬蒂再一次跌入汤森德的虚情假意之中。这让人不禁想起哈姆莱特的慨叹:“软弱,你的名字是女人。”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不能说他有性别歧视,软弱、易受诱惑是人性的弱点。女人如此,男人亦如此。所以,别过分信赖自己的意志力,戒赌就应该砸烂赌具,戒毒就应该远离毒品。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幸的是,软弱过后,姬蒂悟出这个道理。她离开汤森德,回到英国,与年迈的父亲一起生活。

受宗教情怀影响和启发,我拈来异教禅宗两个互相攻讦的关键词:“顿悟”和“渐悟”。不管怎样,最关键的字眼是“悟”。“渐悟”的过程虽然纠结而缓慢,但是姬蒂,最终也拥有一个不算太差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