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

猎鹿帽

  

在伦敦的贝克街地铁站站台,你会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剪影,一个头戴猎鹿帽、叼着曲柄烟斗的侧面头像。不需要问人,你一定知道他就是歇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又有谁不知道呢?

讽刺的是,21世纪的人多数是通过电影、电视剧认识这位大侦探的,读过原著——亚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的小说——的人并不多。读过原著,你或许会对这个深入民心的形象产生疑问。

哪里不对劲了?不是烟斗,福尔摩斯跟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一样,嗜烟如命。问题出在猎鹿帽。就算你用福尔摩斯的放大镜加观察力搜遍原著的每一页每一行,你都找不出“猎鹿帽”(deerstalker)一词。

必须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福尔摩斯的打扮相当绅士。衬衫、领结、西装、礼服、礼帽、手杖,一丝不苟。但是到郊外进行侦查时,他会换上一套便服,即大家熟悉的带斗篷的花呢大衣。至于帽子,有时候是礼帽,有时候是毡帽,有时候是布帽。道尔似乎对帽子比较随意,令人不禁猜测,他对猎鹿帽并不熟悉。

猎鹿帽大约在1860年面世,顾名思义,是供男士们猎鹿及打猎时穿戴的。它在形状上最大的特点是,前后都有帽檐,而两边有帽耳。帽耳不使用时可以翻起绑在顶部(诞生于20世纪初的俄罗斯帽极有可能借鉴了这个设计。俄罗斯帽,又名苏联毛帽,在中国则叫雷锋帽)。

猎鹿一向是上流社会的消遣活动。猎鹿帽虽然逐渐走出这个圈子,但是始终未形成时尚,只为小众所钟爱。而让福尔摩斯戴上猎鹿帽的人,正是一个猎鹿帽的爱好者,插画家西德尼·帕吉特(Sidney Paget)。

帕吉特受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后到《海滨杂志》工作,1891年开始为连载的福尔摩斯探案故事绘画插图。在《博斯科姆比溪谷惨案》,他首次将原文福尔摩斯所戴的“紧身布帽”画成猎鹿帽。又在第二年的《银色马》,再次让福尔摩斯戴上猎鹿帽,尽管原文是“带帽耳的旅行帽”。

有趣的是,对帕吉特的插图,道尔没有表达过任何意见,既没有制止帕吉特继续“犯错”,又没有采纳它而在其后的故事让猎鹿帽成为道具。读者和同道则是很满意这身打扮,帕吉特之后的插画家也循常习故,电影、电视剧的导演也如是安排。

我是帽子爱好者,也是福尔摩斯拥趸,但是至今没有买过一顶猎鹿帽。市面上(包括网店)的猎鹿帽都给人“cosplay”的感觉,戴上总有“山寨”之感。我倒是有一顶英国制的格子纹布帽,很多年前在香港买的。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啊,这才是真正的福尔摩斯帽。

 




2024年3月29日

胡萝卜加大棒

  

从前,有一头非常懒惰的驴子,主人用尽一切办法都无法叫它挪动半步。某一天主人灵光一闪,将一个胡萝卜悬在一根棒子的末端,支到驴子的前方。驴子看见美食,且仅仅一步之遥,便迈出步子了。以驴子的脑袋当然不可能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它是吃不到那个胡萝卜的。

以上是在欧洲和北非流传了很多年的古老寓言。如同很多民间故事一样,这个寓言后来也产生很多变种。比方说,驴子有时候变成马,有时候又变成山羊。而它的主人则在年龄上变化多端。没关系,反正万变不离其宗。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始终是行之有效的。

逐渐地,胡萝卜加大棒成为惯用语,比喻一切利诱之计。直到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 的出现,它的意义才有所改变。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素有“铁血宰相”之称。除了勇武过人,他的谋略也举世无双。统一德意志之后,他知道光靠“铁和血”统治偌大帝国无法长治久安,于是祭出胡萝卜加大棒的法宝。一系列社会主义式政策旨在笼络民心,减弱社会反抗力量。只是,一些血性十足的臣民依然不买账。对任何反抗,俾斯麦马上换回武装,予以血腥镇压。这样,他的胡萝卜加大棒便有了新的解释。胡萝卜和大棒不再是一件工具的两个组件,而是各自成为不同的工具——胡萝卜作为奖励,而大棒作为惩罚。

今天,胡萝卜加大棒的使用范围可以更广,上至一个政权的政策,下至为人父母的教育方法。可惜,中国的家长们总是做不到奖惩并立、软硬兼施,不是只用大棒,就是只用胡萝卜。那样教育出来的小孩,也不会懂胡萝卜加大棒的。

不久前我在电视上看了一小段历史纪录片,看到中文字幕将“carrot and stick”翻译为“怀柔政策”。胡萝卜加大棒是否等于怀柔政策?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怀柔。

“怀柔”一词出自《诗经》的“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其中“怀”是指“招来”,“柔”是指“安抚”。后称统治者笼络其他族群为怀柔。可见,怀柔与胡萝卜加大棒还是有差别的。

 



2024年3月28日

掷石的诗人

  

我在小学的时候曾经被老师安排参加校运会铅球比赛,至于她为什么不选派一名胖子上场而非要选择虽然可爱却十分瘦弱的我不可,就不适宜作诛心之论了。

比赛当日,混在一班胖子当中,我想我是相当瞩目的。以至有个不那么胖的胖子径直走过来对我说:“小子,有你在我就不用排尾了。”

铅球不在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大纲上,很多参赛者都不掌握正确的姿势,徒有一身肥肉,却完全使不上力量。我则有不错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很快从两名在体校接受过训练的胖子身上学会正确的姿势。最后结果,我在二十多名参赛者中排名第七,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包括我自己。至于那个认为不会排尾的人,为人向来厚道的我完全没有扬眉吐气的想法,也就完全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了。

虽然有如此有趣的个人体验,但是当我读书读到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原来是掷石高手时,还是不免大吃一惊。据载,17881791年间,彭斯住在苏格兰邓弗里斯的艾利斯兰农场,闲来无事就与附近的农夫进行掷石比赛,并且战无不胜。要知道,彭斯的健康状况不太好,长期遭受风湿性心脏病折磨,1796年去世,年仅37岁。

尽管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有过掷石比赛的描述——包围特洛伊城的希腊士兵以掷石比赛保持士气——然而这毕竟是一部史诗,不是历史文献。掷石向来被视为苏格兰传统体育运动,源于中世纪(甚至更早)的苏格兰高地。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参与其中。若是节日的比赛,奖品还会十分丰富。掷得最远的胜出者,美食和美酒任其享用。我想,这或者就是那位嗜酒如命的大诗人参赛的动机吧。然后,他以过人的才智研究出最合适的投掷姿势,并以“四两拨千斤”的姿态爆冷门战胜一众强壮如牛的乡巴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后,苏格兰士兵把掷石运动带到各个战场。问题是,并非每个战场都有合适的石头。没有石头怎么办?不要紧,有炮弹。炮弹用金属制造(主要是铁),一般重16磅。铅球运动,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今天的男子铅球比赛也遵循这个传统,以16磅(合7.26公斤)的铅球为标准(女子比赛则用4公斤)。顺便一提,中文的“铅球”是误解,胖子选手推出去的实际上是“合金球”。

奖赏是成功的动力。如果当年校运会的冠军奖品是一瓶苏格兰威士忌,说不定我会夺冠呢。

 



2024年3月26日

跳蚤市场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把“跳蚤市场”错读成“跳虱市场”。至少我在童年时期就遇到过三个。俗语说“三人成虎”(哦,是“成虱”),那三人齐心合力推翻孔丘老人家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圣训”。无辜的我,被迫背负这个错误好几年。

事实上,蚤和虱是两种不同的昆虫(不同亚目),虽然都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身体上,吸血后都会留下一个奇痒无比的大包……啊,这么令人讨厌的东西我们还是不要多说,总之一旦发现它们,就要立即消灭,否则后患无穷。

纠正错误之后,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这些令人讨厌的东西,与跳蚤市场又有什么关系呢?众所周知,跳蚤市场是旧货交易场所,它一点都不令人讨厌,为什么又要取个令人讨厌的名称呢?这个,实在不好说……

千万别误会,一般庸人口中的“不好说”一般是指“不知道”,如果知道一点点,哪怕只是道听途说,或者从错漏百出的网络百科中搜来,他们也会滔滔不绝地吹个没完。而一般智者口中的“不好说”,纯粹是因为他们不想说……

我可不与一般庸人和一般智者一般见识。作为非一般××(作为谦虚的人,此处隐去二字),不才自然明白“讲真话成本最低”的道理。关于“跳蚤市场”之名的起源,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而且没有一种是有无可辩驳的证据支持的,所以真的不好说。不过,在众多说法之中,我还是可以说一说其中最有趣的一种。

故事发生在拿破仑三世统治期间(1852年至1870年)的法兰西,如同一般独裁者一般,他也有好大喜功的抱负(或毛病)。他想效法罗马帝国暴君尼禄,将都城焚毁后重建一座,幸好被一众大臣劝止,并提供一个更为低调的办法——强拆。贫民区自然首当其冲。那些无家可归和即将无家可归的居民,不得不将旧家具搬到克里尼昂古门前的空地叫卖,以便换成现金后迁移他地或过流浪生活。逐渐地,此地形成一个旧家具市场。贫民的旧家具大都比较破旧,加上卫生环境不佳,发现跳蚤并不稀奇。一些刻薄的人便戏称它为跳蚤市场。跳蚤市场这个有趣的名称比跳蚤跳得更远,很快就用来泛指一切旧货市场啦。

最后顺便提醒各位一句,有趣的东西一般都是不可信的。

 



2024年3月25日

旧书店街

  

在所有商品之中,书籍也许是最特殊的一种。之所以特殊,不在价格,而在品位。这也是旧书交易不同于旧货买卖的地方。绝不是跳蚤市场那般嘈杂、那般庸俗,它会静静地坐落在城市的一角,一条狭窄的老街,一间挨着一间的小书店。这里书香扑鼻,市井的铜臭不能侵其分毫。漫步其中,说不定还会听到邈远的留声机传来一段《绿袖子》。

旧书店街,从来不需要一个政府刻意“发展”,或者“打造”,或者“促进”。它自然而然地形成,就像伦敦的查令十字路(街)。

19世纪末开始,查令十字路便是旧书店的聚集处。这里最动人的故事,是美国作家海莲·汉芙(Helene Hanff )在20世纪中期成为查令十字路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顾客,并与书店经理弗兰克·多尔保持通信长达20年之久。只可惜,由于拮据,也有点害羞,汉芙来不及实现伦敦之行,使这段以书籍和书信为纽带的真挚感情,留下一个无法解开的细小的结。

多尔在1968年冬去世,汉芙在1970年出版《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在英国引起极大反响。1971年夏,应英国出版商之邀(包含赞助),她终于踏上朝圣之旅,瞻仰那个很遥远又很亲近的圣地。然而,书店已在半年前歇业,她看到的只是一个空壳。

 

书店被搬个精光,只有原本钉在墙上的书架被遗弃,脱落到地上,布满灰尘。二楼同样空空如也,还带几分阴森。窗户曾经贴有“Marks & Co.”字样,如今仍然残留一些破碎的痕迹……

我惦念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下楼梯的时候,我将手放在栎木扶手上,默默地对他说:

“怎么样,弗兰克?我终于来了。”

 

以上摘自汉芙这次伦敦及英国之旅的游记,《布卢姆斯贝里街的女公爵》。“怎么样,弗兰克?我终于来了。”这句话令人潸然泪下。

今天的查令十字路84号,是一家麦当劳餐厅。

 












汉芙所记录的凋零景象,不过是全世界旧书店街的缩影。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变得越来越不爱看书。连新书市场都在不断萎缩,旧书的生存空间就更加狭小了。目前,世界仅存的较具规模的旧书店街,都被迫迁移到地价和租金较低廉的郊区、小城和乡镇,以满足越来越少的旧书爱好者的需要,更重要的可能是,满足旧书店经营者的怀旧情怀。不过,在飓风下,仍然有一棵老树残存。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旧书店街,东京的神田町古书店街。

神田町古书店街在1880年代形成,当中很多店铺都有百年历史。在这里,你或者找不到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但是你有可能看到一位穿着和服、举止优雅的女士,或者一位穿着粗布西装、戴着旧礼帽的昭和老绅士,将一本岩波书店版的《心》抱在胸前,双眼噙着热泪。

这百多年来,神田町古书店街经历的风风雨雨实在难以细说。我觉得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在天灾人祸的摧残后屹立不倒,而是在金钱世界的诱惑下目不邪视。在世界上,没有几个地方的地价可以跟东京市中心相比。你可以向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意人建议,在寸土尺金的地方经营旧书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他们会捧腹大笑,笑你愚蠢,笑你疯癫,笑神田町古书店街的经营者偏执。生意人是看不到书籍的真实价值,以及与书籍为伴的快乐的。

不知道这棵老树还能挺拔多久。但愿将来我到东京朝圣的时候,不会像汉芙那样,看到一堆被遗弃的烂书架。

 


2024年3月23日

Top 10 Title Songs from Films

  

     谢谢捧场。这次我们带来“十大电影同名主题歌”。既然是主题歌,歌曲与电影的契合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加上社会反响、歌手长相和评委的品味,构成我们独特的评分准则。

 

10. The Temptations - My Girl, 1964

Song

Released: 1964.12

Charted: US#1; UK#2 (1991)

 

Film

Released: 1991.11

Box office: $121.5 million

 

Home Alone(中译“小鬼当家”)爆红后,童星 Macaulay Culkin 乘胜追拍 My Girl(中译“小鬼初恋”)。故事背景在七十年代初,用 The Temptations 名曲做片名和主题歌再贴切不过了。

 

 

9. Olivia Newton-John – Xanadu, 1980

Song

Released: 1980.6

Charted: US#8; UK#1

 

Film

Released: 1980.8

Box office: $23 million

 

Olivia Newton-John 主演的歌舞片Xanadu 遭遇滑铁卢,票房不如预期,影评更被无情鞭挞。不过片中歌曲却大受欢迎。除了这首同名主题歌外,Magic 是另一首榜首之作。

 

 

8. Irene Cara – Fame, 1980

Song

Released: 1980.5

Charted: US#4; UK#1

 

Film

Released: 1980.5

Box office: $42 million

 

Fame 是描写高校生活的青春歌舞片,出人意料地叫好叫座。女主角 Irene Cara 主唱的同名主题歌同样成功,勇夺三大电影奖(奥斯卡、金球和英国电影学院)的最佳原声歌曲奖。

 

 

7. Ray Parker Jr. – Ghostbusters, 1984

Song

Released: 1984.6

Charted: US#1; UK#2

 

Film

Released: 1984.6

Box office: $295.2 million

 

八十年代最成功的电影之一,超自然喜剧 Ghostbusters(中译捉鬼敢死队)掀起捉鬼热潮。同名主题歌虽然有版权纠纷,但无碍风行。遇到灵异事件?记住歌词“Who you gonna call”。

 

 

6. Debby Boone - You Light Up My Life, 1977

Song

Released: 1977.8

Charted: US#1; UK#48

 

Film

Released: 1977.8

Box office: $8.5 million

 

尽管票房惨淡,同名主题歌却赢得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原声歌曲奖,以及成为格莱美年度之歌。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歌曲演唱者是 Kvitka Cisyk,原声专辑则是Debby Boone

 

 

5. Diana Ross and Lionel Richie - Endless Love, 1981

Song

Released: 1981.6

Charted: US#1; UK#7

 

Film

Released: 1981.7

Box office: $32.4 million

 

走过青青珊瑚岛之后,Brooke Shields 再带来一场青春爱情风暴。没想到,为少女偶像量体裁衣的同名主题歌,却比电影走得更远,早已成为英文金曲、经典情歌。

 

 

4. Kenny Loggins – Footloose, 1984

Song

Released: 1984.1

Charted: US#1; UK#6

 

Film

Released: 1984.2

Box office: $80 million

 

又一部对流行文化有深远影响的青春片。同名主题歌跟影片一样,舞曲和摇滚的激情结合,充满阳光、活力和快乐。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人如此怀念八十年代的原因。

 

 

3. Bette Midler – The Rose, 1979

Song

Released: 1980.3

Charted: US#3

 

Film

Released: 1979.11

Box office: $29.2 million

 

原本要拍 Janis Joplin 的传记片,却因其家人反对而临时改写。紧急搜罗的歌曲中竟然有这首如此契合的主题歌 The Rose。原创者是名不见经传的洛杉矶歌手Amanda McBroom

 

 

2. Phil Collins - Against All Odds, 1984

Song

Released: 1984.2

Charted: US#1; UK#2

 

Film

Released: 1984.3

Box office: $21.7 million

 

这部新黑色电影是1947年黑色电影 Out of the Past 的翻拍。Phil Collins 创作的同名主题歌削去惊悚,突出浪漫,再加入一些悲伤。最后,我们都忘记了电影,只爱歌曲。

 

1. Paul McCartney and Wings - Live and Let Die, 1973

Song

Released: 1973.6

Charted: US#2; UK#9

 

Film

Released: 1973.6

Box office: $161.8 million

 

James Bond 系列电影的票房向来出彩,主题歌亦向来出色。其中Live and Let Die 可以说是佼中之佼(Billboard 的评语)。为了创作,Paul McCartney 特意读了一遍原著,绝无欺场。

 

 














荣誉提名:

 

Tom Jones - What's New Pussycat?, 1965

 

The Way We Were - Barbra Streisand, 1973

 

Biliy Joey - Easy Money, 1983

 

Prince - Purple Rain, 1984

 

Duran Duran - A View to a Kill, 1985

 

Ben E. King - Stand by Me, 1961 (1986 film)

 

Roy Oribison – Oh, Pretty Woman, 1964 (1990 film “Pretty Woman”)

 

Celine Dion and Peabo Bryson - Beauty and the Beast, 1991

 

Sting - Demolition Man, 1993

 

Neil Young – Philadelphia, 1993

2024年3月21日

海莲•汉芙的文学书单

  

以下是《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莲·汉芙从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买到的文学类书籍。

重申一下,是文学类,所以书单不包括非文学类书籍(如《圣经》),也不包括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未能为作者提供的书籍(如《伊利亚随笔》)。

 

《威廉·赫兹里特随笔选》,威廉·赫兹里特,随笔集

汉芙买到的是典范出版社1930年版(该出版社在1968年歇业),扉页被前任书主写上“我讨厌读新书”,汉芙深以为然。

 

《女孩与男孩》,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随笔集

1881年初版。汉芙买到的版本不详,装帧似乎非常豪华,不但令安放它的桔子箱书架感到羞愧,连翻阅起来都有点畏惧。

 

《假想对话录》,沃尔特·萨维奇·兰多,散文、对话录

弗兰克·多尔寄去的是《沃尔特·萨维奇·兰多的作品与传记·第二卷》,1876年版。此书包含汉芙想要的《假想对话录》之《希腊对话录》。

 

《牛津英语诗选》、《牛津英语散文选》、《朝圣之路》,亚瑟·奎勒—库奇,作品集

以上三本为奎勒—库奇所编撰的。汉芙深受这位以“Q”为笔名的英国学者的影响,自述17岁那年被他带进书籍的世界,并按照他在书中的指引建立自己的文学知识库。

 

《伊丽莎白时期诗选》,诗集

这是书店同仁的礼物,聊表对汉芙寄赠食品的感激之情。版本不详。

 

《约翰·德·科弗利爵士文集》,随笔、作品集

这是由奥斯丁·多布森编辑的18世纪随笔集。约翰·德·科弗利爵士是约瑟夫·阿迪生和理查德·斯蒂尔编撰的《观察者报》中的虚构人物,够资格成为18世纪随笔的代表。

 

《皮普斯日记》,萨缪尔·皮普斯,日记

皮普斯是17世纪英国官员,被誉为“英国海军之父”。他的6卷日记很有历史价值,也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多尔先寄去一个摘录本,“令人痛不欲生的选集”,汉芙极度不满意。其后多尔找到3卷海军蓝封面精装本(可能是1926年布雷布鲁克版),像新品一样,书页还未裁开。这次她十分满意了。

 

《随笔集》,利·亨特,随笔集

版本不详。

 

《高明的垂钓者》、《五位名人传》,伊萨克·沃尔顿,散文(前者)、传记(后者)

《高明的垂钓者》1653年初版,汉芙得到的应该是1824J·梅杰第二版,带木刻版画。这个版本今天在藏书家心目中有颇高的地位。

《五位名人传》是约翰·多恩、亨利·沃顿、理查德·胡克、乔治·赫伯特和罗伯特·桑德森五人的传记。汉芙得到的是1840年版,品相相当好。顺便一提,多恩是汉芙十分崇拜的诗人。

 

《爱书人选集》,作品集

1911R·M·莱奥纳德编辑,亨利·弗劳德出版。汉芙说在她的藏书中数它最漂亮了。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小说

1813年初版,汉芙收到的极有可能是1923年查普曼版。她说这本书像奥斯汀应有的样子:皮肤软滑、身材苗条、无可挑剔。

 

《卡图卢斯诗选》,卡图卢斯,诗集

据汉芙所述,这本由理查德·伯顿和伦纳德·史密瑟翻译的英译本令她掉到床下,因为译者居然将古罗马诗人的伟大作品翻译成维多利亚时代的通俗歌曲(台湾中文译者生怕读者不理解汉芙的幽默,擅自增加一句“译得诘屈聱牙的”)。

 

《项狄传》,劳伦斯·斯特恩,小说

1759年初版。汉芙收到的是罗布插图本,出版年份不详。她称赞罗布的插图十分迷人。

 

《柳林风声》,肯尼思·格雷厄姆,儿童文学

1908年初版。汉芙的那本是谢帕德插图本,1933年出版。

 

《莎士比亚论著》,萨缪尔·约翰逊,文学批评

大学者约翰逊对莎士比亚戏剧研究颇深,写过几本论著。这一本是合集,牛津出版社1908年版,沃尔特·雷利撰写导言。

 

《萧伯纳——爱伦·特里书信集》,书信集

爱伦·特里是著名女演员,以演莎士比亚戏剧的女主角而闻名。她在1890年代开始与剧作家萧伯纳保持通信,直到去世(1928年)。

 

《美国之旅18311832》,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游记、日记

这部游记正是政治学论著《论美国的民主》的基础。汉芙说它“不能称之为二手书,书页还未裁开”。版本不详。

 

《圣西门公爵回忆录》,圣西门公爵,回忆录

圣西门公爵是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名流。汉芙买到的六卷本套装由弗朗西斯·阿克莱特翻译,史丹利·保罗1915年版。

 

《普通读者》,弗吉尼亚·伍尔芙,随笔集

1925年初版。多尔寄去的是1932年版,分上下两册。他相信“一定会令你感到惊喜”。

 

《坎特伯雷故事集》,杰弗里·乔叟,故事、散文

原文用中古英语写成。汉芙想要现代英语译本,她得到的是1934年朗文版。不过,她说译本散发课室气味(意思是适合学生阅读)。

 

《一个乡村姑娘的日记》,E·M·德拉菲尔德,小说

女作家德拉菲尔德的自传体小说,1940年由麦克米兰出版。汉芙所得的麦克米兰1942年版,可能是第二版。

 



2024年3月20日

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英国网民特别喜欢戏仿“二战”期间的政府宣称招贴“Keep Calm and Carry On”(顺便一提,网民 netizen 一词含有公民之意。中国社会没有公民意识,故此没有网民)。

没错,是戏仿,不是恶搞,绝大多数网民都不带任何恶意。例如,将原文改为“Keep Calm and Go Shopping”、“Keep Calm and Be Awesome”、“Keep Calm and Call Batman”等等。

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招贴在1939823日至93日一共印刷了250万份。当时正值战争最艰难的时期,纳粹德国以及法西斯意大利气焰嚣张,整个欧洲大陆几乎沦陷。大不列颠成为孤岛,犹如一座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灯塔。而只在做生意时称兄道弟的美国人,则以一贯的精明袖手旁观,任由祖先生息之地惨遭纳粹战机狂轰滥炸。多少无辜的生命,多少精美的建筑,化为飞灰。在此困境,英国政府印刷和派发这样的宣传招贴,旨在励志。

“保持冷静,继续前行”,简洁有力,言近旨远,体现了低调、含蓄的英国文学传统。它的力量深藏在字面的背后,不需要声嘶力竭、敲锣打鼓,也不使用“打倒纳粹主义及其一切走狗”、“高举丘吉尔主义的伟大旗帜”之类杀气腾腾的空话。因为英国人民相信他们的政府,相信他们的领袖,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最终不负众望,凭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力挽狂澜,扶颠持危。

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存在上帝,或者幸运女神。如果存在,那祂真是特别眷顾这个美丽的小岛啊。上个世纪英国两度濒临死亡的境地,都会有一位“超人”出现(鄙人觉得,在此套用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理念来反纳粹、反共产主义,会产生良好的戏剧效果)。“二战”有丘吉尔,而被工党、工会等垃圾左翼摧残成“不能管治的国家”的七十年代,有玛格丽特·戴卓尔。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英国人都可以“保持冷静,继续前行”,喝啤酒,看足球,高唱“你永不会独行”。

然而到了21世纪,情况又变得严峻起来。面对有始无终的“难民”涌入和恐怖袭击,今日的英国还会保持这样的好运气吗?还会有“超人”出来拯救他们吗?

遗憾的是,我们看不见“超人”,弗朗西斯·福山所说的“劣等政客”倒是有一大堆。他们高调站出来不厌其烦地叫大家“保持冷静”,叫大家“继续正常生活”,多么荒唐可笑 (注:福山原文是指欧盟充斥劣等政客。据鄙人观察,英国虽未至于“充斥”,也是为数不少了)。虽然可笑,他们却得到不少选民尤其是年轻选民的支持。因为“低头族”只关心自己的感官世界,谁主张增加福利,令他们不用工作也能继续玩游戏,他们就支持谁。

在网民的戏仿中,有一个黑色幽默切中要害:

Keep Calm and Die Like a Pig”,保持冷静,像猪一样死掉。

不过,它犯了一个常识上的错误。猪被宰的时候,是会激烈反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