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

他人是地狱

  

因为缪斯女神时常光顾,文艺创作总有一层神秘色彩。当然,无神论者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不会认同,他会说:这纯粹是偶然的因素造成的。那么,19445月首演的存在主义戏剧《禁闭》(No Exit)又是受什么偶然的因素影响呢?

据萨特透露,大约在几个月前,他应三个朋友之邀,为他们创作一个剧本。突然之间,脑中响起一个奇怪的声音:能不能让他们饰演的角色不分主次,也就是说,三个人由始至终都在舞台上?如果这不是缪斯的引导,那一定是另一个人格发出的挑战书了。不管怎样,三人都要成为主角,且一演到底,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它完全违反戏剧常理,简直就是把他们放到地狱……慢着,刚才说什么?地狱?

没错,就是地狱。

帷幕拉开后,约瑟夫、伊奈丝和艾斯黛拉,一男二女,这三个刚刚死去的人,先后被带到一个禁闭的房间里,等候发落。他们深知,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地狱的酷刑。

约瑟夫背叛并虐待妻子,导致后者伤心而死;伊奈丝与表嫂有同性恋关系,并合谋杀死了表兄;艾斯黛拉为钱嫁给年迈的富翁,又偷情诞下一子,为了掩盖真相,她把私生骨肉淹死……

等待地狱的酷刑。等待,又是等待,又是漫长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在弗兰兹·卡夫卡的《审判》之中,是约瑟夫·K无尽的恐惧;在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之中,是默尔索无声的眼泪;在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之中,则是戈多所代表的虚无且可笑的希望。无论如何,无论等待的主体、客体还是等待这种行为本身,都是充满荒谬的。而在萨特的《禁闭》之中,场景比上述三者更加残酷。残酷在于,三个有罪的灵魂必须一起面对绝望。而他们,却是多么渴望能够独处啊!哪怕是一分钟!

互不信任、互相厌恶,各种负面情绪像烈火一样焚烧着他们的灵魂。这简直比肉体上的酷刑还要难受。“他人是地狱!”约瑟夫痛苦地喊出了这句现代戏剧最著名的台词。

为了改善关系,约瑟夫尝试与艾斯黛拉恋爱,却因为伊奈丝在场,无法做出亲密的行为。艾斯黛拉恼羞成怒,将裁纸刀刺进伊奈丝的身体……但是,没有任何作用,她本来就是死人。这个时候,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地狱的酷刑。他们终于明白,三人将要永远禁闭在一起。

他人是地狱。这句话后来遭到误解——也许不算误解,只是过于庸俗化的解读。萨特宣扬自我与他人总是处于非常紧张的敌对关系?也许如此,但是别忘记,“他人是地狱”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说,要领会真正的含义,就不能将它从戏剧抽离。萨特申述,“我是说,如果我们同他人的关系被扭曲、变了质,那么他人就是地狱。”

人与人的关系是怎样被扭曲的呢?萨特进一步解释,那是因为依赖他人的判断。通俗地讲,就是我们都十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禁闭》的象征意义也在此。现实之中,人们都被禁闭在数不胜数的规则之中,制度、法律、条例、规则、纪律、道德、伦理、风俗、习惯、观念、责任、义务等等等等,他人对自己的监视、评判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这种情况下,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同时指出,很多人为此感到痛苦,却又不想冲破(这令我想到中国人最常用的借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对于这样的人,萨特有点无情。他说,你有冲破地狱的自由,如果你没有冲破,那就是你自由地、自愿地选择留在地狱。说得对。请容许我加上一句:既然你愿意留在地狱,请不要不厌其烦地呻吟地狱之苦,也不要把责任推卸给社会(以及“江湖”)了。

至于那些无视世俗眼光,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人,自然不用受地狱之苦。长期隐居在象牙塔的鄙人,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