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

波旁威士忌

   

美国肯塔基州因为两大法宝而举世闻名。其一是不断繁衍的KFC家乡鸡;其二是被誉为“美利坚之魂”的波旁威士忌。

首先要说明一下,“波旁威士忌”(Bourbon whiskey)的中文译名通常为“波本威士忌”。鄙人认为,对待美酒这种神圣的东西应该有严丝合缝的态度才是。因此,正本清源,本文一律使用“波旁威士忌”这个正确的名称。

威士忌是苏格兰特产,爱尔兰威士忌是其分支(可能有些爱尔兰人不同意)。18世纪,一批苏格兰和爱尔兰移民来到美洲,聚居在宾夕法尼亚的西部,并开始酿造威士忌,直到“威士忌暴乱”(公平起见,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威士忌起义”)的爆发。

“威士忌暴乱”发生在1791年,肇因是美国联邦政府突然向酿酒人征收高得离谱的“威士忌税”。此举是为了减轻独立战争所带来的财政负担。然而,以乔治·华盛顿为首“开国先贤”们似乎忘记了,整场独立战争,苏格兰和爱尔兰移民给予他们有力的支持。如今建国成功,他们却使出一招中国帝皇式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不是太卑鄙了?更加卑鄙的是,他们还出动军队残暴地攻击揭竿而起的酿酒人,造成数人死亡,百多人被捕的不幸结局……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先贤”之一的帕特里克·亨利提供对策:用免税等优惠政策,将潜在的危险分子引诱到在当时尚算偏远之地的肯塔基去。就这样,肯塔基成了美国威士忌中心产区。

酿酒人在肯塔基发现几处地方的水土特别适合酿造威士忌,波旁县是其中之一。这个县是美法友谊的象征——感谢法国波旁王朝在独立战争中的援助,美国政府在1785年设立波旁县(正因为援助美国,路易十六最终把身家性命都败掉了。而华盛顿只给他一个县名,未免太小气了)。

据说,波旁县有一个比较节俭的酿酒人,廉价收购一批装过水产的旧橡木桶来储存威士忌。腥味怎么办?可以用烧焦内壁的方法去除。然而这么一烧,却烧出一个大惊喜:酒液因而添加一层香草和焦糖的味道,全国各地的酒鬼都趋之若鹜。

“来一杯威士忌,不不不,我要波旁威士忌!快拿来,不然一枪毙了你!”

消息不胫而走,其他地区的酿酒人都使用烧焦的橡木桶储存威士忌,并在桶上打上“波旁”的字样,以此告示:本威士忌就算不在波旁县酿造,也与波旁县的威士忌同款。从此,这个方法、这个名称,便成为传统(波旁威士忌的另一个特色是以玉米为主要原料,法律规定玉米比例至少51%,其余原料有小麦、大麦、裸麦等)。

总体而言,与苏格兰、爱尔兰和日本威士忌相比,波旁威士忌显得朴素和粗豪,一如它的一位著名的顾客,欧内斯特·海明威。

海明威曾经劝化世人,有两样事情切莫迟疑:吻一个美女,以及,开一瓶威士忌。然而,这又带出一个疑难问题:如果同时有一个美女和一瓶威士忌出现在面前,应该先选择哪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