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停息了。
声音停息之后,信吾陷入恐惧中。莫非预示着死期将至?信吾不寒而栗。
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山音》于1949年至1954年在一文学杂志上连载。换言之,整部小说的框架应该在1949年甚至之前就已经构建好。1949年的川端刚好五十岁,离日薄西山之景还有一段距离。可是多愁善感的他却在《山音》中塑造了一个年过六十,已经进入人生晚年期的形象——主人公尾形信吾。上述引文,便是出自小说的第一章,信吾在夜里听到了山音。这是不祥的声音,相传人之将死,便会听见山音。
“身老不禁愁”,我不由得想到杜甫的诗句。
面对日渐的衰老和将至的死亡,人确实无可奈何。小说的气氛有点压抑,浓浓的愁,淡淡的哀,叫人愁肠百结,却又欲哭无泪。
信吾不但感觉到生命之火逐渐熄灭,他还陷入一连串家庭问题(或危机)之中。唯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他与儿媳菊子之间的感情。这份纯洁的感情,往往会遭到误解,尤其是翻译成外语的时候。我在“谷歌图书”中看到一个美国读者写的书评,他指斥这部小说为“dark story”,“阴暗的故事”。理由是,书中对女性有严重的歧视。我想,这个读者是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把信吾的感情看作被禁锢的性欲吧。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阴暗的故事”,相反,主人公坦然面对阴暗的晚年,反而带有存在主义式英雄光环。
情节波澜不惊,但是川端的写作技巧却是惊才绝艳的。在东西方文化猛烈碰撞后至今近二百年,东方无数文人学士使尽浑身解数试图使二者融合,但是像川端那样能够融合出和谐美的人,绝无仅有。在《山音》中,川端直接切入六十二岁的信吾的生活中,截取人生长河的一小截,没头没尾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然后,再娴熟地运用意识流手法,适时插入梦境、回忆和思绪等,一笔一画把信吾的人生的脉络描画出来。在这里,如果说意识流是一只在空中飞翔的风筝,那么日本古典物语式叙事就是风筝的线。
小说没有传统的结局,也就是说,信吾没有解决所有问题。然而,却似乎有某一种新的事物,或者某一种新的态度,令读者不觉莞尔。如同隐隐的山音,换一种心态,何尝不是美妙的自然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