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

三语之地

  

一山不容二虎。1870年,欧洲大陆两大野心家开始摩拳擦掌,针锋相对,大战一触即发。一方是普鲁士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他刚刚用铁腕政策统一德意志,因而拥有“铁血宰相”的称号。另一方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Napoleon III),背负着人民的期望登基,他本人自信满满,决心像叔父那样建立丰功伟绩。

719日,普法战争终于爆发。战事没过多久便出乎人们的意料。本来以为实力相当的两虎相斗,却发现其中一方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拿破仑一世雄才大略的光芒不但没有在他的侄子身上闪现,反而跑到对手那里去了。俾斯麦只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就击败法国主力军,并且俘虏了拿破仑三世。后者被屈辱性囚禁六个月才获释,彼时他已经被罢黜。一年多之后,这位志大才疏的法国皇帝在一次手术中默然离世。

法国人民虽然组建了第三共和国政府继续负隅顽抗,无奈大势已去,他们最终在第二年的510日被迫签署《法兰克福条约》,正式宣布投降。战败的代价,除了巨额赔偿,还失去阿尔萨斯—洛林。

这里需要注意,有些历史书很不小心地把割让的阿尔萨斯—洛林说成“阿尔萨斯和洛林”。不,德国人要求的不是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而是选择割走绝大部分的阿尔萨斯以及小部分的洛林,然后用一条连线“—”来连接两个名字。这块新领土就叫阿尔萨斯—洛林。

为什么普鲁士要这样分割土地?动机出自一种思潮,它叫民族主义。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正是法国境内的日耳曼语区,那里的居民操的是阿尔萨斯语。阿尔萨斯语可以视为日耳曼语的一个分支,与德语同源(但是相去甚远,基本上无法沟通)。俾斯麦的野心是建立大德意志帝国,他吞并阿尔萨斯—洛林和日后希特勒吞并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所用的借口完全一样,都宣称那里的居民是德国人。

阿尔萨斯—洛林原本是蛮荒之地,九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君临此地后,方撒下文明的种子。其后它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联邦的一部分,一直到十七世纪,又落入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手中。

过去人们没有国家这个观念,反正君权神授,由哪一个神级国王统治也无所谓。直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人们在“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开始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阿尔萨斯—洛林也是如此,那些不讲法语的人也为自己的法国人身份而骄傲,主动学习法语。法国政府顺应民意,在该地区的学校教授法语。于是有了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普鲁士吞并阿尔萨斯—洛林之后,禁止使用法语。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阿梅尔先生对学生说:一个民族虽然沦为奴隶,但是只要牢牢掌握自己的语言,就等于掌握打开监狱的钥匙。

都德参加了普法战争,亲历战争的残酷和战败的屈辱。他把戎马生涯的种种见闻加工成短篇小说,写成《月曜日故事集》。《最后一课》便是其中的名篇。人物和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是感情是真挚的,背景也是真实的。

阿尔萨斯—洛林人的亲法感情叫普鲁士人大吃一惊,不是同胞吗?不是血浓于水吗?为什么抗拒我们?他们想不明白。当然,所有专制、独裁、极权的统治者都不会明白。这不是法国与普鲁士之争,不是外人与亲人之争,而是文明与野蛮之争,是先进与落后之争。

今天,阿尔萨斯—洛林早已回归法国。我们欣喜地看到,法语又回到课堂啦。不但如此,德语也进入校园。加上日常使用的阿尔萨斯语,现在该地三语通行。这种广阔的胸襟,有些民族是永远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