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G弦上的咏叹调》常常被人讹称作“空气”。原因就在于,它的英文名字 Air on the G String。Air,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空气,却不知道这里的 air,等同于意大利文的 aria,应该解作咏叹调。
但是话说回来,听着这首悠扬的曲子,确实可以感觉到空气在脸上、在胸前、在指尖之间有节奏地震荡。因此称它“空气”,即使有错,也是美丽的错误。
关于《G弦上的咏叹调》,还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就是它的名字——让人误以为它只用小提琴的G弦演奏。准确地说,它是可以在一根G弦上演奏,但是只有故意炫耀技巧的小提琴家才会那样做,一般演奏者都是同时用四根弦演奏的。
这个故意炫耀技巧的小提琴家叫奥古斯特·韦赫尔密(August Wilhelmj),此人在十多岁的时候已经技惊四座,连弗朗茨·李斯特都称赞他为“未来的帕格尼尼”。韦赫尔密也没有辜负大师的期望,成年后成为饮誉欧美的小提琴家。至于能否达到尼可洛·帕格尼尼的级别,由于没有留下唱片,我们很难作出公正的判断。不过从名气上看,两人的差距还是不小的。
为了追上帕格尼尼,韦赫尔密模仿了帕格尼尼的招牌式表演——当众剪断小提琴的三根弦,用剩下的一根弦进行演奏。就这样,韦赫尔密用剩下的一根G弦,演奏了巴赫的《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中的咏叹调。因为这次表演,这首曲子从此就有了新名字《G弦上的咏叹调》。
1717年至1723年,巴赫在安哈尔特—科登宫廷担任音乐总管。年轻的利奥波德亲王(Leopold)有两个优点令巴赫感到很满意,一是非常崇拜巴赫,二是非常喜欢小提琴。巴赫一生中大部分小提琴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也可以说,是特意为利奥波德创作的。
很遗憾,融洽的关系后来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利奥波德在1721年冬娶了一个狂热信奉加尔文教派的妻子,她憎恨一切艺术,对巴赫自然不会有好脸色。亲王逐渐受妻子影响,远离音乐和巴赫。
巴赫无法忍受压抑的气氛,最终在1723年离开科登。在离开前,巴赫创作了《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其中的咏叹调,即后来的《G弦上的咏叹调》,采用了约翰·帕海贝尔《D大调卡农》的循环手法,好比晚风中的大海一浪接一浪地拍打着崖岸,动人的弦乐不断地轻抚着我们弱小的灵魂。那是小提琴最玄妙的慰藉。
利奥波德在1728年未满34岁便英年早逝。据说他在临终前用心爱的小提琴奏了最后一曲,很有可能,就是巴赫的这首咏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