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有一个非常热门的社会心理学名词,叫“中年危机”。一个人步入中年,会发现一大堆问题摆在面前,处理失当的话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些问题包括:事业进退维谷、父母患病或死亡、子女长大离家、夫妻感情变淡、身体日渐衰老等等。
说到中年,到底什么年纪才叫中年呢?一直以来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查“中年”的词条,《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认为中年指的是“四、五十岁的年纪”。而《辞源》的释义则有些特别,“一般称四十岁左右为中年”。如是者,中年即是一个指标,而非一段范围。《辞源》还引用《晋书·王羲之传》作例,“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
虽然中国人向来做事马虎,差不多就可以了,但是在界定中年的问题上,西方人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牛津英语词典》对“middle age”的释义是“现在通常指45~60岁之间”。《剑桥英语词典》和网络《必应词典》也认同这个范围。不过,《柯林斯词典》和《不列颠词典》则把范围拉得更宽广,“40~60岁之间”都是中年。
向来一丝不苟的日本人又怎样?过去,日本人把40~50岁视为中年,这跟中国的一样。可是,随着科学的进步,人均寿命不断上升,政府厚生劳动省特此对现代人的一生各个阶段作出更准确的定义:幼年期0~5岁、少年期6~14岁、青年期15~30岁、壮年期31~44岁、中年期45~64岁、高年期65岁之后。
增加一个“壮年期”真是独到之处,否则让一个年届四十的秃头肥佬领取杰出青年奖,实在有点儿那个。所以,世界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机构就不要考虑鄙人了,鄙人是壮年呢。
除了两次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旅行之外,我的一生好像跟“壮”字扯不上任何关系。现在才知道,原来我已经了“壮”了好多年,而且还会“壮”好多年。哎呀,这种感觉真好、真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