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

撑竿跳高

  

布勃卡打破世界纪录!

布勃卡再次打破世界纪录!

布勃卡又一次打破世界纪录!

布勃卡第n次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在我长达三十年的读报经验中,实在很少看到党报打出过上述这种客观、公正、真实、专业而又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标题。党报能够罕有地与国际接轨,应该感谢这位仁兄。他叫谢尔盖·布勃卡(Sergey Bubka),已经退役的苏联及乌克兰撑竿跳高运动员。在其接近二十年的运动生涯里,先后35次打破世界纪录。

有媒体披露,布勃卡在巅峰时期完全有能力跳过6.20米(据说平时练习他能轻松跳过),甚至有可能跳过6.30米,可惜他并没有一次性冲上自己的极限,而是选择1厘米1厘米地打破旧纪录,而且每次比赛只破一次。最后,他的世界纪录定格在室外6.14米(保持到20248月)、室内6.15米(保持到20142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他挤牙膏挤上瘾?哦,其背后,是无数个令人心酸的人生。

我们对苏联的体育模式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动用举国资源训练体育苗子的中国模式就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来的。那些被选拔出来的苗子,从天真无邪的时候开始就要被迫接受暗无天日、惨无人道的地狱式训练。不但身体受到永久性摧残,心理和智力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世界冠军当然风光,但是无数在竞争中掉队的二、三、四级运动员,就只能在病痛和贫困中等待晚年。

苏联是个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像那个名义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走权贵资本主义路线的国家那样,优秀运动员有企业赞助和广告收入。布勃卡贵为世界冠军,收入却与成绩不相称。唯一的好消息是,苏联体委为了鼓励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给每个纪录额外奖励一万美元。为了得到更多奖金,布勃卡出此下策(尽管布勃卡凭借小聪明拿到35万美元的破纪录奖金,但我还是不敢肯定他能够在某国家的一二线城市买到一套像样的房子)。

生活在某国家的我,读初二的时候发现校运会增加了撑竿跳高这个比赛项目。由于学校的竹竿和软垫看上去不太安全,班里没有人报名。心怀鬼胎的体育委员忽然对我非常友善,我第一时间识破他的诡计。然而识破并不表示拒绝,尤其在他恭维我有布勃卡的潜质之后,我无法不表示同意。

双手紧握竹竿,蓄势待发,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插上翅膀的伊卡洛斯……冲啊,我要飞向天空!哎呀,天有不测风云。随着“啪啦”一声响起,可怜的竿子用生命证明了墨菲定律无处不在——只要有可能折断,它就折断——我被摔了个四脚朝天(干吗这样看着我,我真的不胖呀),脊椎差点跟竿子殊途同归。不幸中之大幸是,臀部先着地。如果是头部,我说不定就会瘫成包子级别的智商了。

好吧,我不玩了,我退出。就算体育委员恭维我有汤姆·克鲁斯的长相加卢奇亚诺·帕瓦罗蒂的歌喉也没用。

顺便一提,撑竿跳高的标准用竿是用合金制造的,安全系数高到不需要买保险。当然,它是高科技的产物,最原始的竿子的确是竹竿。

所有体育运动都有其历史渊源。撑竿跳高起源于古代欧洲北海沿岸地区。不过那里的人不是撑竿跳高,而是跳远。他们用撑竿跳的方式飞越溪流。啊,看上去挺好玩的,如果水里没有凶猛动物的话(比如,欧洲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