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1日

皮格马利翁

  

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是皮格马利翁——爱上自己的作品,以至茶饭不思、衣带渐宽。

每个艺术家都渴望成为皮格马利翁——最终能够打动阿佛洛狄忒,使他的美女雕像伽拉忒亚变成真正的人。

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可以想象,两人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好像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局一样。

且慢,这个结局是致命的,因为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两个有天渊之别的空间。现实渴望艺术,艺术却不喜欢现实。将崇高的艺术品变成现实的俗物,是焚琴煮鹤的庸俗想法。皮格马利翁如果明白这一点,他就应该在雕像前憔悴而死,就像那喀索斯在自己的倒影前一样。

那喀索斯不是艺术家的模范,而是艺术的化身。艺术在自身中完美,他不需要在意其他任何事物,哪怕那是厄科女神,哪怕很漂亮,哪怕很狠毒。

可惜,这种完美是非常脆弱的。阿佛洛狄忒从大海诞生之际即为此感到忧伤,在陆上诞生的那喀索斯有能力承受吗?不,现实是丑陋的、肮脏的、混乱的、卑劣的,艺术和美无法承受。所以,那喀索斯不得不憔悴而死。

艺术家不应该让艺术品变成现实,而是要想办法让自己变成艺术品。皮格马利翁如果不在雕像前憔悴而死的话,那就必须不断创作、创作、再创作,尽量用艺术的言行填满生活中的每分每秒。只有这样,生活才有意义。

 


Jean-Baptiste Regnault, Pygmalion Praying Venus to Animate His Statue, 1786

2022年8月29日

立定跳远

 

不要小觑立定跳远,虽然这项小小的运动目前只有小学生和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参与,看上去有点幼稚,还有点滑稽——滑稽,就在于起跳之前的那些辅助动作,诸如双臂前后摆动,双膝时曲时直,下腹也要随之前挺后翘,无论怎么看都不算是十分雅观的动作。

更糟糕的是,跳进沙池之后,你还得脱鞋子倒掉从四面八方涌入的沙子。当然,其他人也是这样大大咧咧地把鞋子里的沙子倒回沙池的。在他们出示医生证明以示与中国香港脚(为免被误为“港独分子”,任何“香港”之前一律加上“中国”)有染之前,实在很难放心。

不过,还是不要小觑立定跳远。很多人不知道,它曾经是奥运会比赛项目呢。

1900年到1912年,连续四届夏季奥运会,立定跳远都是正式比赛项目。除此之外,还有你想象不出来的立定跳高和立定三级跳远。

这三大立定项目似乎只为造就一个传奇而设的。一个叫雷·尤里(Ray Ewry)的美国人参加了1900年、1904年和1908年三届共八项立定跳什么比赛(1908年取消了立定三级跳远),全部夺得金牌,可谓名副其实的立定之王。而个人独得八枚金牌这个纪录还保持了一百年之久,才被游泳健将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打破。

想到立定跳远有这样悠久而又光辉的历史,那么,什么沙子之类的小问题还是可以忍受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你跳,我跳。

 


2022年8月28日

好撒马利亚人

  

“穷途未必系末路,绝境也可以逢生。”这是八、九十年代香港撒马利亚会的广告词。

香港撒马利亚会隶属于英国撒马利亚会。该会1953年在伦敦成立,是一个慈善组织,专为不幸的人和想自杀的人提供电话咨询服务。而向陷入困境的陌生人施以援手,正是好撒马利亚人精神。

好撒马利亚人,Good Samaritan,亦泛指行善的人。这个成语,出自《新约·路加福音》。

话说,一名律法学者想试探耶稣的学问,向他抛出一个问题:上帝说,爱邻居如同爱自己,我想知道,谁是我的邻居?

耶稣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有启迪意义的寓言。

“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马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顾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处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这一段引自中文《圣经》和合本)

耶稣反过来问律法学者,对那个落在强盗手中的人来说,谁是他的邻居?答案显而易见,试探者对耶稣心悦诚服。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撒马利亚人与犹太人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耶稣的寓言。

伟大的所罗门王逝世之后,以色列分裂为南犹太国和北以色列王国,前者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后者是撒马利亚。公元前722年,北以色列王国被强大的亚述帝国吞并。大量亚述移民涌入撒马利亚,与以色列人混居并通婚,使其在血统上和文化上逐渐疏远南犹太国的犹太人。到了耶稣所处的年代,对犹太人来说,撒马利亚人已经跟外国人无异了。

一个犹太人被强盗伤害,奄奄一息,同族的祭司和利未人均视若无睹,反而是一个外国人慷慨救助。耶稣通过寓言引导我们打破思想框架:邻居不是物理上的距离,也不是血缘上的亲疏。只要心存大爱,四海皆兄弟,天涯若比邻。

 


Vincent van Gogh, The Good Samaritan, after Delacroix, 1890

2022年8月26日

孤立的人

  

对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生平有一定了解的人会知道,这位天才艺术家生前寂寂无闻,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以及只得到过一次艺术评论。购画者安娜·波克(Anna Boch)的动机也许不完全纯粹(她乐于资助贫困艺术家),真正别具只眼的也许是那篇评论的作者。他是谁?他叫阿尔贝·奥里埃(Albert Aurier)。

奥里埃1865年生于法国沙托鲁,父亲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公证人。带着子承父业的期许,18岁的奥里埃被送到巴黎学习法律。然而叫父亲大为恼火的是,这个不肖小子在接触了巴黎的波希米亚人之后,竟然放弃学业,当一名自由撰稿人去了,以撰写艺术批评和创作象征主义诗歌为生。

18901月,奥里埃在文艺刊物《法兰西信使》发表一篇长文,标题是《孤立的人:文森特·梵高》。

文中,作者称赞梵高是真正的艺术家,有一个彻悟的灵魂,完全掌握事物背后的象征意义,并以粗豪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揭示。尽管他不为世人所知,同时被庸俗的艺术界排斥,但是,作者大胆预测,有一天,他会得到应得的赞赏,那些盲目追逐时尚的俗人最终会迷途知返。(八十年后 Don McLean 也以歌曲呼应: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次月,梵高给奥里埃写了一封信,首先感谢对方的赞词,然后谦虚地表示自己并没有文中所述的那么好。他向奥里埃推荐保罗·高更(Paul Gauguin),他的画作更符合奥里埃所追求的象征主义目标。

唉,想起高更在普罗旺斯的所作所为(出于他本人也未必清楚的阴暗心理,高更不断在精神上折磨梵高),而梵高不计前嫌,就事论事,真令人百感交集。

受到梵高的启示,奥里埃在第二年发表文章《绘画中的象征主义:保罗·高更》,向评论界推介了退隐到南太平洋小岛的那个郁郁不得志的画家。

高更、奥里埃和不负责任的加歇医生(Paul Gachet),他们是极少数洞悉梵高惊世才华的人。然而只有奥里埃毫无私心和嫉妒心地将真实的想法化为热情洋溢的文字。

由此可见,奥里埃具有出类拔萃的审美力和艺术家、批评家应有的真诚。其文笔,梵高亦称赞“像艺术品一样”。遗憾的是,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完全发挥,便英年早逝。

奥里埃在1892年死于斑疹伤寒,年仅27岁。跟文森特一样,在这个冷漠的星球上,他也是一个孤立的人。

 



Vincent Van Gogh, The Painter on His Way to Work, 1888

2022年8月24日

现代宫刑

  

可能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约翰·韦恩·博比特(John Wayne Bobbitt)案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引起极大关注,几亿双眼睛不约而同地聚焦到受害人的伤口之上。

男人被女人阉割,此类案件在中国时有发生。套路离不开男主角拈花惹草,而女主角嫉妒心强。这无疑是“男渣女贱”的惊悚片特别版。男女双方都不值得同情。

博比特案则是很不一样。

博比特的厄瓜多尔裔妻子罗琳娜(Lorena)不断忍受丈夫的性虐待,包括婚内强奸、毒打,还有令人发指的“SM”。1993年,当地狱一样的婚姻生活进入第四个年头,伤痕累累的罗琳娜终于忍无可忍。在又一次被迫满足丈夫的兽欲之后,她用一把坚速牌(Ginsu)菜刀,将那罪恶的根源割断……

然后,她驾车在高速公路狂奔,几英里之后才恢复理智。证据是,当突然发现那把血淋淋的菜刀和那根血淋淋的阴茎正在自己的裙兜的时候,她采取了任何理智的人都会采取的理智行动——把它们扔出车窗。这个行动也导演了一幕经常在影视作品出现的场面:一群警察不得不打着手电筒沿途搜索。

警察的雷厉风行加上医生的妙手仁心,博比特先生奇迹般得以重新做人。当然,奇迹的创造者是现代医学。据说只要在24小时之内到医院接驳,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有不明来源的信息指,在中国,每50例只有1例失败。所以,假如这种意外不幸发生在你身上,你还是可以先把手头上的在线游戏打完。

对这宗案件,法庭作出了出人意表但是众望所归的判决:博比特太太无罪!理由是她因为长期虐待而精神失常,法律是不惩罚精神失常的人的。

离婚后,罗琳娜逃出生天,过上正常生活。博比特先生也因祸得福,成功闯入娱乐圈。色情片商看上了他……毋宁说,看上他那个伤痕累累的器官。影片销量不俗,色情迷和科学迷都愿意掏钱观看现代医学的成果,导演自然也不会吝惜特写镜头。

算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吧。

 



2022年8月23日

宇宙船射手座号

  

《宇宙船射手座号》(宇宙船サジタリウス)是日本动画株式会社制作的77集动画剧集,1986110日至1987103日在朝日电视台首播(每周一集)。

香港亚洲电视(ATV)在1988年引入,只是,粤语配音版的译名却一如既往地采取不尊重原著的方法,变成了“太空三剑侠”。就凭借这五个字以及三十年前的一些零碎的字符,小弟在互联网上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才成功追本溯源。还好,辛劳的回报是怀旧的暖意。

登场人物全是拟人化动物(或植物)。在宇宙船射手座号上,三个太空人是类狗的托比、类青蛙的拉纳、类长颈鹿的杰拉夫,加上类仙人掌的外星人翻译斯必普和不知道类什么的美女考古学家兼物理学家安教授。

至于本人最喜爱的角色……不,不是美女安教授,而是斯必普。在剧情的雪泥鸿爪已经难以辨认的今日,这个“宇宙的吟游诗人”依然在我的心底留下清晰的印象。他总是抱着一个琵琶,孤独地唱着一首又一首令人落泪的歌曲。在危难中、在战场上弹唱,他的歌声往往能够奇迹般地化解纷争,达成和平。多年后,《超时空要塞7》(マクロス7)的 Fire Bomber 不也是以同样的方式颠覆机器人科幻剧的传统吗?

之所以对斯必普特别感兴趣(还有 Fire Bomber),是因为,从小学开始我便是和平主义者。我曾经衷心希望世界和平,并且相信音乐可以改变世界。这是我一度崇拜约翰·列侬、组乐队演绎摇滚音乐的其中一个原因。

只是,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现实世界和平与否逐渐远离我的兴趣范围。和平在歌曲中、在《宇宙船射手座号》中、在当年那颗纯真的心灵中,才是最美好。

 Youtube: 影山ヒロノブ - 夢光年



2022年8月22日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这句太宰治的名言,是短篇小说《二十世纪旗手》的题记。参照其一贯文风,它出自这位无赖派大师之手是毫无违和感的,就跟富士山的积雪、神奈川的巨浪、清水寺的红叶一样,自然而优美。

不过,还是会有一些人蹦跳起来,指控太宰治其实是可耻的剽窃者,真正作者叫寺内寿太郎……

自然有人以为,太宰治是无赖,干出剽窃的勾当一点都不奇怪。确实,太宰治费尽心思向世俗展示有才无品的形象。只是,人品归人品,作品归作品,以人品判断作品,是审美者的大忌。当年芥川奖评审川端康成就犯了这种平庸的错误,以致太宰的殊荣和奖金被活生生地夺走,川端的文学生涯也沾上一个不堪回首的污点。判断太宰是否剽窃,还是要看实际的证据。

有趣的是,咬牙切齿的控方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所谓的证据却只有那么一个,那就是山岸外史在1962年出版的著作《人间太宰治》。

山岸外史是太宰治的好友,三十年代曾一起创办杂志《青花》。他在《人间太宰治》披露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一段往事。据说1936年,寺内寿太郎把七、八首标题是《遗书》的组诗交给山岸,其中一行诗句正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山岸声称,杂志合编者太宰也看过诗稿,当时不置一词,然而一年后,那一行诗竟然出现在《二十世纪旗手》里。

不但是剽窃者,在山岸外史的笔下,太宰治还是杀人犯。书里继续发挥,当寺内寿太郎得知自己的诗句被剽窃时,悲痛欲绝,歇斯底里,连声大叫:“我的生命被偷走了!”“毁掉了!毁掉了!”……寺内从此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十年后以悲剧方式消失于人海——离家出走,不知所终,很有可能是在某个角落自寻短见了。

太宰治真的那么坏吗?让我们做一回福尔摩斯。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上述陈述仅仅是山岸外史的一面之词,并无其他见证人,且两个当事人亦不在世上,无法作出否认或者承认。这就产生第一个疑点:为什么山岸要选择在太宰去世而寺内很有可能也不在人世的时候,才所谓揭露这桩极具震撼性的丑闻呢?如果寺内真的如山岸所言,得知剽窃后几乎精神崩溃,山岸为什么不立即公开真相?那样做的话不是可以挽救一个诗人的生命吗?

另一个疑点,寺内寿太郎的那七、八首《遗书》,究竟是七首还是八首?为什么没有确切的数字?当然,山岸外史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记忆可能有点模糊,不记得准确数字,也许说得过去。问题是,这些诗从来没有发表过,也没有其他任何人提及过。换句话说,它们是否存在也就只有山岸一个人说了算。而接到诗稿的山岸并没有给予发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来看看山岸外史的生平。他一开始想成为小说家,失败了;然后想成为散文家,也失败了。最后,他在太宰治的帮助下,总算在文学评论中找到一席之地。太宰治非常重视这份友谊,他曾经向妻子表示,山岸是最可靠的朋友。很遗憾,太宰可能错了。这个好友可能为了一尝成功的滋味,不惜毁谤故友。思索至此,已叫人不寒而栗。

退一步说,就算那句话的原创者真的是寺内寿太郎,太宰治就是剽窃者了吗?要知道,在文学史上,别说题记,甚至标题和书名直接引用他人诗句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的(例如,《美妙的新世界》、《喧哗与骚动》、《丧钟为谁而鸣》……)。

算了,抛开现实世界的争论,纯粹以艺术的角度,“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由太宰治之口说出来,是最凄美的。

 



2022年8月20日

衣不如旧

  

《晏子春秋》有一句话,曰:“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宋代《太平御览》,这句话变为:“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今日通用的俗语,多沿用后者。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鄙人不敢苟同。结识新朋友、开始新恋情,都是令人十分兴奋的事情。至于衣服,只要保持整洁,还是旧的舒适。

此外,一些衣饰必须是旧的才有情味,例如牛仔裤和法兰绒衬衫。

牛仔裤自不待言。说到法兰绒衬衫……首先,法兰绒与法兰西无关,根据历史学家考证,它可能是17世纪威尔士人的服饰。

19世纪末,这种粗梳毛纱织物受到英国和美国的下层工人的青睐。也就是说,法兰绒和牛仔裤一样,都是劳动的服饰。只不过,它没有牛仔裤那么早和那么广地进入时装界。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西雅图邋遢摇滚(grunge)乐队穿着旧法兰绒衬衫和破牛仔裤从地下走上地面,它才成为潮流。

很潮的我当年也有几件磨损得非常好看的法兰绒衬衫。有一次,工作单位一个大妈语重心长地劝说:人靠衣装,就算收入不高也要穿一身光鲜的衣服,不然找不到对象。我说,我真的找不到对象,你把你的女儿介绍给我好吗?她停顿了足足半分钟,然后借故走了。

联想到十年前我到凤凰古城,民居旅馆的东家得知我来自佛山,不无同情地说:我在广东打工的兄弟告诉我,佛山是一个很贫穷的地方……我接话:是的,你可以少收我一点住宿费吗?他也是停顿了半分钟,然后岔开话题。

行文无岔开话题之意,想要表达的是,一个懂得很有品味地穿法兰绒衬衫的人,一定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与此同时,一个人的穿衣品味与贫富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奥斯卡·王尔德盛赞美国西部矿工,说他们是全美国最会穿衣服的人。

 



2022年8月19日

红脖子

  

西方左胶要求禁止所有令黑人不高兴的字词,连“黑名单”、“黑咖啡”都成为攻击目标。这些人,却偏偏对“红脖子”这个蔑称视而不见。

红脖子,redneck,始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北方人对南方人的仇视和歧视。红脖子原本是南方劳动人民的标记——在南方特别猛烈的太阳下劳动,裸露的脖子难免被晒个通红。南方人战败后,红脖子更添上失败者的含义,更加低人一等。

在黑人晋升为地位崇高的非裔人、在黄种人转换为腰包肿胀的亚裔人的年代,红脖子大概是唯一被合情合法地(但不合理)歧视的群体。今日,红脖子被定型为务农、贫穷、粗鲁、酗酒、低学历、信奉基督教、支持保守主义政党的白种人。他们绝大多数是唐纳德·特朗普的拥护者,也就是希拉里·克林钝所谩骂的“一篮子废物”(basket of deplorables)。

不过,与动不动就觉得被冒犯的豆腐肉、玻璃心相比,红脖子倒是不介意这个蔑称。大量图书和歌曲可以证明,他们常常以红脖子自嘲。幽默的好处是除了叫蔑视者无地自容之外,自己也获得欢乐。真是一群快乐的农夫。

若以为红脖子没有文化,那就真是错得离谱了。别忘记,乡村音乐、蓝调摇滚和根源摇滚都是他们的心血和脑力劳动的结晶。我相信,宣称喜爱“非裔美国人”的粗口说唱“音乐”的“精英”,回到灯火异常通明、大功率电器高速运转的很不环保的豪宅后,便会把拉丁裔女佣打发回厨房旁边那个狭小的潮湿的房间,然后拉上两层厚窗帘,再将抽屉里一张威利·尼尔森的CD,小心翼翼地放到唱机里……

 

spotify: Blue Eyes Cryin' in the Rain

2022年8月18日

金宝汤

  

196279日,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在洛杉矶的弗勒斯画廊展出一件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32个金宝汤罐头》。

32个金宝汤罐头分别用版画技术印刷在32幅画布上,每幅51cm×41cm,摆成48列的阵势,像我们在超市货架上看到的一样。

如同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泉》,《32个金宝汤罐头》的冲击力远在视觉效果之上。它简直是一次核爆,冲击波影响几乎所有文化领域。波普艺术从此诞生。

很多艺术家、批评家不承认这件作品属于艺术。他们指责沃霍尔哗众取宠,甚至怀疑金宝汤公司在背后出资炒作(这是毫无根据的,沃霍尔从未收受过该公司任何赞助)。公平地说,沃霍尔和他的波普艺术确实有一套站得住脚的美学理论。而鄙人最欣赏的,也就是这堆罐头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它所展现的现代艺术最欠缺的幽默感。

沃霍尔为什么选择金宝汤?

19世纪初,食物储存技术突飞猛进,罐头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水果商约瑟夫·金宝(Joseph A. Campbell)顺应这个潮流,在1869年创立金宝汤公司,将经营的水果、蔬菜、果冻和浓汤等制成罐头出售。有着方便、快捷、随处可见、不可或缺等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至20世纪,金宝汤已经成为每个美国家庭的一分子。这大概就是沃霍尔选择它的原因吧。

沃霍尔在涉足严肃艺术之前,是一名商业插画家,对庸俗的商业界和迷走的艺术界都有深刻的认识。他以波普艺术作为批判的武器,在反讽贪婪的商场和庸俗的市井的同时,又嘲笑了以抽象表现主义为首的现代艺术。“二战”之后,抽象成风,既然一堆色块和一组线条可以是艺术,那么一件实实在在的生活物品怎么又不是艺术呢?

其后,沃霍尔如法炮制,相继推出一组可口可乐、一组米奇老鼠、一组奔驰赛车、一组玛丽莲·梦露、一组毛泽东等著名的波普作品。撇开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就眼前所见而言,无可否认,这些阵列都十分好看……除了最后者。

 


2022年8月16日

嘉莉妹妹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在1900年发行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被誉为“最伟大的美国都市小说”。

不可否认,这部小说的美国味就如同可口可乐、麦当劳巨无霸和李维斯牛仔裤的一样浓烈。而主角嘉莉最后成为明星,从贫困到富有,实现自我之余也实现美国梦,令人不由得想到今日的百老汇和好莱坞(尽管后者已经霉变为美国馊味)。遗憾的是,痴迷好莱坞明星的现代读者恐怕不会对嘉莉妹妹的奋斗史发生兴趣,更加不会对当年引起争议的道德观念发表意见。当年,卫道士可是怒气冲天,大骂其“污秽”呢。

窃以为,“污秽”是文艺作品的最佳广告词。这部原本冗长、死板、枯燥的小说因而生出光辉。众所周知,《嘉莉妹妹》是一部自然主义小说。又众所周知,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升级版。也就是说,它意味着加倍的冗长、加倍的死板和加倍的枯燥(如果你埃米尔·左拉的拥趸,那就另当别论)。要不是主人公有着超凡的美貌(更胜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交际花)、可爱的性格(更胜托马斯·哈代的乡村姑娘)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感谢人类道德和卫道士),这部自然主义小说就会跟大自然一样,粗鄙、庸俗、毫无品位。

作者在小说结尾煞有介事地让名利双收的嘉莉徒然慨叹空虚和痛苦,是希望降低道德冲击力和增加出版机会吧。不料歪打正着,主人公的魅力反而推到极致。美是非道德的,且美是忧伤的。读到最后一章,我终于被忧伤的美女深深打动,平生第一次为自然主义而流泪。至于赫斯特伍德先生的惨死,那不过是一场意外罢了。




2022年8月15日

阿佛烈大王与蛋糕

  

阿佛烈大王(Alfred the Great)把蛋糕烧煳的故事,在英语国家是家喻户晓的。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教诲。

阿佛烈当时是威塞克斯国王,后来一统英格兰,成为盎格鲁—撒克逊国王,故而得到“大王”的称号。有趣的是,传说和雕像欺骗了我们,往往将这位君主美化为一个高大威猛的勇士。事实上他不但体弱多病,性格还相当软弱。他最终战胜自己,成就一番大业。套用出自南非某个被高估的黑人前总统的名言:强者不是没有弱点,而是克服弱点。而转折点,正是那几个烧煳的蛋糕。

8781月,维京人再一次背信弃义,撕毁和约,突袭阿佛烈的城堡。野蛮的维京人多次利用阿佛烈爱好和平、一味妥协求和的心态,占尽便宜——在得势的时候侵略,在失利的时候议和,而议和是为了毁约。这一次,这帮无赖几乎把阿佛烈的王国抢到手。国王侥幸突围,保住性命,躲藏在萨默塞特的沼泽区。

话说,一个农妇收留了没有表明身份的国王,条件是在她外出的时候帮忙照看烤炉上的蛋糕。阿佛烈的心思却在千里之外,眼前哪有蛋糕,直到被呛人的气味唤醒,方知为时已晚。为此,他遭到农妇一顿责骂。

“你就不能集中精神干好一件事吗?”

犹如醍醐灌顶。阿佛烈终于醒悟,不应再对毫无底线的敌人抱任何幻想。必须一鼓作气,不把敌人赶出英格兰誓不罢休!两个月后,重整旗鼓的威塞克斯军大破敌阵,并乘胜追击,彻底解除维京人对英格兰的威胁。

美国某个被高估的黑人前总统可能对这个故事毫无感觉。他和他的粉丝可能永远不明白,某些野蛮民族再繁殖一千年也不会变得文明,谈判完全是浪费时间的,应该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狠狠地教训一顿。

 



2022年8月14日

血槽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说过“血槽”这个词?所谓血槽,是指刀剑上的凹槽。如果你身边有冷兵器发烧友,血槽将是他的兴奋剂。他一定很乐意给你“科普”好几次。

一直有一种说法,声称刀剑刺入人体后,由于气压的缘故,是难以拔出来的,所以锻造时必须做一道血槽,以便空气进入,然后血液出来。他们会拿铁罐炼奶作类比:你需要开两个孔才容易倒出炼奶来。

然而,人体毕竟不是铁罐,血液也不是炼奶,否则我们到医院抽血和打针就可能遇到一些麻烦了。护士小姐随时会大叫:“糟糕了,拔不出来!必须在另一边屁股开一个孔……”

冷兵器发烧友也许辩驳:刀剑与针的接触面相差很远,不能比较。好吧,我们就专注于刀剑。有两个反例。第一,水果刀是没有血槽的,但是不时有人死于水果刀之下,而且手起刀落;第二,博物馆陈列的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剑,也是没有血槽的,却照样杀人如麻。可见,血槽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它不过是讹传。

其实,凹槽不是用来放血的,它的最大作用减轻武器的重量(通常可以减轻30%到40%),再者,就是产生一定的装饰效果。

至于血槽这个错误的名称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目前还没有定论,很有可能是19世纪中期德国一些写历史小说的作家想当然的结果。要知道,罐头也是诞生于同一时期,把玩罐头的作家玩出了血槽。

 



2022年8月13日

厨桌笔记

  

我对格温妮丝·帕特洛(Gwyneth Paltrow)的认识仅限于一部电影,那就是她担任女主角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in Love1998)。除此之外,我没有看过她的电影,也从不八卦娱乐新闻。直到在不久前,我读了她写的一本书,对她本人算是有了一些了解。

《厨桌笔记》(Notes from My Kitchen Table2011Boxtree 初版),并不是帕特洛的第一本烹饪书。早在2008年她已经执笔介绍自己的入厨心得。作为半路修行的外行人,她自然遭到各路职业厨师的轻视和挑剔。不过,与身形肥胖的厨子相比(哪怕他是顶级厨神),美女厨师无疑更有魅力(哪怕煮出来的东西一点都不好吃)。我一直呼吁,各路餐厅、酒家与其将招牌菜式的高清照片贴在门前,不如把厨师的玉照公开。

我喜欢看烹饪书,尽管不是美食家,也不是烹饪爱好者。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是欣赏一双妙手如何调度,如何将一堆杂乱无章的食材变成一桌肴馔。这不是跟交响乐团的指挥有一点异曲同工吗?

帕特洛这本《厨桌笔记》除了提供很多桌肴馔之外,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美食之上的记忆和感情。在讲解每道菜的制作方法之前,她会讲述与之相关的经历。比如托提亚汤(tortilla souptortilla 是一种墨西哥玉米圆薄饼),她回忆道,1992年她在德克萨斯州拍摄电影 Flesh and Bone,当时年仅19岁,在影片中担任一个小角色,空闲时间总是过多。当一个人在酒店房间无所事事的时候,当地特色食物托提亚汤给她暖心的慰藉……

我从来没有见过托提亚汤,但是读了这一段文字之后,不禁会心微笑。托提亚汤的酸辣味道仿佛正在我的舌上徜徉。窃以为,超越味道和营养,能够滋养心灵的食物,才能称得上美食。




2022年8月12日

麦觉理词典

  

如同《韦伯斯特词典》之于美国英语,《麦觉理词典》是澳洲英语的权威。

跟美国人一样,自从1788年第一批英国移民定居澳洲之后,澳洲人在语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包括一些奇怪的用法和一些外人不明所以的俚俗语。于是乎,《麦觉理词典》应运而生。而又由于地缘关系,新西兰英语跟澳洲英语比较接近,故此该词典在新西兰也通用。

《麦觉理词典》是悉尼麦觉理大学语言学院编纂的,第一版在1970年出版,历史并不长。当然,麦觉理大学本身也是一所十分年轻的大学,1964年才创校。词典和大学之名来自拉克伦·麦觉理(Lachlan Macquarie)。

麦觉理,这位英国军官在1810年至1821年期间任殖民地新南威尔士总督。凭借超凡的政治智慧,他将澳洲由一个流放囚犯的大型监狱,变成一个有力吸引外来移民的国度。澳洲变成今日这个样子,离不开他的努力。所以,除了大学,很多地名都以麦觉理命名,例如麦觉理湖、麦觉理河、麦觉理港等等。

可是,进入“左风”(或“左疯”)肆虐的21世纪之后,麦觉理的名字和铜像都受到一些自称是“和平示威者”的攻击。如果不及时煞住这股歪风,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个亲切的名字将会彻底消失。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奇货可居,岌岌可危的《麦觉理词典》有极高的升值潜力。赶紧买一本吧!(鄙人是不是充满所谓的“正能量”?)

最后说些题外话。说到语言和更名,令我不期然想到中国的“普通话”和“国语”的关系。曾几何时,汉语的标准语(其实是一种汉语方言)叫“国语”。某些歹徒勾结外国势力叛国窃政之后,由于底气不足,依旧谈“国”色变,“国语”遂被改为“普通话”。同一原理,该政权夺走香港之后继续恐“洋”,活生生将市花洋紫荆改为另一种植物,紫荆。语言真是很有趣的东西。

 


2022年8月11日

风、沙和星辰

  

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在1939年出版回忆录《人类的大地》(Terre des hommes)。书页之间,你会隐约看到一个轮廓模糊的小孩,以及嗅到一朵尚未盛放的玫瑰。读完之后,你也许能够明白,为什么作者写出《小王子》这样寂静又这样伤感的童话。

人们可以赞美飞行员的驾驶技术、职业道德、团体精神和英雄主义。然而,在黑夜的天空,在风与沙之中,在深邃与弥蒙之间,谁又体会他们的寂寞、恐惧……甚至更危险的状态——麻木呢?

《人类的大地》,英文版译者刘易斯·加兰蒂埃(Lewis Galantière)很有见地地将书名改为《风、沙和星辰》(Wind, Sand and Stars),此举得到圣埃克絮佩里的首肯和赞赏。我们不知道加兰蒂埃知不知道,在定稿之前,原书名叫“风中的星辰”。“人类的大地”是作者侄子的主意,他认为这个书名迎合图书市场的潮流,销量会更佳。在这个意义上,“风、沙和星辰”是一次洗尽铅华的还原。可以说,译者完全读懂了原著。

你读懂了吗?星辰,在星辰的照耀和指引下,飞机冲破风和沙,飞行员冲破寂寞、恐惧和麻木。他们仿佛走进一个纯粹的童话世界,那里既是糖果屋,又是巫婆的陷阱,必须小心翼翼,必须战战兢兢,但是始终相信,幸福不会遗弃纯真的人。童话的结局,总不会令人失望。

然而,结局,人有时候需要一个焕然一新的结局,尤其是当你沉浸于一次感觉极其美妙的旅程。当你读懂这部著作,便读懂作者的心思。你开始相信,那个见过小王子的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并非死于飞机失事。他只是爱上星空与地中海之间的深蓝,他决定永远不降落。

 



2022年8月10日

逆天的龟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中提到一本书。

“这是他读过的最奇怪的书……这是一部小说,没有情节,只有一个角色,实际上,仅仅是对一个巴黎青年的心理研究……”

这本书的影响力不限于小说主人公格雷,很不幸地,不久以后竟然成为王尔德蒙受冤狱的其中一个“罪证”。这是什么书?一般认为,它是乔里—卡尔·于斯曼(Joris-Karl Huysmans)的《逆天》(À rebours)。

《逆天》初版于1884年,立即被誉为“颓废主义的圣经”。颓废主义,是对当时甚嚣尘上的自然主义的反抗。

正如王尔德所言,《逆天》这部小说是主人公弗洛雷萨斯·德泽森特(Floressas des Esseintes)的独角戏。这名年轻贵族厌倦纷杂而无聊的世俗生活,于是隐居起来。存在主义者也许指出,这是另外一个局外人。而用现代心理学去分析,这个人可能患上社交恐惧症。不管什么也好,不凡的艺术品味使德泽森特作出不凡的应对。他用奢华的物质和奇妙的心思打造了一个与世隔绝且固若金汤的城堡,一个纯粹的私人小天地。

在那些令人目不暇给的装饰品和收藏品中,有一只龟。虽然它仅仅在一个章节中短暂出现过,却有非常深远的象征意义。

龟的出现,是因为德泽森特觉得为漂亮的东方地毯添加一件会移动的深色物品会增加色彩。后来他发现错了,深棕色的龟壳与泛着银色光泽的地毯格格不入。为了补救,他请珠宝商为龟壳裹上一层金衣,又为他镶嵌各种稀有的宝石。这回他满意了,龟壳在阴影中闪闪发光。只是,它很快就不再移动了。

“无疑,习惯于定栖的生存方式,习惯于在贫乏的外壳里卑微地生活,它无法承受被强加的耀眼的奢华,无法承受所披上的闪亮的外套,无法承受像圣餐盒那样全身镶满宝石。”

它,似乎预示了德泽森特的命运,也预示了颓废主义者的命运。一出没有剧情的悲剧。

 


2022年8月8日

Bartender

  

那个时期已经远去。有多久?四年?五年?我记不清,今夜心血来潮,故地重游。

地址不变,装潢不变,酒单不变,只是,不见那熟悉的素手和倩影。桃花依旧,芳踪无处,难免有崔护之叹。

记得那个大雨滂沱的冬夜,这里犹如孤岛,又犹如绿洲。两个人,交流着轻盈的话语。

Bartender,窃以为,这个单词无论译作“酒保”还是“调酒师”,都不尽意,尤其是美女。Bartender 者,跟石黑一雄笔下的 butler 一样,每一个字母、每一个音节,都流露着 dignity

微醺从一杯苦艾酒开始,到后印象派的放纵,再到一名艺术批评家的夜生活。艺术与美酒,向来难舍难离。期间,一些感觉宛如绒毛又如雪花,徐徐飘落。只是我,没有伸出双手。

最后的场景,一把孤独的雨伞,日渐凄迷……

那个时期已经远去。有多久?四年?五年?我记不清,今夜心血来潮,故地重游。

低俗的酒客发出粗鄙的声浪,提醒我今夕何夕。而当下,没有感情色彩的灯光纠集令人厌恶的烟雾,正包围着一杯落寞的 gin and tonic,以及一颗多愁善感的心。

 



2022年8月7日

我的美国梦

  

“正义或许会迟到,却从不缺席。”

人们常常用这句话自我安慰。有趣的是,它不是什么名人名言,而是名人名言的仿句。原文恰恰相反。

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

(延迟的正义不是正义,或者说,迟到的正义等于缺席。)

这句话出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首相威廉·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显然是对司法系统的勉励和要求:诸位务必及时维护正义。

衮衮诸公很快用行动证明首相是对的。一场冤狱害死了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后来的平反已经毫无意义了。迟到的正义也许依然叫正义,但是不能使人复活,只能使人唏嘘。

不只王尔德一人,历史里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而更糟糕的是,正义不但迟到,还常常缺席。在这方面,中国历史尤其触目惊心。恶人不但得不到恶报,还享尽荣华富贵,寿终正寝,甚至,“流芳百世”。

那么,为什么人们要仿造出“正义或许会迟到,却从不缺席”这样的句子?我想,这就跟那句中国谚语一样,“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纯粹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无可奈何的期盼——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奢望。只是这种奢望,令人感到痛苦。

还是做做梦吧!面对恶人张牙舞爪,all I have to do is dream。在清晨四五点钟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已经死去很久很久的、被深埋在地下十多米的正义,像拜登曲线那样突然垂直蹿起,蹿进我的梦中……嗯,这是我的美国梦。

 


Roy Lichtenstein, I Love Liberty, 1982

2022年8月5日

Top 10 Dance Songs of All Time

 

夏日炎炎,正是挥洒热汗和活力的好时光。敝博献一份助力,精心评选了“有史以来十大舞曲”。

评选准则依然是:

 

社会反响 15

歌手长相 5

评委意见 80

 

依然不接受任何异议。

 

 

10. Real McCoy – Another Night, 1993

Real McCoy 1993年单曲 Another Night 最高登上英国榜第2位和美国榜第3位。

若为九十年代欧洲舞曲找一个代表,Another Night 是最有力的候选。强劲的节奏、动听的旋律、爽朗的说唱、魅惑的歌声,歌词……

I feel joy, I feel pain, 'cause it's still the same

When the night is gone, I'll be alone

歌者在梦中与心仪对象相会,像一个哥特式童话,诡秘、浪漫又忧伤。

 

 

9. Daft Punk - One More Time, 2000

Daft Punk 2000年单曲 One More Time 最高登上英国榜榜首和美国榜第61位。

这是日法合作动画片 Interstella 5555: The 5tory of the 5ecret 5tar 5ystem 的先声。松本零士与 Daft Punk、日本动漫与法国浩室,意想不到的组合竟有意想不到的和谐。

歌曲有点“洗脑”。不过被清洗之后你会感到无比放松和舒畅,像太空漫游。

 

 

8. Everything But the Girl – Missing, 1994

Everything But the Girl 1994年单曲 Missing 发行两个版本。初始版登上英国榜第69位;混音版(Todd Terry Remix)登上英国榜第3位和美国榜第2位。两者是平装和精装的分别。

And I miss you

Like the deserts miss the rain

深度浩室(deep house)的麻木节奏像要淹没焦灼不安的情感和情欲,却欲盖弥彰,我们遇见迷失之后的爆发以及爆发之前的忧郁。

 

 

7. David Bowie - Let's Dance, 1983

David Bowie 1983年单曲 Let's Dance 最高登上英国榜榜首和美国榜榜首。

极浓的放克,同时糅合后迪斯科、新浪潮、舞曲摇滚等,你像在万花筒起舞,又像品尝一杯沁人心脾的鸡尾酒。

Let's dance

Put on your red shoes and dance the blues

只是,现代童话的模糊印象中,飘过一丝末世的苦涩。继续舞吧,仿佛没有明天,仿佛有明天。

 

 

6. Bee Gees - Stayin’ Alive, 1977

Bee Gees 1977年单曲 Stayin’ Alive 最高登上美国榜榜首和英国榜第4位。

这是迪斯科主题电影 Saturday Night Fever 的开场歌。

Got the wings of Heaven on my shoes

I'm a dancin' man and I just can't lose

高强度的假声唱出纽约人的生存状况。各自的艰辛都说不尽。不过,只要活下去,当音乐响起、舞池闪耀,人便有飞越的力量。这是迪斯科的真正意义。

 

 

5. Kylie Minogue - Can’t Get You Out of My Head, 2001

Kylie Minogue 2001年单曲 Can’t Get You Out of My Head 最高登上英国榜榜首和美国榜第7位,全球卖出超过1000万张,连歌手在MV中的服装也跟着大卖。

I just can't get you out of my head

It’s more than I dare to think about

理智与感情,纯情与性感,歌手完全掌握表演艺术的黄金比例(如果舞曲有“dark secret”,这便是),于是,一如歌名,听过之后,谁又能够(或愿意)将它抛诸脑后?

 

 

4. ABBA - Dancing Queen, 1976

ABBA 1976年单曲 Dancing Queen 最高登上英国榜榜首和美国榜榜首,在故乡瑞典,更有14周榜首的纪录。

You can dance, you can jive

Having the time of your life

世上并无欧洲迪斯科,直到 Dancing Queen 诞生。它同时告诉人们,在纵欲、同性恋和过激的平权运动之外,优雅也是(才是)展示女性自信和独立的方式。对,你也是女王,起舞吧!

 

 

3. Michael Jackson - Billie Jean, 1982

流行之王!舞蹈之王!Michael Jackson 1982年单曲 Billie Jean 最高登上美国榜榜首和英国榜榜首。BBC Radio 2 将之评为历来最佳舞曲。

Billie Jean 之所以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因为一个偶像从此被塑造——黑夹克、九分裤、白棉袜、月球漫步、机器人舞……除了叹为观止,没人去八卦歌词。

Billie Jean is not my lover

She's just a girl who claims that I am the one

要挑剔的话,就是歌手把舞跳到这个高度来了,别说超越,连模仿都困难呢。

 

 

2. Gloria Gaynor - I Will Survive, 1978

Gloria Gaynor 1978年单曲 I Will Survive 最高登上美国榜榜首和英国榜榜首。VH1 将之评为史上百大舞曲第1位。

You think I'd crumble?

You think I'd lay down and die?

Oh no, not I, I will survive

这是迪斯科时代的巅峰之作,这是女性力量的初始象征——在自我实现之前,先勇敢地止损,叫所有渣男滚蛋吧!

个人经验:对命运、对世界、对所有人,高唱“I will survive”都是合适的。

 

 

1. A-ha - Take On Me, 1984

八十年代迪斯科坍塌,新浪潮兴起。一支挪威合成器流行乐队冲上浪尖,A-ha 1984年单曲 Take On Me 最高登上美国榜榜首和英国榜第2位。

MV也以一段现实与漫画间的奇幻爱情阐述歌曲理念,备受好评(夺得6MTV奖项)。

Take on me

I'll be gone in a day or two

以假声唱出“I'll be gone in a day”,如泣如诉。那一刻,莎洛特小船漂向卡梅洛特、魔法玫瑰在凋落、漫画主角试图冲破框格……一厢情愿的苦涩混合义无反顾的悲壮,难以解释,只能行动,直到汗水和眼泪濡湿整个生命。

 

spotify playlist: Top 10 Dance Songs of All Time


  

番外篇

每次评选都不免忍痛割爱,例如以下10首便是其中一部分。

 

The Village People - Y.M.C.A., 1978

Blondie – Heart of Glass, 1979

Donna Summer - Hot Stuff, 1979

New Order - Blue Monday, 1983

Pet Shop Boys – West End Girls, 1984

Dead Or Alive - You Spin Me Round (Like a Record), 1984

Whitney Houston - 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 (Who Loves Me), 1987

Madonna – Vogue, 1990

Snap! - Rhythm is a Dancer, 1992

Cher – Believe,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