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隐身人

  

英国小说家H·G·威尔斯(H. G. Wells)的科幻小说《隐身人》(The Invisible Man)在1897年出版的时候引起轰动,除了情节引人入胜之外,“隐身在现实中是否可能”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门话题。

人可不可以隐身?严肃的科学家普遍予以否定。其中,俄罗斯科普作家雅科夫·别莱利曼(Yakov Perelman)的批评是最早的也是最知名的。在其出版于1913年的《趣味物理学》中,有四小节专门针对《隐身人》。

“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能叫别人看不见他呢?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各部,包括眼睛在内,都已经变透明了,因而它们的折射率也等于空气的折射率。”

如果眼睛是透明的话,那么外部的影像将无法出现在视网膜上。言下之意,“隐身人应该是一个瞎子。”别人看不见他,他也看不见任何人和事物,这样,隐身就毫无意义了。

别莱利曼调侃说,如果威尔斯在下笔之前想到这个问题,那本不可思议的小说就不会问世了。

平心而论,《隐身人》是一部文学作品,用过于严苛的科学标准去责难它,恐怕并不恰当。不过,别莱利曼借攻击一部文学作品来达到科普的目的,又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他的论述也颇令人信服,相信读过《趣味物理学》的朋友,都会深深认同。

直到很多年之后,美国日裔物理学家、科普作家加来道雄(Michio Kaku)才突破了别莱利曼的框架,为威尔斯进行辩护。出版于2004年的《平行宇宙》有其中一节分析威尔斯的《隐身人》。

“像所有最好的科幻小说一样,威尔斯的许多故事都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任何一个人,如果他有办法进入第四个空间维度(或者人们今天所说的第五维度,因为把时间看做是第四维度),他就能够隐形,甚至能够具备那些通常被认为只有鬼神才具备的能力。”

这个第四维度(或者第五维度)究竟是什么?众所周知,直线是第一维度,平面是第二维度,空间是第三维度。而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则包含三个维度。在此之上会不会还有一个第四维度呢?

让我们先来设想,在一个属于第二维度的平面世界里,如果有一个人掌握了进入第三维度立体空间的方法……你可以在一张白纸上随便画几个人,然后将其中一个人剪下来,立在画面之上,那么,他就等于在纸上的平面世界消失了,也就是说,“隐身”了。可是,他却可以俯视平面上的一切。

同样道理,如果你能够进入第四维度,那就可以看到整个第三维度的世界了。我们欣赏立体派画作的时候(例如帕布罗·毕加索的裸女们),就有相近的体验。立体派将一个物体的不同的面呈现在同一个画框之内,这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正如你不可能同时看见我的胸部和背部(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立体派则可以,进入第四维度也可以。

当然,如果真的有这个维度的话,宗教人士是最应该额手称庆的,因为它为鬼神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而邪恶科学家也有可能通过这种方法统治世界。很可怕吧。虽然很可怕,但是文学不是叫人不敢想象,而是敢于想象。敢于想象最恶劣的境况,也敢于想象我们可以战胜最恶劣的境况,正如威尔斯笔下那个邪恶的隐身人,最后也被正义的力量打败。

 



2022年12月30日

五把刀子

  

1954722日,文学批评家胡风上书中共中央,标题是《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全文三十万字,故此又被称作“三十万言书”。

洋洋洒洒的三十万忠言,只不过是对中央的文艺政策提出不同意见。然而,众所周知,独裁者是从不容许不同意见的。特别是胡风使用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比喻——五把刀子,更是令那位“英明领袖”怒火中烧。

五把刀子是什么?胡风毫不客气地指出,那是党在读者和作家头上放下的五把理论刀子。这个比喻,无疑是叫人联想到达摩克利斯剑。如今不是一把,而是五把,真是空前绝后。在头上晃动的刀光的威胁下,文艺活动又怎能正常地进行呢?

概括来说,五把刀子是:

第一,要求作家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不要自欺欺人了,所谓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是“遥遥的彼岸”,是“无法可以达到的”,却对作家提出这种要求,“单单这一条就足够把一切作家都吓哑了”。

第二,要求作家与工农兵的生活相结合。说白了,就是要求作家放弃自己本来的生活,去过工农兵生活。胡风讽刺说,“只有工农兵的生活才算生活,日常生活不是生活”,“这就把生活肢解了”。

第三,要求作家思想改造好了才能创作。顺便一提,洗脑一词就是来源于共产党的思想改造。洗脑“使作家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劳动”,于是只能“一天一天干枯下去,衰败下去”。

第四,要求作家“继承”和“发扬”民族形式。糟就糟在这个民族形式有排他性,只要接受国际文艺经验,就立即被斥骂为“拜倒于资产阶级文艺之前”。作家被“沉重的复古空气下面的形式主义”所窒息,“以至无所动无所言了”。

第五,要求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这导致“题材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作家变成了‘唯物论’的被动机器”。最终的结果必定是,要么“作家什么也不敢写”,要么“写了的当然是通体‘光明’的,也就是通体虚伪的东西”。

胡风的洞察力和笔力实在太犀利了,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同时,也让一些人如坐针毡。毛泽东肯定觉得三十万言及每个标点符号都是对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彻底否定,于是发动他最热衷的“整风”运动,“整”掉胡“风”。五把刀子终于砍下来了。胡风和他的支持者共计78人,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统统投入黑牢。不但如此,民族形式还得到继承和发扬,大搞株连之下,2100多人惨遭批斗。

胡风可以视作鲁迅的关门弟子和最忠实的继承人。他的“五把刀子说”反映的正是鲁迅的文艺思想。这些年不断有人问:如果鲁迅活到中共夺权,他会有什么下场?这种假设可以作为一部小说的起点,而作为历史研究则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从胡风的下场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推想出一个不敢推想的惨象。又有人问:鲁迅会不会像其他文人那样看风使舵?读过鲁迅的文章之后,你仍然认为他会的话,那就应该检讨一下你的阅读能力了。鲁迅是鲁迅,郭沫若是郭沫若。

迫害胡风的直接打手周扬等人固然可耻,从旁助攻的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人也令人不齿。讽刺的是,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其实为国内所有作家争取创作自由,不料反而遭到几乎所有作家的恶毒攻击。一个叫姚勋的太监形象隐约浮现了出来。话说当年出使大清国的英国使臣罗杰斯劝诫乾隆废除那极不人道的太监制度,没等皇帝开口,姚勋这名太监当即跳出来,指着对方鼻子一顿谩骂……

胡风在狱中饱受凌辱,多次自杀未遂,最后精神失常。他在1979年获得释放和平反,可惜再也无法执笔。

真的平反了吗?在“三十万言书”上书54年之后,2018年,胡风的儿子、退休科研人员张晓山因为“妄议中央”,被立案调查。

 



2022年12月29日

相扑力士作弊之商榷

  

出版于2005年的通俗经济学读物《怪诞经济学》(Freakonomics)是一本奇书,两位作者、经济学家斯蒂芬·列维特(Steven Levitt)和专栏作家斯蒂芬·达伯纳(Stephen J. Dubner)以新颖和独到的角度窥探流行文化和社会现象,着实令人眼界大开。对于书中的很多观点,鄙人都是连声称叹的,尤其是当想到它们很有可能叫那些乏味的庸人惊慌失措的时候。

不过,他们对某些相扑力士作弊的判断和分析,则是不敢苟同,鄙人关注日本大相扑二十年,对个中的细枝末节也算是略知一二。大相扑每年有六个场所的赛事,上位力士(幕内级和十两级)每个场所要进行为期15天的较量(每天一场),只要胜数优于败数,排名就会上升,否则排名就下降。力士的待遇与排名是直接挂钩的,没有人希望待遇降低(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样就会出现以下这种情况,一名力士如果在14天之后成绩为77败,那么最后一天的胜负就至关重要了,而根据《怪诞经济学》所援引的统计数字,77败的力士在第15天的比赛胜率接近八成。这是极度不寻常的。作者怀疑,力士有作弊行为。作弊形式可能有两种,一是金钱交易,二是卖人情。

其实,除了《怪诞经济学》之外,日本媒体和相扑迷(包括鄙人)都注意到这种情况,只是一般不会随便作负面的猜测,除非有确凿的证据。相扑场上也曾经出现过金钱交易的作弊行为,涉事力士最后受到非常严厉的制裁,不但马上被相扑协会解雇,在社会上也变得声名狼藉,人人耻与为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作弊成本太高、收益太低,根本不值得冒险。

不涉及金钱,纯粹卖人情,有没有可能呢?如果是卖人情的话,那么在下一次比赛,受惠的力士必定要还债,然而以我多年的观察,没见过特意还人情债的比赛。况且,以日本人对尊严的重视和对他人的责任感,实在很难想象他们会卖人情,以及轻易接受别人的施与。这从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老人不接受让座的现象可见一斑。

那么,怎么解释那种情况,77败的力士为什么在最后一场比赛有那么高的胜率?窃以为,77败的力士,他们清楚知道最后一场是绝对不能输的,故而有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斗志。相反,他的对手通常大局已定,最后一场无关宏旨,争胜的决心和斗志自然大打折扣。此消彼长,在双方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精神力便成为胜负的关键了。

 


歌川国貞,阿武松と稲妻の取組

2022年12月28日

良莠不齐

  

一份叫“《人民日报》总结60个经常被大家误用的成语”的东西近来在山寨版推特(又名“微博”)和山寨版 WhatsApp(又名“微信”)被疯狂转发和点赞。它劈头就批评“生活中,有一些我们常常见到的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往往误解了它的本义”。

那么,我们以文中的“良莠不齐”为例,

 

良莠不齐:

[解释] 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

[误用]常被误用形容水平、成绩等。

 

看看《人民日报》自己是怎样“误解了它的本义”的。

 

《人民日报》20191023日文章《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融合发展》写道:

同时,网络空间也出现了信息真假难分、思潮正误并存、文化良莠不齐的现象,对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造成冲击。

 

《人民日报》2018124日文章 《积极解决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写道:

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能够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偏少、结构不合理、质量良莠不齐,还不能满足人民对多元化、高质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1111日文章《在线教育:走向“口碑竞争”时代?》写道:

据预测,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4330亿元。然而,在线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也频频曝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816日文章《网络直播不能没有门槛》写道:

网络直播前景的确十分可观,然而直播平台上的内容却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噱头”让人不忍直视,某些主播不是今天“剁手指”就是明天“烧钱币”。

 

《人民日报》属下“人民网”有一个专题:

婚恋交友网站良莠不齐遭遇信任危机

 

不胜枚举。

以上各个“良莠不齐”均不是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而是——按照那份“《人民日报》总结60个经常被大家误用的成语”的说法——“误用形容水平、成绩等”。

我们当然不介意党国喉舌掉书袋,自我批评、自打嘴巴更是喜闻乐见。遗憾的是,难得的一次却打错了地方。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良莠不齐”的本义是什么。

莠,是一种田间常见杂草,俗名狗尾草。狗尾草的叶子跟禾苗相似,常常混在一起生长,令人难以辨认,也就难以清除。故而《孟子》有云:“恶莠,恐其乱苗也。”(意思是,讨厌狗尾草,怕它扰乱禾苗的生长)

莠后来生出比喻义,比喻坏、恶。如“莠民”意为坏人,“莠言”意为恶言。

所以,良莠不齐,照字面解,是指好的(“良”的本义)和坏的(“莠”的比喻义)混杂参错。

好的和坏的,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指事。形容水平、成绩,这叫活用,而不是误用。

 


图片来源:orthochristian.com

2022年12月27日

勾小指

  

勾小指通常是小孩子的行为,情侣偶尔也用来调情。当两个小指勾过之后,据说是表示永不反悔。

“反悔又怎样?”记得小学校园里我曾经这样发问,而所有同学都非常惊讶。有人说肠穿肚烂,有人说千刀万剐,有人说死无葬身之地,总之,答案极尽恶毒之能事,却无一准确。

勾小指起源于古代日本,日文写作“ゆびきり”,意为“切手指”,听上去确实有点可怕。相传,高利贷集团放贷,以及地下赌场给赌徒赊账,就算素未谋面,他们都会体现充分信任和盗亦有道的精神,不收取什么抵押品,也不需要留下什么借条,勾一勾小指便可。

这个小动作是一种仪式。一个承诺被仪式化之后,就好比婚姻、结拜等,立即披上庄严和神圣的光泽。除此以外,仪式之中还隐约交待了违约责任。你可以说暗藏杀机。它同时在警告借款人,假如逾期不还,辜负对方的信任,那就可能遭到报复,最小的代价是那根缔约的小指。

勾小指后来传到国外。亚洲、欧美地区也流通。只是在某些国度,却沦为儿戏,一如它们对诚信的宣传。

于我而言,勾不勾小指都是一样的。身为艺术家,不会受任何形式所约束,包括自己的承诺。同时,作为诗人和作家,对自己的语言又无比珍视。所以,一般情况下,小弟是不会轻易作出承诺的,不会轻易陷入自己设置的矛盾中。不过,化解这个矛盾其实很简单,只要将承诺变成一件艺术品。

 



2022年12月26日

如何戒酒

  

家住伦敦的会计师亚伦·卡尔(Allen Carr)自18岁开始,每天抽烟100支以上,显然是属于那种即使到了坟墓也会烟不离手的超级烟鬼。令人惊讶的是,在48岁那一年,他却突然决定戒烟。因由不在健康问题,而在访问一名催眠治疗师之后萌发的动力。他被催眠师催眠了吗?不见得。较有可能的是,他对催眠发生特殊的兴趣,特殊到要用自己做实验。

1985年,卡尔将成功戒烟的经验写成一本书,叫《戒烟的简易方法》(The Easy Way to Stop Smoking)。该书立即成为畅销书,风行全球。此后,卡尔专职出版,推出一系列“简易方法”,包括……你猜对了,凡是语重心长劝人戒烟的老家伙,通常都会接着劝人戒酒。《戒酒的简易方法》(The Easy Way to Stop Drinking)问世后,还有《减磅的简易方法》、《停止焦虑的简易方法》等等。这套书均有不俗的销量,即便作者在2006年病逝,即便现在已经有更科学的方法,依然继续再版。

我有一本《戒酒的简易方法》。作者那高明的催眠技巧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尽管他一再强调绝无催眠和心理暗示)。那些打算戒酒的以及那些不想戒酒纯粹出于好奇的读者,只要一翻看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戒酒的念头。当然,久经考验的我是不会掉进这种陷阱的。更何况,我早就成功戒酒了。

虽然很多人因为卡尔的书而成功戒烟和戒酒,可是,他的戒酒方法却值得商榷。他要求读者立即完全断酒,而不是循序渐进。这方法用于戒烟或者不错,然而酒精毕竟与烟草不同,戒断反应大得出乎意料,本人也差点因此而送命……所以,如果你是想戒酒的酒精成瘾者,买这本书之前请三思。

顺便一提,本人戒酒的目的不是要滴酒不沾,而是将酗酒的坏习惯调整为适量饮酒的好习惯。适量饮酒,享用的是饮的趣味,而不是酒的功效。这才是对酒的最高礼赞。如果抱着这个想法去戒酒,那就一定会成功。

 



2022年12月24日

神秘的冰花园

  

《冰花园》(The Ice Garden)是盖伊·琼斯(Guy Jones)在2018年出版的儿童奇幻小说。

冰花园这个意象,既新颖又令人怀旧,多年前为《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而翻腾过的波浪,如今又再激荡。当年,我给法兰西丝·霍奇森·伯内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那部儿童小说的评价是,“这个世界一定有魔法存在,否则不会产生这样一本书。”《冰花园》说不定也是魔法的结果。不过,恕我吹毛求疵,作者的写作水平……叙事略嫌拖沓,描写也有点琐屑。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介意的朋友请勿往下看)

12岁的女孩杰西患有严重的太阳光过敏症。这意味着,她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无法上学,无法结交朋友,她必须躲避阳光,躲藏在钢筋混凝土和多层窗帘的封闭中,迫不得已外出,比如去医院,也必须用厚厚的衣物包裹全身。她多么希望太阳永远消失,世界永远冰封。某天,愿望实现了一半,或者说,她的生活突然分裂成两部分。

一个是白昼的现实世界,正值炎夏,加之疾病与约束。一天,杰西无意中闯入戴维的病房,这个男孩因车祸而陷入昏迷状态。杰西在同病相怜之上生出一种全新的感情:她开始感到自己不是世界上唯一不幸的人;她开始走出自我怜悯的圈子,学着关心别人。

另一个是黑夜的奇幻世界,仿若寒冬,她仿佛获得健康与自由。一晚,杰西趁母亲熟睡,溜到街上,无意中发现一个时空裂口。她走进去,走进一个冰世界,走进一座精致的冰花园,认识一个名叫欧文的冰男孩。

欧文知道杰西的疾病后,送给她一颗冰贝壳。得到这件礼物,杰西离奇地康复,可以在现实世界中第一次享受阳光对肌肤的抚摸。然而另一方面,失去这件宝物的冰花园却要坍塌,欧文也会随之消逝。

为什么欧文愿意牺牲自己?也许是因为他一直孤独地生活在乏味的冰花园里,直到杰西出现,才找到人生的意义。为爱献出所有,这是爱的最高境界。

杰西为了拯救欧文和冰花园,决定放弃梦寐以求的、已经到手的幸福。她宁愿永远活在疾病的痛苦中,也不要好友死去,这也是爱的最高境界。

欧文和冰花园得救的同时,时空裂口也合上。两个世界再无交集。这对好朋友,再也无法相见。一切都好像从没发生过的一样。又或者,只是一场梦?

真的从没发生过吗?

在现实世界,戴维清醒过来,竟然隐约知道冰花园里发生的事情。作者在这里很强烈地暗示,欧文其实就是戴维的投射,而冰花园则是杰西为了逃避现实而幻想出来的平行宇宙。由此可见,逃避现实大有好处,它给人更大的力量去面对残酷的现实。

终章,戴维康复,杰西经过治疗后病情逐步好转。戴维与杰西成为好友,再续冰花园的情义。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

 



2022年12月22日

魔鬼在细节中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这是一个相当常用的英语谚语。其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不要忽视细节,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处也可以影响大局。

而中文译文“魔鬼在细节中”或者“魔鬼藏在细节里”,则会被一些自称拥有经济学和MBA知识的人挂在嘴边。

这句名言,一般认为出自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密斯……哦,对了,密斯才是真正的姓氏,凡·德罗是他自己加上去的,以增添贵族气。至于此举是模仿堂·吉诃德·德·拉曼恰的一种艺术行为,还是仅仅出于虚荣,那就不得而知了。密斯是现代主义建筑师,与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法兰克·罗伊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并称近代建筑四大巨匠。

密斯给世界留下了不少令人赞叹的建筑物,例如巴塞罗那德国馆( Barcelona Pavilion)、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柏林新国家画廊(New National Gallery)等等。除此之外,他还有两句名言同样脍炙人口,一句是“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另一句就是“上帝在细节中”(God is in the details)。

你没有看错,在论及建筑理念的时候,密斯说的是“上帝在细节中”,并不是“魔鬼”。其实“上帝在细节中”这句话是一句德国谚语,19世纪初已经在民间流传。密斯生于德国,后来为了逃避希特勒的迫害才移居美国,顺便把这句谚语带到新世界。最重要的还是,把它带到建筑理念中。密斯引用“上帝在细节中”,意思是说,对一砖一瓦,也要像敬畏上帝一样,马虎不得。

为什么“上帝”会变成“魔鬼”?或者我们应该问:什么时候开始“上帝”变成“魔鬼”?

进入20世纪之后的近现代社会,人们不再相信上帝,却相信魔鬼;人们不再敬畏上帝,却敬畏魔鬼。在无意识之下,密斯的名言被误引。误引之下,反而引起更大的共鸣和回响。于是一错再错。这在语文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顾客是上帝”)。

不管白猫还是黑猫、上帝还是魔鬼,只要教人注重细节,改掉粗枝大叶的坏习惯,就是好事。最怕有些人、有些民族,光说不练。

 

Farnsworth House

2022年12月21日

家长指引标识

  

搜集英文唱片的同好,请不要害羞,说一说你到底拥有多少件带有家长指引标识的藏品。实不相瞒,纯洁的我也至少拥有5张,比如 Limp Bizikit 2005 EPThe Unquestionable Truth (Part 1)

所谓家长指引标识,即是印有“Parental Advisory - Explicit Content”的字样,意为“家长指引——露骨的内容”。

这个露骨的标识,是提葩(或翻斗卡车)·戈尔(Tipper Gore)的惊世杰作。这个女人来头不小,正是前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Al Gore)的老婆。夫妻俩真是心心相印(在此祝福他们白头偕老),都配备了一个或半个左倾得无以复加的大脑。在老公用很不环保的方式推销环保产业之前,老婆已经用很粗暴的方法“保护”未成年人。

事情发生在1985年。当戈尔夫人听到11岁的女儿哼唧 Prince 的一首 Darling Nikki,突然柳眉倒竖,怒不可遏。原来她听出其中几句歌词有诱导自慰的意思(她女儿肯定没有听出来)。以保护女儿以及所有未成年歌迷为由,她创立压力团体美国家长音乐资源中心,向国会和美国唱片协会施加压力,要求监管流行音乐。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在“有问题”的唱片封面盖上家长指引标识。

“有问题”的唱片的“问题”,指的是含有性(包括粗口)、暴力、毒品等内容。说唱、嘻哈、朋克、重金属无疑沦为重灾区。

站在道德高地,在家长的立场上,用标识令未成年人远离成年话题,看上去是正确的。然而,社会的危险往往就发生在看上去是正确的政策上。其实,子女看什么书、听什么歌,家长是有责任去了解并且作出适当的指引的,将责任推到一个审查机构,是懒惰的表现。懒惰的人自然不会知道,用道德标准审查艺术是荒诞的,终极之作是为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大卫》打上马赛克。于是我们看到,粗口歌被标识,歌颂性爱的也被标识。

顺便一提,在中国,家长指引标识被俗称为“脏标”。脏吗?你可以说脏话是脏的,暴力和毒品也不是干净的,然而,性本身是美好的,脏的是用变态眼光看待性的那些人。

 



2022年12月19日

1888雪暴

  

这个地球上体验过英文“blizzard”一词的威慑力的人,恐怕不多。它相对应的中文是“雪暴”,《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刮大风、下大雪的天气现象,大量积雪或降雪随强风飞舞”。

最近鄙人读了吉姆·墨菲(Jim Murphy)所撰写的《雪暴》(BlizzardScholastic 出版,2000),1888年袭击美国和加拿大东海岸的那场百年不遇的超级雪暴仿佛再现眼前。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雪暴之一(也可能没有“之一”)。

作为一部写给青年读者的历史读物,为了照顾现代社会那些越来越缺乏耐性和感情脆弱的青年,书中除了图文并茂(其中有不少珍贵的历史图片)之外,也刻意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务求将惊悚和悲情减弱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我想,读过原始史料后作出这种取舍的作者,心情一定是百感交集的。

死亡人数超过(可能远超)400人,经济损失超过25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7亿美元)。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尤其是无可挽回的伤亡,很多方面都值得反思。

首先是天气预报的问题。气象部门确实发出了警报,可是由于往绩太差,准确度低到令人耻笑;再加上,雪暴来临前的一天风和日丽,一点风雪的迹象都没有,人们自然就不会放在心上。非常不幸地,这次却是“狼来了”的现实版。

然后是空中电缆的问题。所有空中电缆均遭到雪暴破坏,电力和通信系统完全瘫痪,导致救援工作难以进行。有鉴于此,电缆的铺设逐渐从空中移入地下。从一场惨剧中得到一个有利后世的教训,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

雪暴突如其来,风速高达到每小时72公里,积雪最深1.47米,如果不能及时躲进室内,恐怕要与死神作一番搏斗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免会想:如果处于这种灾难中,我会怎样呢?啊,真令人不寒而栗。

 



2022年12月17日

环境音乐

  

1978年,英国电子音乐玩家布莱恩·伊诺(Brian Eno)推出革命性专辑唱片《环境1:为机场制作的音乐》(Ambient 1: Music for Airports),标志着一种全新的音乐类型问世,那就是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或译作氛围音乐)。

所谓环境音乐者,顾名思义,就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一种电子音乐。以伊诺的唱片为例,如标题所示,专辑内的4个曲目都是为机场大楼而制作的背景音乐。

由于不需要什么乐器和乐手(一台电子合成器即可),也不需要什么旋律和思想(冗长和沉闷是其特点),故此,各种环境音乐如同苔藓一样急速生长,击退了流行音乐,消灭了古典音乐和轻音乐,商场、饭店、咖啡厅、酒吧、电梯等公众场所,全被吞并。进入21世纪之后,它还开辟了私人领域,登堂入室,协助瑜伽、按摩、香薰、冥想等活动。

伊诺说环境音乐“既有趣,又可以被忽略”。不敢苟同。如果真的有趣的话,那是不会被忽略的。

恕鄙人直言,环境音乐不过是一种装潢,它跟一盏吊灯、一个百叶窗、一块蕾丝边桌布基本上没有区别。它否定传统鉴赏方式,换言之毫无鉴赏价值,甚至不是音乐,而是跟达达主义一样,是一种反艺术、反音乐。艺术以自身为目的,所有以功能和用途为目的的,最多是工艺品。当音乐沦为一种辅助性工具,恐怕连工艺品都不如。

当然,作为营业者和顾客,可能不希望背景音乐喧宾夺主,阻碍他们正在热烈讨论的重要议题(比如什么菜式配搭什么葡萄酒)。这样的话,环境音乐无疑是十分适合他们的,既不存在,又没有死去,就像喜欢它的人一样。

然而,喜欢它的人可能不知道,在谈情说爱的时候听到 Elvis Presley Love Me Tender,在展望将来的时候听到 S.E.N.S. 的『輝く季節の中で』(在光辉的季节中),那会带来多么美好的感动啊!然而,他们不知道,永远也不知道。

 

youtube: Brian Eno - Ambient 1: Music for Airports

2022年12月16日

I-E问题

  

有一幅由丹·皮拉诺(Dan Piraro)绘画的“怪诞”系列方格漫画(下图)。画中两个古埃及人在壁画前刻录象形文字,其中一个说“It’s eye before flea, except after sea”(眼睛在跳蚤之前,除了在大海之后)。











 

乍看之下,那像是毫无逻辑关系的妄说。然而以英语为母语的朋友,早已经笑出声来了。操非英语的朋友,则可能要经过一番思考才懂得莞尔。

“眼睛”、“跳蚤”和“大海”均是谐音把戏,整句话其实是对“I before E, except after C”(IE之前,除了在C之后)的戏仿。那是一个英文拼写速记法则,英语世界几乎人人都知道。

它是什么意思?

在一个单词里,当字母IE连在一起的时候,不少人弄不清楚它们的次序:“ie”还是“ei”?我们姑且称之为“I-E问题”吧。

I before E, except after C”,这句话提醒我们:

第一,通常情况下,IE之前。例如 believeachievechiefyielddie 等。

第二,如果在字母C之后,则相反。例如 receiveceilingdeceitconceit 等。

只是,尽管大部分单词都遵照这个法则,例外的情况却依然存在。例如 neighboreightveinseizescience 等。所以,想不犯错的话,就得多读、多写。基本功是没有捷径的。

说到捷径,我以前看过一个英文笑话。一位老校长郑重其事地向学生们宣布,他有一种行之有效、万无一失的方法解决“I-E问题”。包括老师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由得身体前倾,洗耳恭听。但是他们听到的却是:将小写的ie尽量潦草一些,潦草到两者看上去差不多,然后将i上的那一点点在两个字母上方的中间……

如此看来,英语人士都对“I-E问题”感到头疼。我想,其情形大概跟中国人“的”、“地”、“得”不分差不多吧。不同的是,一方是想方设法纠正错误,另一方则是积非成是。据说“的”字即将一统江山了。很好,好“的”很呢。

  

2022年12月14日

啤酒纯酿法

  

德国进口啤酒的标贴上通常有这么一句:“本品严格遵循1516德国啤酒纯酿法酿制”。就算原装没有,中国进口商都会特意加上。为什么?因为中国人严重崇古,对“传统”、“古法”、“百年秘方”诸如此类什么的字眼有应激行为。从1516年到现在,超过500年,自然具备足够的威力。

有趣的是,所谓“1516德国啤酒纯酿法”并不是什么秘方,而是一条法令。客观地说,如果没有这条法令,就没有今天饮誉全球的德国啤酒。

啤酒自古深受欧洲人欢迎,尤其深受德国人欢迎,几乎每一家酒馆都有自己的出产。可是,在1516年之前,良莠不齐,好啤酒是可遇不可求的。假如运气不佳,你就很有可能喝到由劣等作物酿造的啤酒,又或者是渗水的毫无味道的啤酒。假如运气差到极点,你会喝到混入煤灰、滑石粉、鸡血、牛胆汁、毒蘑菇等奇怪东西的可能导致上吐下泻的溶液。混入那些东西对商家有什么好处?嘿,据说可以叫顾客上瘾(所以,请勿将本文分享给开酒吧的朋友)。

巴伐利亚大公威廉四世(William IV, Duke of Bavaria)终于忍无可忍,于1516年颁布《啤酒纯酿法》(Reinheitsgebot)。

巴伐利亚位于德国东南部,素来以盛产啤酒闻名。首府慕尼黑每年举办的啤酒节是当今世上每个啤酒酒徒都熟知的盛事,在此就不作补述了。

威廉四世的政绩亦很难补述。我们只知道他毕生被宗教冲突和农民暴动弄得疲惫不堪。不过这个《啤酒纯酿法》却令闻广誉。

该法令明文规定:啤酒必须以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为原料,不能添加别的物质。除此之外,官方还根据季节和啤酒质量订立市场价格。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从此得到保障,不再为喝下不明液体而付出健康代价。有鉴于此,神圣罗马帝国很快将法令移植,影响遍及全欧洲。

若要挑剔的话,该法令对生产、销售假酒的处罚未免过于宽大了。不法分子所受到的惩罚通常只是罚款和充公生产工具。这一点,威廉四世应该向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学习。在公元前1754年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关惩罚:淹死在自己制造出来的酒液中。没有比看到坏人自食其果更痛快的了。

 



2022年12月13日

门罗宫

  

四十多年过去了,门罗宫( Palácio Monroe)仍旧是每个巴西人心底的隐痛。

假如你在里约热内卢一家咖啡馆里倾听一个有经历的老人追忆往事,他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长及沧海桑田,长至桌上的桑托斯咖啡不再冒出热气。然后,他啜一口凉冰冰的液体,瞳孔变得迷茫。

1904年,为了在美国圣路易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展现桑巴风采,巴西人花了很多心思建造和布置展馆。由军队工程师弗朗西斯科·德·索萨·阿吉亚(Francisco Marcelino de Sousa Aguiar)设计的、体现当时最流行的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物,拔地而起。由于展馆实在太出色,博览会结束后,巴西人舍不得拆毁,于是将其迁回祖国。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的金属框架、墙壁、拱顶、和装饰品先被拆成一块块,再用货轮从北半球运往南半球,最后在里约热内卢的中央大道重新搭建。不用问,这肯定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没有人对此有微词。

这座建筑物以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之名命名。门罗的思想和政策被称作“门罗主义”。要旨是反对欧洲列强继续殖民美洲,让美洲成为“美洲人的美洲”。此话一出,19世纪拉丁美洲各地的独立运动立即受到极大鼓舞(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而巴西则在1822年脱离葡萄牙统治,然后在1889年从帝制过渡到共和制。门罗宫之诞生,表明巴西人并没有忘记这一份贡献。

落户里约热内卢之后,门罗宫最初十年用于迎接外宾和举办国际会议,其后成为联邦国会大楼。纸币和邮票都有它的图案。它在巴西的地位,相当于西敏宫之于英国、国会大厦之于美国。可是,军政府上台实行寡头统治之后,情况便发生变化。

独裁者埃内斯托·盖泽尔(Ernesto Geisel)决定拆除门罗宫,理由是门罗宫的地基阻碍正在修建的地铁工程。绕道的话成本将大增,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拆除障碍。一开始,他还顾及形象,假装调查“民意”,其实是指使喉舌和御用专家发动舆论攻势,贬低门罗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斥责它在美国出生,并无多少巴西血统云云。然而,这些谬论经不起辩驳,最终全部粉碎。独裁者遂恼羞成怒,凶相毕露,于19761月,不顾人民抗议,这座有纪念和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在无情的铁锤和碾压机之下化作尘土。宫中的藏品也被卖到世界各地,换来的巨额金钱统统收进军政府的库房。

纳粹党关闭包豪斯学校,共产政权“改造”北京城,塔利班轰炸巴米扬大佛……不说远的,近代的例子已经有太多太多了。动之以情没用,晓之以理也无效,在野蛮的专制统治者眼中,只有牢牢攥紧的权力和枪炮,没有他人,更没有艺术和文化。

远处的海滩传来狂欢节到来的脚步声,不同肤色的游客再次聚集里约热内卢。老人已经离去,在你的视野之内,是空落落的咖啡馆。

 



2022年12月12日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开启新旅程。

幸福是,冷天洒在脸上的阳光。

幸福是,一只瓢虫落在你的身上。

幸福是,在猫咪的咕噜咕噜中入睡。

 

幸福是什么?我们常常自问,也常常被提问(包括善意的和恶意的)。这是个大问题,也是个小问题;它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有趣的是,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是答案的一部分。换言之,关键就在于生活的主角——你。

幸福是什么?丽莎·斯瓦琳(Lisa Swerling)和拉尔夫·拉扎尔(Ralph Lazar)在他们创作的卡通绘本《幸福是……500件关于幸福的小事》(HAPPINESS IS...500 Things to be Happy About)里提供了500个答案。

两人都是插画家,夫妻搭档,从2013年开始,在 Facebook 发表卡通画作,引起全球轰动(被防火墙阻隔的国家除外),粉丝数目超过330万。

美国出版商编年史图书看到商机,为他们出版一套卡通图书系列,迄今为止共8部。而打头阵的,也是销量最惊人的正是这本《幸福是……500件关于幸福的小事》。顺便一提,这本书有中文版,由北京联合出版集团引进。中国读者足不出户、网不翻墙,就可以触摸到自由世界的潮流脉搏,真是可喜可贺。

客观地说,这套书成为畅销书还是有点出乎意料的。第一,近二十年来图书市场非常不景气,倒闭的出版社和书店一家接一家;第二,书中的内容都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的。那么,它又凭借什么本事让读者自愿掏腰包购买据说是不环保又占地方的纸质书呢?

答案也在内容中。乍看之下,这些卡通不过是“小清新”加“心灵鸡汤”,并无太大新意。然而,当500件日常生活的小事展现在眼前,就会产生惊人的力量。我不敢用“由量变到质变”这么政治化的句子,只想打个比方:一朵花也许不算什么,五百朵不同的花就令人怦然心动了。

而当你在书店随意翻看书页,正被累加的小幸福撩动心弦的时候,一种久违的感觉也油然而生。原来,纸质书页的触感也是一种幸福。

 




2022年12月11日

朝露与梦

  

 

丰臣秀吉临终之际作了一首著名的辞世诗。这是一首和歌:

 

如朝露坠地,如朝露消失,我此身命。浪速城的辉煌,不过梦中之梦。

(露と落ち 露と消えにし 我が身かな 浪速のことも 夢のまた夢)

 

浪速是大阪的旧称。丰臣秀吉修筑宏丽的大阪城,教天下豪杰折腰。

这个全日本最有权力的人,因为出身社会底层(贫农)而长期遭受歧视,因为身形矮小而得到侮辱性外号(猿)。然而,他却凭借惊人的毅力和拔俗的才能,结束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也破除人们对血统和外貌的迷信。他的一生,何等辉煌。

只是,人生如朝露般短暂。一生辉煌的功绩掠过一双虚弱的眼睛,原来是梦中之梦。

 

我听到捧着髑髅的哈姆莱特问:“亚历山大在地下也是这个模样吗?”

 

 

 

无独有偶,在天王山之战被丰臣秀吉打败而失掉江山的明智光秀,其辞世诗也将人生看作梦。这是一首汉诗:

 

顺逆无二门,大道彻心源。五十五年梦,觉来归一元。

 

皈依佛门的明智光秀以异常平和的心境接受死亡。他的从容和豁朗令人佩服。可惜我们感觉不到任何人情味,故而难以产生共鸣。

战国时代的另一位著名武将,同样信佛的上杉谦信,同样将寿命写进辞世诗里。这是一句汉字佛偈:

 

四十九年一睡梦,一期荣华一杯酒。

 

表面上也是平和的,但是,三个“一”字将空和色连成一线,而线的尽头,藏着说不尽的思绪。一杯酒,看上去像清水,竟然辛辣无比。

 

 

 

比喻人生,婉约者用露,豪迈者用梦。

婉约如曹植(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如小林一茶(朝露的浮生,朝露般的浮生,仅此而已);豪迈如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如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也如明智光秀和上杉谦信。

人生既是朝露又是梦,既短暂又虚幻。丰臣秀吉是婉约还是豪迈?两者皆有,故此共鸣是难以言表的。

第一次读到丰臣秀吉的辞世诗的时候,我被撼动了,以至终日无言。在摇撼之中,我几度登上大阪城楼,“独怆然而涕下”。

 

如果人生是梦,那么约翰·济慈也许说得对。死亡不是沉睡,“将来所谓命定的结局,不过是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