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

渔夫之宝

  

据玛格丽特·戴卓尔(Margaret Thatcher)身边的朋友透露,这位伟大的英国首相在发表长篇演说之后,会用一粒渔夫之宝舒缓咽喉不适。

渔夫之宝是一种强力薄荷含片,我曾经也是它的拥趸。由于患有慢性鼻炎,加上烟酒过多的缘故,在颇长一段时日里,我的咽喉常常感到干涩、发热、疼痛。这时候,含一片渔夫之宝,简直是“如贫得宝,如暗得灯,如饥得食,如旱得云”,什么阴霾、雾霾,统统消散不见,人生又再度充满希望。

当然,渔夫之宝的价格不算便宜,小弟只能在症状严重之时才敢服用,症状轻微至中度时,就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受庸医毒害,喷西瓜霜。

渔夫之宝的英文原名叫“Fisherman’s Friend”,直译应为“渔夫之友”。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5年。英国药剂师詹姆士·洛夫特豪斯(James Lofthouse)以薄荷和桉树油为主要原料,专门为北海渔民调配出一种特效药水。这些渔民长年在寒冷的大海作业,呼吸道老是出问题。后来,鉴于瓶装药水不便于渔民携带,洛夫特豪斯又将之制成药片。改变形态之后,更受渔民欢迎,他们亲切把它称为“friend”。这就是“渔夫之友”名称的由来。

“渔夫之友”正式成为注册商标,却是一百年之后的事情。直到1967年,洛夫特豪斯家族才在故乡弗利特伍德成立有限公司,将祖传秘方推向市场。凭借显著的药效,它三度获得“女王企业奖”,是国内同业的领头羊。难怪戴卓尔夫人也选用它。

大约在1990年代初,这个品牌开始有系统地进军中国市场,并以“渔夫之宝”作为官方中文名。以“宝”代替“友”,此举实在高明之极。中国人向来有“认钱不认人”的优良传统——宝为重,友为轻,朋友只不过是获得财宝的其中一种可利用的工具罢了。可想而知,“渔夫之友”肯定连渔民都不想要,而“渔夫之宝”则是人见人爱、车见车载(相信我,它能缓解司机狂躁症)。仅一个字,就反映一个会令中国所谓劳动人民狂躁的事实:西方资本家比大多数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

一片渔夫之宝,如此耐人寻味。任何有品味的人,咂完之后自然不忘祝福一句:祝渔夫之宝在中国的生意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