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味精的争议充斥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犹记得,岭南第一大报《南方日报》上有很多有关味精如何危害健康的报道,又有不少为味精平反的文章,像拙劣的跑龙套演员,轮番登场。到底味精有害还是无害?我无法从铅字里找到答案。问大人,却发现他们都对味精避之唯恐不及。
不过,经过九十年代末几次有力的实验之后,我们基本上可以否定味精有害这种论调了。回头看,“味精有害”是如何空穴来风的呢?我们先从味精的起源开始说起吧。
在1907年盛夏里一个炎热的晚上,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化学家池田菊苗在家中喝着海带汤消暑。突然之间他意识到,海带有一种令人愉悦的味道,它在酸、甜、咸、苦四种基本味道之外。池田称之为“鲜味”(umami)。他进一步思索:能够有此鲜味,海带里面一定含有一种奇特的化学成分。之后,他花了大半年时间,终于在1908年从海带里分解出谷氨酸钠。
1909年,池田教授与铃木制药所合作批量生产谷氨酸钠。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他们为这种东西起了个通俗化的名字,叫“味精”。不久之后又更名为“味之素”。由于产品大受欢迎,铃木制药所在1930年代索性改名为味之素。直到今天,味之素株式会社仍然是日本最大的调味料生产商。
中国人则一直沿用味之素的原名味精。对于沉迷口腔享乐的中国人来说,味精简直是厨房里的仙尘。撒一小匙,即使家常便饭也会提升到几乎爆灯的等级。从此,味精成为中餐不可或缺的调味料。直到1968年。
1968年,美籍粤裔医生郭罗拔经过广泛的调查,提出“中餐馆综合征”这个新名词。他解释说,有一部分人(包括他自己)到中餐馆用餐之后会出现一系列短暂的症状,包括头痛、牙痛、面红、皮肤瘙痒等,他怀疑原因可能与味精有关。
霎时间,味精成为众矢之的,各种各样打着科学旗号“研究”纷至沓来,极尽妖魔化味精之能事。最严重者,直斥味精致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讲求证据的科学家为味精辩护,但是理性的声音在恐惧与愤怒的情绪中化为乌有。有害?无害?对普罗大众来说,“宁可信其有”,试问谁又敢拿自己的健康作赌注呢?识时务的商家也顺应潮流,在食品上贴上“不含味精”的标签。情况有点像今日中国的转基因食品。
现在我们知道真相。所谓“中餐馆综合征”其实是过敏症状。有极少数人(大约1%)在摄入较多谷氨酸钠之后会产生过敏反应。
正如不能因为有人对牛奶过敏而说牛奶有害健康一样,味精,总算沉冤得雪了。可是,“宁可信其有”的威力依然强大,要恢复人们吃味精的信心,恐怕不是十年八年就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