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弗里德里希·肖邦(Frédéric Chopin)名曲《离别曲》(Étude Op. 10, No. 3),中国媒体不时翻炒这样一个故事(以下两段摘自某百科网站):
“肖邦19岁的时候,爱上了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性同学葛拉柯芙丝卡,她是一位亭亭玉立,有声乐方面天赋的美丽姑娘。
“肖邦因为从小就很胆小,始终不敢向她倾吐爱意。当他决定远离祖国前往巴黎时,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这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这位美丽少女告别。”
真是一个浪漫而伤感的故事啊!
再次深表遗憾。尽管说得一板一眼、头头是道,却无法掩饰其致命的缺点——以上故事,并非事实。只要认真考证就会发现,肖邦离开波兰的时间是1830年,而《离别曲》的创作年份是1832年。
1832年,肖邦身处巴黎,以教钢琴为生。他每堂课收取20法郎学费,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数目。所以不到一年时间,他就住得起豪宅,雇得起仆人。当然,肖邦老师也对得起那份收入。配合教学方法,他创作了一系列兼具艺术性和指导性的练习曲,其中包括《练习曲作品10-3》。
这首练习曲得到两个非常感性的名字,其中之一是“离别”( L'Adieu 或 Farewell),另一个叫“悲伤”(Tristesse 或 Sadness)。后者在欧美似乎更为通用。不过,这两个名字都是后人所加上的,并非肖邦的原意。
1935年有一部德国电影,它的名字叫做《离别曲》。主题音乐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作品10-3》。这极有可能就是“离别曲”的由来。也几乎在同一时期,这首练习曲在法国被填上法语歌词改编成通俗歌曲,歌名叫《悲伤》。
《练习曲作品10-3》哀婉缠绵,起伏跌宕,即使“离愁”加上“悲伤”,也无法道尽曲中情感。“我常常向钢琴倾诉。”这个内向的人,这个忧郁的人,这个漂泊的人,在这首练习曲之中,到底向钢琴倾诉了些什么?是否谈到她?
话说回来,那个虚构的故事也不是没有一句正确的。康丝坦齐娅·格拉德科夫斯卡(Konstancja Gładkowska,我就不用那个译名了),是华沙当时最好的女高音。她比肖邦小几个月,曾经与肖邦同读于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19岁的肖邦在给好友提图斯·沃伊切乔夫斯基的信中承认,他暗恋康丝坦齐娅已久。可是,肖邦始终没有表白,一是因为生性羞怯,二是可能他听到命运在远方的呼唤。
1830年11月,肖邦离开波兰时感慨,“一旦离开,将成永别,我觉得我的离开只是为了死亡。”令他如此痛苦的,毫无疑问是康丝坦齐娅,而不是其他的人和事物。人们说,肖邦创作的乐曲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也许,人们错了……
一直到肖邦在1849年去世之后,康丝坦齐娅才通过文字得悉肖邦对她的爱慕。她感到十分惊讶,连说几次“真没想到”。如果想到了,聆听《练习曲作品10-3》的时候,是否会在旋律中找到自己的倩影,以及一双含情脉脉又带着几分害羞的眼睛,在隐蔽处噙着热泪?
(经本文指正后,该百科网站已将错误删除,其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