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艺能文乐,又名人形净琉璃。严格地说,文乐只是人形净琉璃的其中一个流派,由于其他流派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相继失传,文乐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人形净琉璃的代名词了。
人形净琉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九世纪的傀儡子。傀儡子跟中国的木偶戏非常相似,是一种很受平民欢迎的街头表演。有人说傀儡子是从大唐传入的,不过,没有相关的历史文本可供参考。
后来傀儡子发展成较具规模的净琉璃。为什么叫净琉璃?在爱知县,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平安时代,一对地主夫妇婚后无儿无女,遂向药师佛祈愿。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与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相对。人们拜阿弥陀佛求长寿,拜药师佛则可消灾解难。这对夫妇大概认为不孕不育是一种灾难,于是拜了药师佛。药师佛有求必应,一年之后他们得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婴。知恩的夫妇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净琉璃姬。
又过了十多年,净琉璃姬发育成倾国倾城的美女,而且极具音乐才华,听过她演奏琵琶的人,无不三月不知肉味。在一次宴会上,她应父亲的要求为宾客演奏。不料,席上一个英俊的青年拿出笛子要求与之合奏。两种不同的音色,像两颗情窦初开的心灵,在空灵之中互通灵犀;又像两个气派不凡的身影,在韵调之上翩翩起舞。此人是谁?正是传奇人物源义经。
一曲倾情,订下终身。可是,身处乱世,英雄人物背负沉重的使命。源义经率军打仗去了。一去九年,朝朝暮暮,眼穿肠断,渐觉情路茫茫,净琉璃姬终忍不住相思之苦,投河自尽。天意弄人,就在这一年,源义经归来,得知妻子死讯,悲不自胜……
从十六世纪的室町时代开始,有街头艺人抱着琵琶说唱。进入江户时代之后,说唱艺人为了增加叙事的画面感,加入傀儡子配合戏曲表演。伤感的三味线也取代娇弱的琵琶,诉说人间种种凄酸(日本的传奇故事以悲剧为主)。其中以净琉璃姬的故事最受欢迎。逐渐地,人们便把这种表演形式称为净琉璃。后人为了识别,把变革前的净琉璃称为古净琉璃。
变革始于贞享元年,即1684年,当天才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遇见出色的说唱艺人竹本义太夫。这段友谊的缔结,使古净琉璃蜕变为人形净琉璃,使原本属于下里巴人般的民间娱乐节目,升华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近松门左卫门出身武士阶层,有一份令人馋涎欲滴的职务薪俸。然而,大约在30岁的时候,他毅然辞职,全身心投入到净琉璃和歌舞伎剧本的创作中。当时从事戏剧相关工作的人,社会地位非常之低,收入也极不稳定。从近松留下的文字可知,他不止一次沦落到赤贫状况。由此表明,近松对戏剧无比热爱,且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实在令人感慨万端。经过长年的战争,源义经最终帮助哥哥源赖朝战胜平氏,使之成为日本最有权力的人。后来义经又与赖朝对立,不幸兵败自杀。假如他能够像近松门左卫门那样舍弃武士的功名,与净琉璃姬厮守,那就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啊。或者,武士的勇气和艺术家的勇气没有可比性,但是我认为,后者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