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食牛肉,饮毡酒

  

英国著名金酒品牌 Beefeater 有个中文名字,叫必富达。啊,多么好听!多么富态!看来外国商人对中国人的脾性了解得相当透彻。只是,这个音译而来的名字,无法揭示品牌背后的文化底蕴。

Beefeater,照字面解,是“食牛肉者”。在英国,食牛肉者特指皇家禁卫军仪仗卫士和伦敦塔看守。

皇家禁卫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95年,它是由当时的国王亨利七世所创建的。几十年之后,爱德华六世派遣他们看守伦敦塔。我们从必富达的酒瓶可以看到禁卫军仪仗卫士的神采,穿着威风凛凛的都铎王朝制服。

那么,食牛肉者这个外号又是怎么来的呢?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初,具体情况已不可考。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当时皇家禁卫军仪仗卫士和伦敦塔看守特别受到国王照顾,每天能分配到大量牛肉。要知道,那个时候吃上一顿肉简直是神仙级享受,而这帮人竟然每天都吃肉,竟然吃很多很多的肉……哎呀,羡慕、嫉妒、恨,百感交集,感慨万千,无可奈何,岂有此理!于是乎,平民百姓就叫他们食牛肉者。这个外号带有一定的贬义,有点像当下流行的詈辞“吃货”、“大食懒”等。后来随着平民百姓吃肉次数增多,食牛肉者的贬义就消除了,变成皇家禁卫军仪仗卫士和伦敦塔看守的雅号。

食肉,自然要饮酒。金酒,Gin,传统上译作杜松子酒。这个译名值得商榷,因为这种酒实际上是谷物酿制的烈酒,杜松子在酒中只不过是担当调味料的角色。窃以为,音译为金酒或者琴酒(台湾)或者毡酒(粤语地区)会更加恰当。

犹记得第一次饮毡酒是在初中阶段。某个星期天下午,几个同学在一家西餐厅小聚。我抵挡不住澎湃的好奇心要了一杯叫“毡七喜”的饮品。具体原因?“毡”字给我浓烈的《一千零一夜》的气息。不负责任的侍者明知道我是未成年人也不告知这是一种酒精饮品,于是我糊里糊涂地把这杯味道怪怪的液体喝光。然后,有点迷糊,再然后,猛然亢奋,一扫平时羞怯、木然、自卑的特征,崇论闳议、妙语连珠、技惊四座。事后想了好久,也找不出原因。其实,毡七喜是毡酒加七喜加冰块混合而成的。

如今,在所有酒类中,我对金酒的热爱程度仅次于威士忌。只是我始终没有吃下酒菜的习惯。饮再多的必富达,我也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牛肉者。

 



2025年6月29日

译诗

  

作为一名英语诗歌的译者,若再诉说诗歌翻译之难,只会如喃喃自语喋喋不休般惹人讨厌。除了少数口出狂言自称译得“最纯正、最优美、最准确”之外,大多数译者都跟本人一样,默默地迎难而上。我不敢说有什么心得值得分享,只有一些纯属个人的体验,在此不妨抛砖引玉。

一说到翻译,“信、达、雅”这些老生常谈总是被重拾又重拾。事实上,我在开始诗歌翻译工作之时,也严格遵循老一辈所订立的原则。更甚,我不但讲究译文与原文的韵式保持一致,而且每行的字数也要配合原文的音部数,尽量工整。后来我逐渐发现,这种像墓碑一样刻板生硬的翻译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

诗歌是一门很特别的艺术,它兼具音乐性和文学性。诗歌的音乐性,一经翻译就死亡。千方百计去重现原文的音乐性,得到的只可能是东施效颦的效果。况且,这种做法会妨碍诗歌的文学性的传达。而诗歌的文学性,只要译者有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和汉语文字功底,理论上失真度可以是零。

经过艰苦的总结和分析,我不得不承认过去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是买椟还珠、取舍失当的。

承认错误,然后就要作出改正。我的新方法是:1、解开枷锁,不再拙劣地仿效原文的韵式和字数;2、在完整保存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演绎出自己的诗歌风格。

“翻译是二次创作。”

每当着手翻译工作的时候,我都会在脑中不断重复这句话。翻译是二次创作。它在提示我:一要忠于原文的内容;二要保持个性,不能迷失在巨人的影子里。

至于我的译诗,大概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不管怎样,欢迎商榷。

 


Giuseppe Maria Crespi, Bookshelves with Music Writings, 1730

2025年6月27日

大仲马的美食词典

  

先给认为“人不可貌相”的人当头一棒,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大仲马(Alexandre Dumas)的体型判断出,他是一个吃货……而且,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吃货,他是一个有素质、有品位的吃货——这种高级吃货通常不叫吃货,他们有个专有名词,叫美食家。然而,即便是美食家这样崇高的头衔也不足以表彰大仲马对饮食界作出的贡献,他简直是吃货和美食家中的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是超多产作家,一生大约有四、五百卷著作之丰,更厉害的是它们大多数都成为畅销书。教授外国文学的教授讲师们无不劝勉学生当以大仲马为榜样。当然,谁不想像大仲马那样著作等身(何止等身)且金玉满堂(曾经满堂)呢?

46岁的大仲马在事业巅峰之际,突然异想天开地盖了一座被称为“基督山城堡”的豪宅,邀请各方名人,夜夜笙歌,食日万钱,尝尽世间美食,饮尽天下美酒。结果是,两年之后,金山吃空。辉煌的基督山城堡,也被迫拍卖抵债。

在财产与健康都令人担心的最后几年,大仲马致力编撰《美食词典》。这部作品成为他的遗作——因为普法战争拖延了出版工作,它未能在作者生前问世。

“我想写的是一本见多识广的人喜欢读、对从事烹饪的人又有使用价值的书。”

大仲马做到了。就其内容而已,《美食词典》的确可以分为上述两方面。这两方面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就像一对舞伴跳着火辣的探戈。

首先,《美食词典》是大仲马作为美食家的人生总结。它是食材的百科全书,也是分量十足的食谱。作者按字母顺序排列,共收入大约750个条目,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其中在“大螯虾”(即龙虾)的条目,大仲马还把他的独门秘方无私地公诸于世。这道菜式后来被冠以“大仲马大螯虾”之名,出现在法国餐厅的餐单上。讽刺的是,大仲马本人却以“卢梭羊腿肉”为例,批评法国人动不动就用伟人的名字给菜式命名的奇怪风尚。

除了“大仲马大螯虾”,大仲马自行开发的烹饪小技巧也很有参考价值。比如在“蛋”的条目中,大仲马写道:

“万一你把蛋煮过头了——这样的事经常会发生——而又没时间重新另煮,那就换一种吃法:把蛋放在盘子里,撒上盐、胡椒粉和一块黄油,一起捣烂,再撒上香葱食用。”

昨天我按照这种方法做了一盘蛋,味道确实不错。

如果不做作家,大仲马会是一名优秀的厨师。他经常请他雇用的伙夫到一边凉快去,自己亲自下厨,款待客人。乔治·桑就在日记中称赞大仲马做的菜非常好吃。有挑剔的乔治·桑为其背书,《美食词典》提供的所有菜谱自然都值得一试。

与此同时,大仲马在书中添加大量与食物有关的奇闻趣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别开生面,趣味盎然。那些天生对食物缺乏热情的人(比如我),也会手不释卷。比如在“火鸡”条目,大仲马透露了诗人尼古拉·布瓦洛的秘密。

“布瓦洛还是孩子的时候,有一天独自在院子里玩耍。院子里除了家鸡,还养着一只火鸡。布瓦洛不慎跌倒,外衣掀起,露出了令火鸡恼怒的红色。火鸡扑上去一阵猛啄,可怜的布瓦洛某部位受伤如此之重,以致他再也没能成为一名色情诗人,而是成了讽刺诗人,以攻讦女性为乐。”

从实际情况来看,布瓦洛极有可能丧失某种男子气概,不过是否与火鸡有关,实在无从稽考。当然,就算造谣,这个谣也造得无比安全。因为大仲马编撰《美食词典》时,布瓦洛早已作古,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将大仲马告上法庭的子孙。

这种小故事,不一而足。总而言之,喜欢猎奇的读者和喜欢猎食的读者,都能在阅读《美食词典》的过程中大快朵颐。

 



2025年6月26日

蒙田的旅行日记

  

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所处的时代,正是战火纷飞的乱世。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既在战场上鏖战,又在思想领域短兵相接。蒙田虽然身为天主教徒,却对这场似乎没完没了的纷争日渐生厌,最终在1570年,正值37岁的壮年期退出社会生活,退隐到离波尔多30公里的一座塔楼里,不问世事。

塔楼的第三层是极具特色的圆形书房。书房的柱子和横梁,都写满了格言,共五十七句。这些格言有的摘自古代名著,有的则是蒙田对古人智慧的理解。其中有不少格言出自塞克斯都·恩皮里柯的《皮浪主义纲要》。

比如,“非彼亦非此,两者皆不是”、“这可能存在,可能不存在”、“我什么都不懂”、“我不能明白”、“我知道什么”、“我搁置判断”。

从这些格言可以看出,希腊怀疑主义哲学家皮浪对蒙田的影响有多大。但是蒙田并不是纯粹的怀疑主义者,而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各种思想理论兼收并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在怀疑主义的基础上,用各种智慧的砖石,建造了自己的哲学塔楼。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如果蒙田像皮浪那样疯狂,他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完成《随笔录》,就过早地死于非命了。要知道,皮浪从来都不相信人类的感官,即使看到前方有个大窟窿,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一脚踏下去。

令人捉摸不透的是,这个优哉游哉的塔中人在写完两卷《随笔集》之后,1580年,突然对外面的世界发生兴趣,决定离开自己的领地,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出国旅行。几个友善且清闲的好友担心蒙田会像皮浪那样不顾危险一往直前,自愿作伴。于是一行人从波尔多出发,横穿法国,经德国、瑞士、奥地利,进入意大利。整个旅程历时十五个月之久。

其中一个同行者负责写旅行日记。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只干了一段时间便离开大队,旅行日记交由蒙田自己执笔。作为蒙田的读者,我们当然希望那位同行者越早滚蛋越好。但是考虑到,那个时代生活条件之落后,长途跋涉之艰辛,加上蒙田身体之虚弱——不时受肾结石和肠绞痛的折磨,在这种状况下写出的平静而详尽的日记,又难免叫人有些戚然。

尽管如此,总体而言蒙田在这次旅行中获得的快乐是多于痛苦的。这位哲学家始终保持着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对每个微小细节都抓住不放。而作为世界随笔第一人,他那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论,使这部旅行日记成为当时最优秀的名人纪行、旅行指南和社会风情画……哦不,成为不了当时的旅行指南,因为蒙田直到去世都没有把这份手稿出版。

蒙田返回塔楼后,把旅行日记束之高阁。它几乎永远尘封,在差不多二百年后才被意外地发现。为什么蒙田不将它出版呢?我想,大概是他觉得这份流水账式的记录没有多大学术价值吧。又或者,日记中涉及宗教的内容可能对宗教战争起火上浇油的作用吧。事实上,蒙田旅行归来后被推选为波尔多市长,任内致力于调停宗教冲突。很遗憾,在一个非理性的时代,没有人愿意像蒙田那样搁置判断。

 



2025年6月25日

少年维特的欢乐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在创作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时候,只有24岁。小伙子刚刚经历一场维特式失恋——倾慕的女郎早已名花有主,只好把最深的爱埋藏在心底,黯然离去。可以说,除了自杀之外,歌德就是维特,维特就是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在1774年出版之后,社会上随即出现一股“维特热”。沽名钓誉的作家和书商借机抛出无数仿作,以大捞一把。最成功的仿作当数弗里德里希·尼科莱(Friedrich Nicolai)的《少年维特的欢乐》。尼科莱身兼作家与书商二职,对图书市场的脉搏把得相当准。不过与其说这部作品是仿作,不如说是改写。他改成一个幸福的结局:

绿蒂有预感维特将要饮弹自尽,悄悄将子弹换成一泡鸡血。打了鸡血的维特也许吓坏了,看见他的人也吓坏了,包括绿蒂的丈夫阿尔伯特。当阿尔伯特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深受感动,很有风度地成人之美。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个狗尾续貂般的结局无疑使小说的艺术性大减,却大受读者欢迎。人们在购买《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同时,都会捆绑购买一本《少年维特的欢乐》。

然而,时过境迁。《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所有仿作和改写都被时间冲走了,只剩下金子闪闪发光。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世上曾经出现过《少年维特的欢乐》这本畅销书,我也是通过一些稀见的文章知道它。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冷嘲热讽。

我无缘接触原著,不敢妄下断语。就《少年维特的欢乐》的喜剧结局而言,的确毫无文学和艺术价值可言。只是……爱情这么珍贵,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真正爱慕的人;而爱情又这么脆弱,即使遇到了,现实的铁锤又很容易把它敲碎。文学作品中的爱情的典型,罗密欧与朱丽叶、圣普乐与茱莉、维特与绿蒂……无不以催人泪下的悲剧收场。人们为他们流过多少热泪啊?已经流得太多了吧。多么可贵的情侣,为什么要这样?让我们在虚假的幻想中成全他们的美梦吧,也使现实中所有破碎的美梦得到一星半点的补偿。

故此,《少年维特的欢乐》在当时能够畅销,模仿维特自杀的事件也随之大幅减少。故此,就算《少年维特的欢乐》写得再庸俗,要批判它,我实在下不了笔。

 



2025年6月24日

古池与青蛙

  

古池

青蛙跃入

水之声

 

此乃鄙人翻译之芭蕉俳句。

俳句为何物?我们如何欣赏?英国诗人詹姆斯·卡卡普有此俳句:

 

俳句其实是

小石头跌落古井

溅起的声音

 

令人拍案叫绝!显然,他在芭蕉的影响下,读懂了俳句。欣赏俳句就是这样了,陶醉在一首俳句的意境里,然后悟出个中喻意(至于音韵,很遗憾,翻译无法传递,只能读原文)。

芭蕉的古池句,妙就妙在意境中的禅趣。一只青蛙突然从荷叶上跳进水里,这个动作打破视觉上的静态,也打破听觉上的寂然。这景象,为池塘边结庐的芭蕉所耳闻目见。

芭蕉当时正在做什么?正冈子规认为,芭蕉正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突然响起扑嗵一声,方才如梦初醒,低头沉思片刻之后,破颜一笑。真有拈花微笑的浪漫。芭蕉这一笑,也悟出人生之道。

我完全赞同子规的诠释(或者想象)。芭蕉所悟的,以隐喻的形式藏在俳句里。古池的“古”字正是线索。古池,犹如亘古不变的宇宙;青蛙一跳,犹如人短促的一生。人生,浮云朝露,镜花水月,来不及自照,便云消雾散,无影无踪。人生短暂而没有反复,千利休说,“一期一会”;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即使古池依旧,再有青蛙跃入其中,也不可能带回业已消失的感觉。想到这里,心头不禁涌起阵阵悲凉。然而,奇怪的是,那“扑嗵”的水之声仍然萦绕脑际,仿若永恒的天籁……啊,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芭蕉临终前,有弟子恳请他依照俳人传统,写一首绝笔。芭蕉则说,古池句可作绝笔。然而在那天夜里,他还是写下一生中最后一首俳句:

 

卧病旅途中

梦依然在

枯野飞舞

 

读罢令人心痛。然而,字里行间似乎又带有一股慰藉的力量。没错,既然梦已经冲破肉身的局限,与自然为伴,享四时之乐,又何必悲伤?正如人虽然与世长辞,俳句却穿越数百年沧桑,向我们咏叹芭蕉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梦……

你终于明白了,抬头破颜一笑吧。我仿佛听到芭蕉的声音。

 



2025年6月23日

古池的声音——俳句选译

 

松尾芭蕉

 

胡乱涂鸦

恋人你的名字

竟在其中

 

古池

青蛙跃入

水之声

 

卧病旅途中

梦依然在

枯野飞舞

(芭蕉的绝笔)

 

 

与谢芜村

 

古池青蛙已衰老

在落叶时节

 

月下竹影

轻抚着

一轮新雪

 

 

加贺千代女

 

秋风起

深山回荡着

寺院的钟声

 

牵牛花缠绕着吊桶

我到别处汲水

 

 

井原西鹤

 

两年

我一直凝望着

浮世的月亮

(西鹤的绝笔。西鹤已52岁,那个时代人的预期寿命只有50岁)

 

 

野沢凡兆

 

孤独的长河

孤独地穿过雪原

 

 

各务支考

 

羡慕枫叶

在最美的时候

默然飘落

 

 

小林一茶

 

朝露的浮生

朝露般的浮生

仅此而已

 

我的春天是

一块炭团

一把小菜

 

 

上岛鬼贯

 

秋风无声地穿过

众人的脸

 

 

三浦樗良

 

望星

在柳树的枝条下

倍感孤独

 

 

正冈子规

 

轻轻地扇着春风

孔雀的尾羽

 

寂寞是

烟火过后

有流星划过







魚屋北渓,「松竹梅亀図」

「松竹梅亀図」

「松竹梅亀図」


2025年6月22日

写自己的随笔

  

我觉得,随笔作家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写自己的,另一类是写别人的。

写自己的随笔作家数不胜数,但是取得成功的迄今为止只有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一人。当然,这里所说的成功是指文学上的成功,而不是商业上的成功。

蒙田被认为是随笔这种文体的开山鼻祖,他大半生都隐居在远离尘嚣的塔楼里,与书籍为伴。塔楼下是继承而来的领地。由于祖上的庇荫,蒙田虽没有锦衣玉食,但至少衣食无忧。而他本人也对柴米油盐之琐事相当鄙夷,甚至不无自豪地坦言自己分不清莴苣与卷心菜。所以在蒙田的随笔里,你看不到人间烟火,尽管他在冷嘲热讽之余,也会提供一些不太实用的生活小窍门。

蒙田并没有著书立说的打算,他写随笔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记忆力不大灵光,故而不得不将生活细节一一用笔墨记录下来。蒙田的生活,毫无疑问是以精神生活为主。读了什么书?书中记载什么智慧?自己对它又有什么看法?从来没有一个智者会像蒙田那样推心置腹,把思想的过程和盘托出。读者很容易被这样的文字吸引,继而感动,继而向往这种纯粹的生活,并且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就思想境界而已,恐怕只有弗朗西斯·培根的随笔可与之相比。但话说回来,培根是属于写别人的随笔作家。

查尔斯·兰姆和威廉·赫兹里特之后,写别人的随笔作家在数量上远不及写自己的随笔作家。可是,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后者没有一个取得成功。

可能有读者会发问:E·B·怀特(E.B. White)如何呢?怀特的确是20世纪写自己的随笔作家的典型,他在美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在非英语国家也有一定的读者人数,那是因为他能够写一手简朴而流畅的英语,又有哪个学习英语的大学生没有读过怀特的文章呢?

同样热衷写自己,但是与蒙田有天壤之别的是,怀特的随笔充满日常生活气息。我一直很佩服他能够将几天时间花在研究红壳鸡蛋与白壳鸡蛋的差异之上,然后再花几千字把研究结果详细地告诉读者。我不否定,怀特的随笔带给读者一种情趣、一点娱乐和几分放松。然而,它不是思想的催化剂,它不会使人有所进步。在此我大胆地预言(如果我错了,欢迎找我算账),一百年之后,仍然被世人阅读的怀特著作,只有童话。

弗吉尼亚·伍尔芙曾经说过,随笔作家应该有某种强烈而执着的信念,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构筑一片神奇的领地,把短暂的人生提升到永恒的高度,也使读者暂时忘却恼人的世界。

完全赞同!所以我感到遗憾,因为在写自己的随笔作家之中,就只有蒙田一人能够做到。

 

 



2025年6月21日

Twittery

  

# 文学、艺术、哲学与人生 #

 

二次创作和抄袭(或剽窃)有何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去看:第一,二次创作讲明以某个作品作为创作的基础,而抄袭则隐瞒;第二,二次创作演绎出与原作不同的意义或者转变为不同的格调,抄袭则是毫无新意。

 

"一个人丢掉了善,就不能称为人……就变成了野兽。" 所以,"没有理由去仇恨恶人," 正如你不会仇恨狮子、斑马或者骆驼。当然,如果你不幸从骆驼背摔了下来,你有权利骂它几句。(引号内容出自波依提乌《哲学的慰藉》)

 

幸福是渴望得到之物;成功是得到渴望之物。——佚名。(如果像某些人那样在破折号之后加上柏拉图,或莎士比亚或歌德或哈耶克等大人物的名字,是否更具说服力?)

 

“爱我,请摘下你的面具”,在迪伦·托马斯密集式的颓废之中,只有这句诗令人会心微笑。笑着笑着才惊觉,原来这是无助的呼叫。呜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类不懂得怎样去爱。

 

“在我的食指与拇指之间 / 矮墩墩的钢笔在休憩。/ 我将用它来挖掘。”将思绪从窗外挖土豆的咔嚓声中收回来,谢默斯·希尼在纸上写下这句诗。当时的他还没有出版过任何诗集。怀着谦卑之心,希尼开始在艺术的土地上耕作……向希尼致敬。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伪文艺青年津津乐道的一句话,出处众说纷纭,却无一准确(最离谱的还扯到唐玄宗)。其实它是出自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长诗《万物本性论》,原文英译是“What is food to one is to another bitter poison”。至于蜜糖砒霜这种带有伪文艺腔的汉译,极有可能是某女作家所为。

 

胸脯对男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康德因为狭窄而平坦的胸部而得过抑郁症,安徒生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常常在内衣里垫报纸。

 

彼特拉克认为原谅是最美丽的报复。我觉得,美丽谈不上,不过,很多时候冷冷的一句“没关系”的确比以牙还牙、恶言相向更有效果。

 

“可是,你在挨饿呢,年轻人……听我说,放弃绘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吧。否则,请不要跟我女儿来往。”然而,一个赤贫如洗的画家,眼中的天空依然美好。他是康斯太布尔。

 

亚瑟·柯南道尔爵士有一次与儿子一起旅行。在火车上,儿子悄悄地告诉父亲:那个女人长得多丑啊,不料招来一记耳光和一句训斥:没有女人是丑的!

 

青苍碧本有分别,青是蓝,苍是深蓝,碧是浅蓝。后被混用,如青天=苍天=碧空。到了唐朝,这三字的使用更加混乱。刘禹锡《陋室铭》的“草色入帘青”青变成草色的绿。李白《将进酒》的“朝如青丝暮成雪”青又成头发的黑。白居易《卖炭翁》的“两鬓苍苍十指黑”苍是白色。等等。所以我不知青皮桔是什么?

 

古汉语的“广”不同“廣”,也不读guang,而读作yan,是指用茅竹搭建的简陋小屋。有一个词叫“崖广”,即山崖边的小屋,比喻非常危险的境地。这个词现代汉语已经不再使用,只保留在粤语口语里。不过,很多操粤语的人都不知道它的原意,也不知道它应该写作“崖广”,而不是“牙烟”。

 

 

# 经济的事 #

 

有个皇帝看到饥民,心里难过,便动用所有力量生产烧饼。不久人人都吃得起烧饼,人人都有工作(生产烧饼),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人一天只能吃十个,烧饼需求到达临界点,烧饼开始卖不出去,饼坊倒闭,有人失业。皇帝急了,补贴继续生产。最后烧饼几乎免费,塞进每家每户,人人对着一大堆烧饼发愁。

 

买了一件很昂贵的衣服,穿过两次发现完全不适合自己,丢掉还是留着?留着吧,说不定以后还会再穿。不,要丢掉。无论生活空间还是思维空间,我们都被太多不需要的东西充塞着。正是这些东西,使我们陷入鸡零狗碎、杂乱无章的混乱状态之中,举步维艰。必须忘掉沉没成本,进行整理,然后才有高效的人生。

 

 

# 常识与真相 #

 

抗癌、美容、排毒、护肝、降血脂甚至能治百病?一种叫诺丽果汁(Noni juice)的饮品近年被生产厂家吹嘘成圣水一样。然而,欧洲和美国的多项研究都显示,它并不比其他果汁多多少营养价值。或者,它几百元一瓶的高价会比橘子汁有更大的心理安慰作用吧。仅此而已。

 

根据英国一项调查,85%的女性对伴侣的尺寸感到满意,而对自己长度感到满意的男性却只有55%。巨大落差滋生出一种叫男性增大丸的东西。这东西是否有效?很遗憾,欧美多个机构对各种增大丸进行过测试,结果显示它们无一有效。其实亢奋时不小于7.3CM的都不算小size,在药店大可以放声说,我要均码!

 

所有防脱发洗发水都是骗人的,它们并不比古代的怪配方好多少。希腊人在希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忽悠下将鸽子屎和山羊尿涂在头皮上。文艺复兴时有所进步,改用牛的唾液。中国人则一直认为脱发是肾的问题,因此拼命吃动物的鞭和蛋蛋补肾。印度人认为高难度瑜伽动作——长时间倒立可以把头发重新倒出来。

 

为什么衬衫最上面的扣眼是横向的?有些衬衫最下面的扣眼也是横向的,那是为了使纽扣不易从扣眼滑出。最上面的纽扣在领带后,最下面的在裤子里,它们一旦滑出,再扣上就很麻烦。这样又带出新问题,为什么其它扣眼是纵向的?啊,除了容易扣上外,胸部春光在有意无意间乍泄,给这个灰色世界增添色彩。

 

名牌手表广告中的手表大多数定格在1010分。因为这个点数,时针和分针形成一个代表“对”的钩?而商标在钩之上,显得非常醒目。不信的话你可以摆弄一下你的手表。如果你没有手表,可以张开拇指和食指做一个手枪手势,并且将虎口抵住下巴……怎么样?是不是很醒目?圆脸更圆,大脸更大……

 

风力17级是指风速高达每小时202220公里,是风级中的极限级。偶尔会出现超过这个极限的风速,它们被划入18级。目前官方确认的世界纪录是1934412日在美国华盛顿山测到的时速372公里。在这种风速下,恐龙都要随风而逝。

 

111日万圣节(All Hallows' Day),是个严肃的宗教性节日。而1031日万圣节前夜(All Hallows' Evening,一般简写成Halloween),则已经发展为一个充满娱乐性的节日。中国人把Halloween译为万圣节是错误的。

 

 

# 大问题 #

 

问问@百度贴吧 ,本人想开个“鸡吧”与各地养鸡户交流养鸡心得,谁知,你们却给我冷冷的一句“抱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本吧暂不开放”,这是什么意思?这是歧视我们养鸡户吗?

 



2025年6月20日

虚构梦

  

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迷了路,四周鬼影幢幢。我很担心会遇到但丁在《神曲·地狱篇》开头遇到过的三只野兽。不过,三兽总算没有出现,只见一只瘦弱的老虎在前方不远处的草丛里啜泣。“虎兄,谁欺负你?”这么一问,它哭得更厉害了。原来,此虎兄正是《水浒传》里被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

哈哈哈哈!我忍不住大笑起来,就算是虚构角色,也不宜生在中国,不然会死得好惨。如果是吉卜林笔下的老虎,一定会“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绝对不会这样窝囊。哎呀,“说到曹操,曹操就到”的老话又一次应验,一只吉卜林笔下的印度虎出现了。现在两虎对峙着,它们将会相争还是相爱呢?不知道,我对答案毫无兴趣,还是继续上路吧。

没走多远,一个骑着瘦马的瘦骑士挡住去路。我正要用最礼貌的言辞询问他此路通向何方,谁知他先开口,用不太友善的语气质问我是不是西方女巫。我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胸脯,确认一下上衣有没有被顽皮的风吹出两个半圆来……

这时候,一个长得又矮又胖的家伙骑着一头蠢驴来到骑士身边,提醒骑士这个家伙(指我)是个如假包换的哥们。我不知道怎么个如假包换法,不过我是哥们确实毋庸置疑。同样毋庸置疑的是,眼前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堂吉诃德和他的仆人桑丘。然而,堂吉诃德依然不相信我是哥们,要求我出示证据。我虽然拥有强而有力、坚不可摧的证据,但是打成年以来都没有在同性面前出示过,实在不好意思。我唯有撒谎骗他:“我刚才看见西方女巫,她在前方的奥兹国里,快追上去吧,不然她会跑掉的……”我还没说完,他们就策马策驴绝尘而去。果然够绝,踢了我一身灰尘。

“美女,要吃新鲜苹果吗?”一个老妪挽着一篮子苹果向我走来。我报以怒目。“哦,原来是帅哥,老了,视力不好。要吃新鲜苹果吗?”我不理会她。“哦,原来是90后帅哥,老了,眼睛不中用了。要吃新鲜苹果吗?”唉,好意难却,我就接过一个,顺势咬了一口……天啊,我中毒了。“哈哈哈哈,竟敢出卖我西方女巫,我要你死无葬身之地。除非,白马王子……”够了!我宁愿死掉,千万别冒出个什么白马王子来,因为我是百分百的异性恋者。

我越发觉得这是一个梦,场景转换得实在太突然了。突然,我发现自己站在玛格丽特的病榻旁。“医生,怎么样?”我环顾四周,这里除了茶花女和阿芒之外,就只有我。显然,所谓的医生指的就是我。“放血!”我坚定地指出。放血是那个时代的万灵药,一定不会有错的。可是,放了不到三分钟,玛格丽特就果断地断气了。

阿芒悲痛欲绝,继而破口大骂,“庸医!死庸医!”为了不让早已非常紧张的医患关系加速破裂,我决定不收他诊金。可惜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不但不领情,反而用右钩拳打了我的左脸。我还未来得及把右脸也送上,就昏过去。

现在我躺在病榻上,费加罗给我放血。哎呀,难得碰上十八世纪最著名的理发师,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请求他顺便给我理个发,他却嗫嗫嚅嚅的,好像在说伤者不该过于注意形象什么的,但最后还是答应给我理发。他走进隔壁屋子,接着传来一阵翻箱倒柜的声音。不多久,他就拿着一把足足有两米长的剪刀出现在我的面前。伤者确实不该过于注意形象,我拔腿就跑……

我一口气跑上山,在一悬崖边看见一位落寞的绅士,他似乎有点悲痛。咦,“这不是华生吗?”“啊,桔子!”拥抱过后,华生告诉我,福尔摩斯已经与邪恶的莫里亚蒂教授一起掉下山崖,恐怕已粉身碎骨。我对他说,完全没有必要为福尔摩斯而难过,因为十年后他会在《归来记》中再次回到贝克街221B。“真的吗?那真的太好了!”他顿时兴奋得手舞足蹈,并提议一起到附近的酒吧喝一瓶干邑白兰地。

酒吧老板娘玛丝洛娃一个劲地劝我们改信东正教。我当然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信仰,尽管原则上我没有任何信仰。蓦地,酒吧门口发出一阵喧哗。啊,那个福斯塔夫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良家妇女,硬是要拉扯一个淳朴的村姑进酒吧喝酒。英雄救美的时刻到了,我走过去一手推开这个淫贼,然后兜裤裆来一脚。他蜷曲着身体,一边呻吟一边谴责我不应该使用这种任何搏击运动都明文禁止的招式。我再踢他一脚,他再也没有投诉了。

我拍拍袖子,准备接受村姑“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的道谢。不料,一把匕首刺进我的胸口……她,不是什么村姑,她是麦克白夫人……

 


William Blake, The Youthful Poet`s Dream

2025年6月19日

爱书家

  

有些朋友戏称我为书虫、书呆子。哎呀,这真是一大冤案啊。要知道,书虫、书呆子是指那些只顾吸收而不懂得运用的读书人。一言以蔽之,他们有知识而无智慧。我,显然不属于这一类。至少,我会在美女面前很有智慧地背诵“多么漂亮啊你,我怎能把你比作夏日”,而不会说“多么漂亮啊你的大衣,它可以装五册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我其实是 bibliophilia,或者 bibliophile,按字面可解为爱书人、爱书者、爱书族什么的。日语则译为“愛書家”。我喜欢这个名字,一个“家”字,准确无误地表达出爱书之人心底里那份自豪感。

比爱书家的痴迷度高一个等级的是嗜书瘾君子。美国作家汤姆·拉伯(Tom Raabe)写过一本《嗜书瘾君子》的书,原文标题是 BiblioholismBiblio(书)+holism(嗜),这组合并不是正规的英文单词。为了让读者更容易明白,作者添加了一个副标题:The Literary Addiction by Tom Raabe。用到 addiction 瘾,意思就很清楚了。

爱书家与嗜书瘾君子的共同之处是:

 

嗜书瘾君子的存在由两部分组成:买书、看书。此乃生命之所以值得延续下去的重要理由。可想而知,这对我们的生活品质也可能会构成危害,其中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咱们都是穷光蛋。

 

而爱书家与嗜书瘾君子不同的地方在于——就像该书作者拉伯那样,每部喜爱的作品他都会收藏不同版本至少三个以上,这简直是到了 bibliomania 猎书家或者集书狂的境界了。他这种疯狂的行为,自然使他的女朋友感到非常不满,最后忍无可忍,爆发了。

 

“你自己挑!”她吼叫道,“狄更斯还是我?你到底要书还是我?”

 

哎呀,大问题啊!两难困境啊!他不得不认真思忖一番。可是这么一思忖,任何一个女人都会得到以下这个答案:

 

“哇……你更爱狄更斯啦!”没等我回答,她像一阵风似的开了门走出去,噼哩啪啦下楼了。

我追到楼梯口:“可是,若是换成特罗洛普……”,我对着她的背影大喊,“或是安妮·勃朗特,我的确更爱你啊!”却得不到任何回音,她已经不见人影了。

我回到公寓房间,跌坐在安乐椅上,一动也不动。唉,她实在太不了解我了。根本没人了解我。

 

最后一句真令人心痛啊。同时我不禁倒抽一口凉气,如果我也遇到这样问题……“你要桔子还是我?”我该怎么办呢?当然,若是换成特罗洛普……

所以我觉得,爱书家无论恋爱还是交友,最好选择同类人。爱书家之间,总能互相了解吧。

 



2025年6月18日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非常非常疲倦,趴在书桌上睡了大约二十分钟。只是二十分钟,窗外的世界已经由灰蒙蒙变成黑黝黝。

我按亮台灯,玻璃窗上影影绰绰地叠加一层映象,叫人分不清室内与室外、现实与梦境。

佳处径须携仗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我仿佛看见那个拄着登山杖、背着登山包、穿着登山鞋的背影,它在崎岖的山路中一瘸一拐地前行,相当吃力。我想走过去帮他一把,猛然站起来……那个背影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憔悴的脸。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唉,桔子……刚才是你吗?”我又自言自语。

“是的,我一直在漂泊。”

“还要坚持吗?”

“是的,一直坚持。”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历史多少英雄事迹,无论多么宏大,到今天都了无尘迹了吧。那么,那些未被实现的理想、夙愿、抱负、计划等等,更加虚无得连梦幻泡影、镜花水月都不是。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比如,词人辛弃疾,虽然胸怀光复中原之大志,无奈时运不济,仕途不顺,只能游走于各地,担任地方官职。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人之哀与乐,循环往复,如同月之阴晴圆缺,古往今来皆如是。令人唏嘘。

这两天我做了不少美梦。大概连梦魔都开始怜悯我了,让我在短暂的梦境中重温往昔的欢乐。但是他不知道,这也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折磨。因为醒来之后,一切都了无尘迹。唉,我也不得不“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戴进,《春山积翠图》

2025年6月16日

Beautiful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听到一首歌的时候,一股感动的激流突然从内心深处涌动——这首歌,是为我而写的吗?

 

英国摇滚乐队马利里昂(Marillion)在1995529日推出单曲 Beautiful(美丽),销售成绩并不十分美丽,最高只爬上英国单曲榜第29位。然而它对我却有特殊的意义。

这首歌由乐队主唱斯蒂夫·贺加斯(Steve Hogarth)作词。一开始,他便用略带哽咽的感性陈述一个令人非常伤感却又无可奈何的现状:

我们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人人都极力污蔑美丽的事物;人人都极度鄙夷美丽的事物……

他不厌其烦地重复这种伤感和无奈。然后,歌曲进入高潮部分(合唱部),画面一转,呈现一个凄美的意象:

叶子由火红变成枯黄,然后掉到地上,遭人践踏。

如泣如诉的嗓音,虽然唱出多种色彩,氛围却越发阴暗。人们非但不欣赏美丽的事物,反而去糟蹋它。更加可怕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把落叶踩在脚下。听到这里,我的心仿佛被一万支箭射穿,痛得无法呼吸,体温也不再存在,一下子掉进绝望的冰川。

难道这首歌是贺加斯悲痛的自白和悲愤的控诉吗?我本以为是这样,直到……他突然走到跟前,向我发问:

你是否有足够的坚强,你是否有足够的信念,你是否有足够的理智,你是否有足够的真诚……去变成美丽的人?

完全措手不及地,我已经热泪潸潸。他继续追问:

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为什么要走别人的路?

最后,他伸出手,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Be yourself and be beautiful

谢谢马利里昂带来这首美丽的歌。从此以后,我不会畏惧,也不会彷徨。

 

歌词:

Beautiful

Lyrics: Hogarth

 Music: Hogarth/Kelly/Mosley/Rothery/Trewavas

 

 Everybody knows we live in a world

 Where they give bad names to beautiful things

 Everybody knows we live in a world

 Where we don't give beautiful things a second glance

 Heaven only knows we live in a world

 Where what we call beautiful is just something on sale

 People laughing behind their hands

 As the fragile and the sensitive are given no chance

 

 And the leaves turn from red to brown

 To be trodden down

 To be trodden down

 And the leaves turn from red to brown

 Fall to the ground

 Fall to the ground

 

 We don't have to live in a world

 Where we give bad names to beautiful things

 We should live in a beautiful world

 We should give beautiful a second chance

 

 And the leaves fall from red to brown

 To be trodden down

 Trodden down

 And the leaves turn green to red to brown

 Fall to the ground

 And get kicked around

 

 ’You strong enough to be…

 Have you the faith to be…

Sane enough to be…

 Honest enough to say…

 Don't have to be the same

 Don't have to be this way

 C'mon and sign your name

 ’You wild enough to remain beautiful?

 Beautiful

 

 And the leaves turn from red to brown

 To be trodden down

 Trodden down

 And we fall green to red to brown

 Fall to the ground

 But we can turn it around

 

 You strong enough to be

 Why don't you stand up and say

 Give yourself a break

 They'll laugh at you anyway

 So why don't you stand up and be

 Beautiful

 

 Black, white, red, gold, and brown

 We're stuck in this world

 Nowhere to go

 Turnin' around

 What are you so afraid of?

 Show us what you're made of

 Be yourself and be beautiful

 Beautiful

 

Marillion - Beauti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