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

少年维特的欢乐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在创作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时候,只有24岁。小伙子刚刚经历一场维特式失恋——倾慕的女郎早已名花有主,只好把最深的爱埋藏在心底,黯然离去。可以说,除了自杀之外,歌德就是维特,维特就是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在1774年出版之后,社会上随即出现一股“维特热”。沽名钓誉的作家和书商借机抛出无数仿作,以大捞一把。最成功的仿作当数弗里德里希·尼科莱(Friedrich Nicolai)的《少年维特的欢乐》。尼科莱身兼作家与书商二职,对图书市场的脉搏把得相当准。不过与其说这部作品是仿作,不如说是改写。他改成一个幸福的结局:

绿蒂有预感维特将要饮弹自尽,悄悄将子弹换成一泡鸡血。打了鸡血的维特也许吓坏了,看见他的人也吓坏了,包括绿蒂的丈夫阿尔伯特。当阿尔伯特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深受感动,很有风度地成人之美。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个狗尾续貂般的结局无疑使小说的艺术性大减,却大受读者欢迎。人们在购买《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同时,都会捆绑购买一本《少年维特的欢乐》。

然而,时过境迁。《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所有仿作和改写都被时间冲走了,只剩下金子闪闪发光。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世上曾经出现过《少年维特的欢乐》这本畅销书,我也是通过一些稀见的文章知道它。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冷嘲热讽。

我无缘接触原著,不敢妄下断语。就《少年维特的欢乐》的喜剧结局而言,的确毫无文学和艺术价值可言。只是……爱情这么珍贵,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真正爱慕的人;而爱情又这么脆弱,即使遇到了,现实的铁锤又很容易把它敲碎。文学作品中的爱情的典型,罗密欧与朱丽叶、圣普乐与茱莉、维特与绿蒂……无不以催人泪下的悲剧收场。人们为他们流过多少热泪啊?已经流得太多了吧。多么可贵的情侣,为什么要这样?让我们在虚假的幻想中成全他们的美梦吧,也使现实中所有破碎的美梦得到一星半点的补偿。

故此,《少年维特的欢乐》在当时能够畅销,模仿维特自杀的事件也随之大幅减少。故此,就算《少年维特的欢乐》写得再庸俗,要批判它,我实在下不了笔。